你为国家主席担任翻译,但你听不懂他讲的话,怎么办?曾任毛泽东、周恩来的英语翻译的唐闻生昨天说,我告诉主席,刚才那句话我没懂。
71岁的唐闻生昨天以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身份参加第十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口译研讨会,吸引了媒体目光。尽管她事先一再表示:只谈口译,但是,经不起记者的旁敲侧击,心软的她也说了一些翻译往事。
谈入门
从乒乓球文章中悟出翻译道理
唐闻生是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的女儿,出生于美国,7岁回到北京。1965年进入外交部,分配在教育司翻译处英文组。
唐闻生昨天说,刚参加工作时,徐寅生写了篇打乒乓球的文章,她从中悟到翻译的学问。
徐寅生的这篇文章说了训练和上场的关系,大意是:没有训练,上场肯定不行,但只有训练,不上场,也不行。唐闻生说,翻译也一样,平时学习、做练习,是为将来打基础,但如果不去实践,那也不行――现实和平时做练习不一样,场上经常会有意外出现。
谈往事
给毛主席做翻译“木秀于林”没听懂
唐闻生提到了自己为毛主席做翻译的一件往事。1975年,毛泽东会见当时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夫妇。谈话中,他引用三国时期魏人李康《运命论》中的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唐闻生昨天说,我没听懂,只好告诉主席:刚才那句话我没懂。毛泽东便在纸上写下“木秀于林”,她这才恍然大悟。唐闻生还说,为爱说古诗词的领导人翻译,除了要事先了解下他爱讲什么之外,自己也要有文学素养。
谈技巧
要翻译出语言,也要翻译出感情
唐闻生反复强调,译员最重要的品质是忠诚、老实,如果a要告诉b:你是大坏蛋!那么,你也得把这句话翻译给b:你是大坏蛋!不仅要翻译出语言,也要翻译出感情。
唐闻生举例说,a说很高兴的话,你得以高兴的口吻说给b听;a对b有意见,很生气,提出抗议,你就得以很傲慢和鄙视的口吻来翻译,b才能反驳。如果你把话翻得软绵绵的,b不会去反驳。
有时候,译员也要圆场。唐闻生说,以前他们下基层,生产大队的人弄错国家,译员就要圆场,譬如,有人说,北美洲的法国,译员就得问他:您刚才说的法国在欧洲吧?
链接
“同声传译”
日薪5000元
这项工作是个体力活,每20至30分钟就得换人
台上的嘉宾在演讲,大约3秒过后,译员已经开始翻译了,干这活的叫同声传译。担任同声传译的厦大外文学院邓老师说,同声传译其实是“苦力活”。
邓老师说,一场同声传译通常需要两三人一组搭档完成,每工作20至30分钟就得换人,如果遇到完全陌生的领域,15分钟是极限。如果是中午工作,午饭不能吃太饱,否则会分散精力。
同声传译的报酬一般是以一天计算,目前厦门的行情约是一天5000元。译员们认为,听上去很丰厚,但如果把准备工作加进来,其实不算多。有的行业会议,需要译员花一周时间准备,熟悉专业词汇,了解会议背景等。在厦门,越来越多的会议需要同声传译,但厦门专职的同声传译不到5人,很多都是兼职的,遇到大型会议,会从北京等地调人。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4年10月18日 作者:佘峥
心译翻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