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版《红高粱》 资料图片
翻译伦理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进行语码转换的跨文化言说或书写的活动。中国文学外译所秉持的文化伦理事关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和中华文化国际形象重塑的大计,是中国文学外译的重要文化伦理命题。
中国文学外译应保留和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延续中沉淀出的富有生命力、具有内在联系的遗传密码和核心元素。中国文学的外译不仅应着眼于语言意义的传达,也不应仅仅囿于文学思想的传递,而是应该在语码转换和文学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致力于文化基因的移植。中国文学外译中,对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的外译应进行规范,并通过造词、注释、阐释、描写等翻译策略,使这些核心概念在异域文化中得以还原。同时应以“信”为先,在完整、忠实地建构文化意义的前提下,追求核心概念表达的形象性和可接受性,使其承载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文化外译传播的“星星之火”,为外译中还原中华文化在译入语文化中的遗传性和真实性提供基础。
中国文学外译应立足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肌体的血液。张岂之将中华文化的精神概括为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和会通精神,而人文精神是灵魂。张岱年则认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天人协调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质。这些特质渗透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大厦。外译过程中,文化精神的传达应注意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融合,应把这些中华文化的精神注入字里行间,使外译的中国文学作品焕发出饱满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应注重在译入语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策略,在尊重译入语文化的前提下,注重中国文化精神与传统的本土表达。这是中国文学外译应有的文化使命和伦理担当。莫言作品中浓郁的乡土情结是其文学创作中异常厚重的文化特质,作家笔下的高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龙山文化、海岱文化、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莫言作品的叙事就是在这种空间语境下展开的,作品的张力也是基于这种文化空间生成的。这些文化精神在葛浩文的译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还原与再现,是中国文学外译中文化精神传播的成功范例。
中国文学外译应力求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是各民族文化、各文化要素在历时传承和共时整合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存在形态。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不息,哲学、价值观念、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实用技术等方面都具有异彩纷呈的系统性特征。外译过程中,不以目标语文化的接受标准对中华文化的成分进行过滤,也不以译者的主体价值判断对中华文化的支脉进行取舍,力求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地使中华文化的整体图景和宏观系统在异域文化和语境中得到建构。这种建构既要注重文化精神特质的言说和表达,还要观照文化系统的完整性,确保中华文化在异域语境下不褪色、不掉色、不染色,还要兼顾文化图式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使中华文化不断得到新的补充和滋养。中华文化体系在异域文化中的还原和建构,不仅为文学文本的透视和解读提供了真实的文学语境和文化坐标,而且将有利于改变文学和文化对话中的失衡现象,促进全球新的文化格局下文学传播、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平等性、开放性和自由性。
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通现已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国际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当代国际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存在方式。在差异的前提下寻求对话,在共性的基础上寻求各自的发展之路,是当今所有文化形态应该积极践行的文化实践。文化共性拓宽了文化交流的界面,文化个性则保证了全球化文化格局下各种文化的特质留存。
中国文学外译是文化交流的翻译实现,这种实现方式在运用语言工具在异域文化中传辞达意的同时,应该秉承一定的伦理操守,担当起在跨文化语境下言说中华文化精神、建构中华文化体系的使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日期:2014年10月9日 作者:刘全国(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心译翻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