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已故翻译家孙仲旭以价值选择译作
已故翻译家孙仲旭以价值选择译作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4-9-11
 
孙仲旭译作:看,这个世界孙仲旭译作:看,这个世界

  德里达制定过“友谊的法则”:一个朋友总要先死在另一个朋友的前面,幸存的那个朋友就有了埋葬和悼念死者的责任。因此,友谊与哀悼就这样不可分离。

  此刻,不存在说话合适的可能性—谁能说出合适的话来?但在所有不合适的话中,有些话是最不合适的。比如,完全没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人侈谈抑郁症的诊治、用微信了解到的翻译稿费去测量伟大灵魂的深度、从没翻译过一万字的人畅论翻译的苦楚与艰辛……

  在E. B. 怀特的《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一书后记里,孙仲旭说他“深为怀特文字的精雕细琢、富于情趣及识见的不凡而打动。”“有幸接下本书的翻译任务,终于圆了译一本怀特作品集的夙愿。”

  也就是说,孙仲旭翻译外文书,稿费至少不是考虑的首要因素。退一万步说,没有稿费,诗人也还在写诗。

  没有一分钱,还是有大量的人在钓鱼、跑步、爬山、游泳……有人会说,那些是对身体有好处的,而翻译却损坏身体。那网络游戏呢?

  值得仔细研究的是他翻译的三十多本书的名单,尽管书目有可能是他和出版社磋商、妥协的结果,但仍然可以感觉他的喜好、见解与战略。我粗略将他的译作分类如下:

  一部分是长销书,如奥威尔、塞林格、卡佛、奈保尔、怀特、伍迪·艾伦、林·拉德纳。

  一部分是文艺书籍:普拉斯、斯托帕、格罗史密斯、麦克尤恩、耶茨、麦卡利斯特、麦克纳尔蒂、詹姆斯·瑟伯、雪莉·杰克逊。这些文艺书籍中,有些可能会变成长销书。

  此外还有些偏实用的书,如玛格丽特·亨利的经典童书、艾拉·雷文的惊悚小说、关于流行音乐的书籍。值得提一下艾拉·雷文,他的《死亡陷阱》是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惊悚舞台剧。

  我们会发现,名单中仅有一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但其中好几位作家(如伍迪·艾伦与怀特)的翻译难度要高过诺贝尔文学奖作者的平均水平。难度不代表文学水平,但会与译者的劳动强度挂钩,与销量可能反向挂钩。所以,这是耐人寻味的一个指标。

  难度还存在于普通读者意识不到的地方。比如说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已经有了施咸荣的译本,后来者想要取而代之比较难。一是施咸荣的爱好者会有先入为主的看法,二是有的读者不觉得此书有读两个译本的必要。比如我。

  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知道何伟的《寻路中国》,此书2011年问世后变成了畅销书,说它是报道中国最好的新闻作品也不为过。

  同样是在《纽约客》上发表的文章结集,孙仲旭翻译的《门萨的娼妓》就没有那么幸运了,2004年问世后却不大有人知晓,至少影响力和《寻路中国》没法比。

  但纯粹就智力劳动的成就上,我觉得何伟与伍迪·艾伦难分轩轾。在翻译的难度上,《门萨的娼妓》可能要难5倍。全中国能翻译这本书的人不会超过10个。中英文俱佳的人也是有的,但熟稔美国文化、对伍迪·艾伦的冷幽默能会心一笑的人就不多了。

  孙仲旭选择比较难的书来翻译,看中的是书的价值。

  当然,有些书翻译难度并不大,但也都是好书,甚至是必读书。这种眼光与气度就比较少见了。

  国内有一批只读“好书”的读者,他们只读也许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著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发达国家的读者的知识面要比我们宽广很多。比如说关于抑郁症,我们的知识与宋朝人差别并不明显。假设一个穿越过来的宋朝人,看半个小时的网页,就基本上与我们持平了。这些年追看过美剧的人,应该发现柏拉图说得真对:知识就像是一个球,球内是已知的,球外是未知的,你知道越多,就发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

  一个人,读遍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者的书,他未必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而当今世界精神领域创造的核心,无非是那几百本书。好莱坞大片、日本漫画,以及最新的时尚,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在转动、变幻。

  这些书目就是他的视野与版图。这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是他在为我们聚焦。

  在书目中有一本《塞林格传》,这是他翻译的第一本书,他的评语是“我出的第一本译作,现在很不满意,建议不要读。”

  将半真半假的笑话放一边,我们会发现孙仲旭的战术是清晰的:先翻译传记,再攻打《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国内翻译界,这是最先进的战术了。

  孙仲旭,一个可信的译者,因为可信,也许将来还会是一个出版的品牌。有质有量的译者,孙仲旭之外,还能推荐一个人给我吗?

  他为我们划出了一片不大不小的读书领域,让年轻人可以滋养精神,让心智变得成熟。

  至少,在必须发言的时候,能够说出比较合适的话。别像某一代人,一生中说的合适的话,百分之八十都汇报给了领导。

  敏感的人会发现讨论时资料准备不充分的痛苦。另外的人不会有这种感觉,他们就自己不熟悉的话题激烈争论,场面类似于算命比赛——这种状况其实是原始人的日常,是远远赶不上宋朝的。这些人,其实就是拥有手机的未开化民族。

  孙仲旭,就是会用手机的野蛮人的先知。

  孙仲旭部分译作

  看,这个世界

  作者:[英] V. S. 奈保尔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约翰尼·派尼克与梦经

  作者:[美] 西尔维亚·普拉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奥威尔传

  作者:(美)杰弗里·迈耶斯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门萨的娼妓

  作者:[美] 伍迪·艾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美国] J. D. 塞林格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评语:我译的第一本书,正式出版的第10本。

  有人喜欢冷冰冰

  作者:[美] 林·拉德纳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评语:因为塞林格而认识了这位短篇小说家,喜欢之余译了这样一本,收入23个短篇。

  一九八四 动物农场

  作者:乔治·奥威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评语:《一九八四》是修订版,《动物农场》我的新译本。

  作家看人

  作者:[英]奈保尔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评语:奈保尔的一本随笔集,关于文学、历史、文化等。

  复活节游行

  作者:(美)理查德·耶茨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评语:耶茨的小长篇,和《革命之路》、《十一种孤独》一起,是他的最佳三书。

  巴黎伦敦落魄记

  作者:乔治·奥威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火

  作者:(美)雷蒙德·卡佛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评语:卡佛的随笔、诗歌、短篇小说集。

  复制娇妻

  作者:[美] 艾拉·雷文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评语:悬疑小说,精彩的小长篇,大师之作。

  塞林格传

  作者:亚历山(美)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评语:我出的第一本译作,现在很不满意,建议不要读。

  1984

  作者:[英] 乔治·奥威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评语:我的《一九八四》译本第六个版本。

  在翻译稿酬已经低到对译者构成人格侮辱的今天,能够一边工作一边挤出闲暇时间贡献出高水准的作品实属不易。孙仲旭老师平日供职于广州某航运公司,曾远赴非洲工作,并几度在微博上贴出带着“喀麦隆”坐标的摄影照片。还记得其中一幅照片中是一片寂静无声的明亮海面,配文仅三个字:“要有光”。

  ——康苏埃拉

  他在豆瓣的ID叫做Luke,有一个儿子叫Mickey,今年应该初三,家在羊城创意园附近。网上很难找到孙仲旭的照片,他本人喜欢摄影,但是水平很业余。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派驻非洲喀麦隆,用小米手机拍过许多图片。

  他在网上写了许多关于儿子Mickey的点滴,其中,有一条是记叙他奇特的梦境。在那个梦里,他和Mickey一起去吃饭,但是他找不到筷子,结果一口都没吃上。

  ——和菜头

  福克纳得知海明威自杀后,说了句令人心脏一颤的话。他说:我不喜欢一个走捷径回家的人。

  仲旭兄,这也是我想跟你说的。可我不是不喜欢你,我只是不喜欢你以这种决绝的方式离开。可我知,谁也没有权力苛责你。你的世界没有人能探知。

  ——阿丁

  我们在微博上的互动、日常的见面,谈的多是英文小说。卡佛、西尔维娅·普拉斯、塞林格、伍迪·艾伦,我爱跟孙老师聊他翻译过的小说。译者跟读者不同,他们几乎重写了一遍原著,发现的往往是隐蔽的景观。连这次他从非洲回来,我们的约定也是“一起谈谈耶茨”。

  只一次,孙老师连续转了三遍我的同一条微博,是无关小说的。那是去年春天,我在文明路路口的百花甜品喝糖水时,看见路口一棵长得极美的大叶榕,就拍下来,第二天一早发了微博:

  “春天里,广州的树会有几天绿得惊心动魄,就像第一天来到世界般的崭新和勇敢。那种绿衬着阴天特别美,只是绿得很短,就几天。昨天在文明路口拍到这棵树,今天起来发现,(窗外)那种绿已经消失了。”

  第一次转,他没有评论。第二次他连着小雷的评论一起转。第三次是几天之后,那绿从全城彻底消失之后,他再转发,并写道:“The color is green。”

  ——米亚

  2012年7月22日,正好去广州办事,临行前记起给仲旭打了个电话。他忙说一定要见见。考虑到我对广州交通并不熟悉,他横穿了大半个广州约在我住处附近的一家餐厅。那是个夏日正午,我赶到时,仲旭已提前抵达了,正静静地坐在餐厅一角拿着一卷A4纸打印出来的译稿校读。尽管是初次见面,我们毫无生疏感,他拿出一本《梦想家彼得》说,这本书是他为儿子而译,所以这本书不是送给我的,而是送给我儿子的。

  大约不让我心有负担,他连称这里虽然离他家远,但他常来,作为吃货他对此间的湛江菜馆情有独钟。仿佛还是特意“挑衅”地问,有一种沙里的虫子,你敢吃吗?我拍着胸膛:我念过人类学,当然要吃。他还特意掏出手机,拍下来,发了条微博。

  ——媒文化的章伯

    来源:南都周刊 日期:2014年9月10日 文:曾园 摄影:孙海

    心译翻译工作室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523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