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朱白评孙仲旭:文学的光泽有一道属于他
朱白评孙仲旭:文学的光泽有一道属于他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4-8-30
 

    文学翻译家孙仲旭于2014年8月28日在广州辞世,享年41岁。这是一位在文学品位与我很接近的翻译家。我相信他一定喜欢他笔下翻译的那些作品,也零星半点地从他写下的关于译作的一些文章中,读到过他在文学上的一些偏爱和见解。

  J.D.塞林格、乔治·奥威尔、雷蒙德·卡佛、E. B. 怀特、V. S. 奈保尔、林·拉德纳、伊恩·麦克尤恩、雪莉·杰克逊、詹姆斯·瑟伯、理查德·耶茨、伍迪·艾伦……从这一系列孙仲旭翻译过的作家名字中,你也能看得出作为一名他自己所说的业余翻译家有着怎样一种品位。如果根据这些作家的名字为孙仲旭的翻译品位贴上几个标签,那么可以是边缘、另类、底层、小人物、优美、刻薄、童真等等。

    这样冒失地划分或者总结当然不够客观,一名翻译家可能需要更广阔的视野,但无论是翻译家还是文学爱好者,谁说他们不能有自己的偏爱性审美?哪怕是这种审美伴随着狭隘或者偏激,那也是人固有的并不可超越的一种局限。

  我愿意将一名年轻翻译家与上述这些名字直接联系到一起,也许即便孙仲旭没有翻译他们的那些作品,它们早晚也会与中国读者见面,但这正是在冥冥之中,他和它互相选择了对方。它散发出魅力和吸引力,而他经过漫长的文学阅读乃至训练,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气质,面对乔治·奥威尔或者理查德·耶茨没法说不。

  我自己在没有细心对比的情况下,不敢冒然称就是喜欢孙仲旭的翻译,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喜欢他翻译的大多数作品,不但是在不同时间读过它们,也曾经很多次意料之外地被击倒过。

  个人理解的“业余翻译”就是不以此养家糊口的意思,当然也不指望它能带来丰厚的名利。既然为业余,那么可以虚无一点,或者即便寄托也可以全部对之寄托关于虚无的东西,而不用再去拿这个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换回基本生活物质。

  我自己只是喜欢看外国小说,并以此与孙仲旭发生过多次交集,作为同在广州的读者人或者文学爱好者,我们也没见过面。曾经有过一次互动,我大概记得那是卡佛作品集《火》出版后,我看到李敬泽的一篇极尽高高在上嘲讽之能事的文章,既是对自己喜欢的卡佛感到不服,也是对这种盛气凌人不屑一顾式的批评感到愤怒,就在转载的文章后面评论道:“这篇烂文章透着一股批评家的狡猾和自负,意思就是卡佛、布考斯基这种作家不足道,甚至连百度都懒得去看一下,所以错误百出、谬论比比皆是……这种阴着脸的最恶心,你还不如直接说你不喜欢你看不上你呢。”再后来看到孙仲旭称:“差点收入书中当序言,我力争之下,未用。”

  李敬泽这篇《谁更像雷蒙德·卡佛?》据说当时是应出版社序言之邀所写的,正如孙仲旭所称,是译者的强力制止才避免发生重大历史笑话。在这篇文章中不但将译者的名字搞错了,甚至连关于卡佛生平的资料都是捏造的,虽然后来这篇文章没有被收入卡佛作品集中,但仍然被作者发表了出来,我们才有机会目睹这样一个丑剧和丑态。

  之所以在孙仲旭辞世的日子里想到这样一件事,一来算是一点有限的接触,二来更是因为这也可以看出孙仲旭身上的文学气质。我们都喜欢那种来自于底层并极力塑造他们所熟悉的底层生活的作家作品,尽管在文学史上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常常被归为“小人物”,但生活中没有小人物,作家要花费力气完成的也正是这些看似小人物的逼真、无奈的人生。

  既然在文学审美上暴露出这样的倾向,那么对反之或者持其他审美方式的作家和作品自然就报以“敌对”态度。翻译家不是文学史撰写者,所以不必公平和兼顾,任何一名翻译家都能将他自己所擅长和喜欢的东西极力尽善尽美地翻译出来,已经是善莫大焉了。

  我一直以为,翻译是为人做嫁衣,某种刻薄极端的角度来说,翻译作品甚至不能算是译者自己的创作作品,因为这里的转换程度大于创造意义,逼真的转换比流露自己的价值观或者贴上自己的符号更重要,甚至后者在轻重程度上完全不能与前者相提并论。那些在翻译外国作家作品时,强行将自己意念和符号植入的行为,只能令作品蒙羞,那种不管翻译谁的作品、翻译哪部作品最后都变成自己的作品,是失败的翻译。作为读者,我也接受不了一名译者将翻译作品的扉页上署上“献给我的母亲”之类的话,这毕竟是转换而非真正意义的创作,译者有什么必要和资格将之当成自己的作品献给他人呢?虽然翻译也是一项劳动成果,但如此冒失的行为,怎么保证作品的真正作者会百分之百地接受呢?

  在我看来,孙仲旭保持着老牌翻译家的美德,刻板,甚至有点呆板,对于作品的理解和翻译伦理的遵守接近原教旨主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会轻易越过自己的边界。这是常识般的美德,但在今天已经实属难得一见。

  如果可以通过他所翻译过的作品对一位卓越的翻译家进行缅怀,那么我愿意相信将《麦田里的守望者》、《巴黎伦敦落魄记》、《动物农场》、《有人喜欢冷冰冰》、《作家看人》、《恋爱中的骗子》、《火》这些作品,在时间的长河中从英文到中文,渐渐变成自己笔下的一个又一个呈现出独特美学风格的作品,这一定是一件命中注定的事,这些作品原本的光泽中,也一定有一道是属于译者的。换言之,对于译者,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透露出来的特质和倾向,看到一位常年坚持在翻译这个孤独寒酸行当的人的品质和卓越之处。

    来源:腾迅网 日期:2014年8月30日

    心译翻译工作室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329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