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鲁迅不懂翻译,他的创作会是什么样?我们知道,“五四”一代作家,很多都有青年时代国外留学的经历,也有过文学翻译的经验,甚至坚持一生不曾中断。那么,假如,他们不懂翻译,现当代文学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进而言之,对当代文学又会产生何种影响?
某种意义上,当代作家正是在对西方文学的模仿与借鉴中起步,并试图有自己的创造的。因为特殊的成长经验,目前国内占据主流文坛的作家,尤其是“五零后”、“六零后”作家,有很多不懂外语,即使懂得也不精通。他们只能参照由翻译家译介过来的译本。这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阅读视野,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但带来的一个弊端,很可能是过度模仿,比如对福克纳、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的过度模仿。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个原因,不是直接读原著,未必能领会原著的精髓。你看到的译本,很有可能从表达到思维,都已经给中国化了。你相当于还是在同质化的语境里创作,也就多了在写作中近亲繁殖的可能。
前不久华东师大开了个“镜中之镜:中国当代文学及译介研讨会”。会上,葛浩文说,不懂外语是中国作家创造面临的最大难题。这话,顾彬也说过。葛浩文还说,不懂外语,使得中国作家的思维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对于这个说法,我们当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你可以说这只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但我更赞同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理解。
就拿诗歌来说,有一句常说的话是,诗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这句话说明了诗歌的难译,翻译其他文学体裁又何尝不是。这话隐含的意思是,越是原创的外国文学作品,越是需要极高的翻译水准;同时也表明我们看到的很多译著的汁液,都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译者本身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及语言转换带来的局限,等等,都会造成这种损失。但换个角度看,一个有创造力的诗人在翻译作品时,除了最大程度呈现原著精髓的同时,对没能以自己母语表达出来的部分,一定有很深的体悟,他一定比只能读中文译作的人,对原著还有它的结构、语言、语法等等有更深的理解。进一步,这种语言转换的困境,也会对他自己的文学表达,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这一点上,鲁迅的翻译实践或许是一种有益的借鉴。鲁迅很多时候,不找那些热门的,绝对一流的作品来翻译。他去翻译那些最有可能激发他的创造力,激发汉语的活力,同时有益于改善国民性和民族精神的作品。也就是说,他的翻译是功利的,但超出了一般的小的功利。康拉德、纳博科夫、拉什迪、石黑一雄等作家的文体自成一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兼具了两种乃至多种语言乃至思维之长,他们在多重语言和思维中,找到了最有张力的表达空间。
来源:羊城晚报 日期:2014年7月16日 作者:傅小平
心译翻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