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上个世纪70年代,口译仅仅是外语专业的一门课程。而今天,随着国际社会对专业化口译人才的需求,口译已经不只是外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系统的专业。因此,从事口译教学或培训的人必须清楚他(她)所教授的“口译”是作为“口译专业”的教学,还是作为外语专业的口译必修课教学,或者是作为外语专业中“翻译”方向的口译教学。2006年教育部批准了国内三所高校试办翻译专业,实际上就是要求试办者探索专业化、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方法,以区别于传统外语教学中的教学翻译。培养专业化的口译人才,就应该了解专业化口译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
1.口译课程设置
专业的口译训练应以“口译技能”训练为核心,在其课程设置方面应考虑同时开设以下几组课程 (1)培养双语能力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课程”;(2)培养翻译知识的“百科知识课程”;(3)培养口译能力的“口译技能课程”。
2. 口译教学原则
培养专业化的口译人才,应该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
(1)技能性原则。口译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因此在口译训练与教学中应该以向学生传授“口译技能”为主要训练原则,辅以不同题材的语篇来强化口译技能的习得。学员一旦掌握了口译中通用的技能,通过一定的译前准备工作则可以从事各种题材的口译工作。
(2)实践性原则。任何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口译更不例外。充分的、持之以恒的口译实践是翻译技能获得的最重要的途径。许多著名的翻译都是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摸索,才获得娴熟的技能的。指导翻译实践的翻译理论也是译家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又运用于实践中去的。所以说实践性的原则是口译技能获得的最基本原则。无论口译、笔译,只有靠实践才能培养出翻译家。
(3)理论性原则。口译技能的训练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两个方面。前者富有指导性,后者具有实践性。翻译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脱节。翻译实践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素材,翻译理论又反过来指导翻译实践。一般说来,掌握一定翻译理论的译者在从事翻译实践时,往往比对理论一窍不通的人目的明确、方法灵活。所以在翻译技能训练过程中,理论的介绍不容忽略。
(4)阶段性原则。口译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翻译技能训练的内容很多,要求也不完全一致,不能一齐抓,不能速成,要循序渐进,符合科学的规律。
3. 口译教学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原则,口译训练首先应以口译技能(技巧)训练为主。国内目前的口译训练方式大多以题材训练为主,即在一学年(或一学期)的教学中,介绍专题口译为主,突出专题术语的翻译。口译练习也是从单句到段落再到篇章的翻译。也有少数学校是以口译技能的训练为主的(如广外、厦门大学等),即在训练中不强调翻译内容的题材,循序渐进介绍口译活动中可以切实应用的技能(技巧)。口译的训练还是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实际的口译工作中可以遇到的题材千千万万,但是应用于各种题材的翻译技巧确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地应用课堂上的时间,更多地介绍可以应用于各种场合与题材的口译的技巧与技能。
4.口译教学的方法
口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训练方法应以实践为主。最为忌讳的是把口译课上成精读课或笔译讲解课。口译课堂应气氛紧张,有实际口译现场的压力感。因此,教师应多动脑筋,把口译课堂设计得像口译现场。如在做连续传译训练时,可以设计“三角对话翻译”(three-cornered dialogue interpreting)、模拟领导人会见口译、模拟商务会谈等;在同声传译的训练中,可以在训练的后期选择几个主要的题目由学生进行“模拟国际会议”,设计的题目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与WTO”、“教育与经济建设”等。在同声传译的训练中,如有可能可以把真正的会议内容录音(录像),原封不动地搬回课堂让学生来做。如有可能,应给学生实习的机会,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学生每年安排两次在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担任现场口译的工作机会,既加强了口译技能的训练,又增长了见识。
中国的口译人才专业化教育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从事口译教学的各位老师需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通过对多年的口译教学经验的总结及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我们很快可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专业口译人才培养方式。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