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们孩子不会因此减少生活和学习的内容。恰好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英语教师来访,自称负责在四个星期内,包教会略知外语入门者的英文,且可教到他稍加用功便能自修提高的程度,他收学费不多,一次授课时间内,学生多少也不论。我的父亲当即决定试一下,带着我的妹妹一块跟这个速成教师学习。功课教授得很认真,还常进行复习;在这四个星期,我们也自愿放弃别的一些事情。最后,当教师离开我们,我们也离开他时,双方都觉得满意。后来,他在本城逗留了很长时间,收了许多学生,他不时来探视我们并替我们补习,一半出自感谢之情,因为我们是属于最初对他信任的学生,一半是出于自负之心,因为我们可作为其余学生的模范。
由于英语的学习,我父亲便怀有一种新的打算,即其他外语也要同英语一样学的干净利落。现在我承认,我那时一会儿抓着这种、那种的方法或范例,一会儿抓着这个或那个作家的作品来看,觉得越来越疲于奔命;因而既浪费了时间,也失去了对于学习对象的兴趣。因此我忽起一个念头,想毕其功于一役。我便虚构一篇讲六七个兄弟姊妹的小说。他们彼此相隔很远,散处四方,他们轮番通信报告自己的情况和心情,老大哥使用漂亮的德文汇报他旅行中的种种见闻和故事。他的妹妹是以一种全用句点和短句的闺阁题材,有点像后来的《西格瓦尔特》那本小说所写的那样,时而答复他,时而答复别的兄弟,把她要讲的家事和自己的心境分别写出来。一个兄弟研究神学,写得很规矩的拉丁文信,并有时在信后添上一些希腊文的附言。在他之后的一个兄弟是在汉堡做商店雇员,自然适合用英文通讯。再接下来的一个兄弟居住在马赛,自然就用法文写信。用意大利文的是一个出处茅庐的音乐家。最小的一个兄弟像一只活泼的小鸟,他不懂得其他的语言,便专用犹太人的德文,他这种可怕的谜语似的文字是他的兄弟们为之绝望,使他的双亲对这种妙法大笑起来。
我想为这种奇怪的形式找一些内容,方法是研究我创造的人物所居住的地方的地理,并在那些枯燥无味的地点,再虚构种种与人物性格和职业有关系的人情世态。这样做,我的练习簿的卷帙就较为浩繁,我的父亲也较为满意,并且是我很清楚地发觉,在我的学识和技巧上所缺的是什么。
这一类的事,一旦开始便没晚没了,没有界限,我现在做这桩事就是这样:我既然要精通犹太人的德语和写得像我能读得那样好,但不久我就发现,我缺少希伯来语的知识。因为现代的德国犹太人所用的特殊的语言,本是古希伯来语的讹误与歪曲,要懂得希伯来语才可以掌握这种方言,因此我向父亲陈述学希伯来语的愿望,很热切地请求他答应。我这样做还有一个更深远的目的,那就是,我到处都听人说,想了解旧约和新约,懂得原文是必要的,新约我很容易读,因为福音书和使徒行传在星期日有修习的机会,并且从教堂回来后,我还要背诵、翻译和略微讲解。我现在也想这样子来对付旧约,因为他有一种特色,我特别喜欢它。
注:《西格瓦尔特》是德国作家米勒于1777年出版的修道院故事,用兄妹通信的题材写信。
本文摘自《歌德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