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从黎明到衰落:五百年西方文化史》翻译手记
《从黎明到衰落:五百年西方文化史》翻译手记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4-1-27
 
《从黎明到衰落:五百年西方文化史》书封《从黎明到衰落:五百年西方文化史》书封

  □文/林华

  雅克·巴尔赞的《从黎明到衰落——五百年西方文化史》原文洋洋800多页,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堪称巨著。所谓“巨”者,不仅是因为它的篇幅长,而且还是因为它的论述角度独特、涵盖面广、内容丰富、旁征博引。它如同关于这五百年来西方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但又首尾连贯,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在谈这本书之前,首先要谈谈作者。书是巨著,作者更是非同寻常。雅克·巴尔赞于1907年生于法国,1920年移民美国。他从事西方文化研究长达60余年,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备受尊敬。他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塞斯。洛历史学教授,退休前十年间一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务长。如果有些读者对西方文化领域中的人物和题材,如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浪漫主义作曲家、种族在历史著述中的作用等等感兴趣,有所涉猎,那么对他们来说,雅克·巴尔赞的名字当不陌生。他就上述以及许多其它相关的题材都有过著作,其中一些,如他与亨利。格拉夫合著的《现代研究者》已成为编史学理论的经典参考著作。在《黎明》一书中,他写到他小时在法国上学时,老师都期望学生们学问广博,成为像文艺复兴时代那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青年人皮科。德拉米朗多拉一样的人。实际上,他不负老师的期望,确实成为了“真正的皮科”。《从黎明到衰落》成书时,巴尔赞已是93岁高龄。此书可以说是他毕生倾心研究西方文化的心血结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杰作。

  巴尔赞以四场大革命为标志来对这五百年进行划分:宗教革命(1500-1660年)、君主制革命(1661-1789年)、自由革命(1790-1920年)和社会革命(1921年至今)。各个阶段的论述又围绕着原始主义、个人主义、解放、自我意识等主题展开,从宗教、政治、艺术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这样一部大部头的史学著作,读者一般会望而生畏,以为里面会充满着枯燥的概念和理论,罗列数不清的事件史实,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然而,开卷不久,就会发现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从黎明到衰落》不仅内容丰富翔实,而且选材别出心裁,论述深刻睿智,行文自然流畅,时见幽默的灵光一闪,是一部可读性极高的史学著作。在以四场革命划分的大框架中,除了对史实的陈述之外,有相当的篇幅用于介绍各种人物。历史与历史人物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提到某个历史时期,人们马上会想到那时的著名人物。不过《黎明》一书中着墨介绍的人物既有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名字,像路德、蒙田、克伦威尔、莫扎特、歌德、莎士比亚、帕斯卡和萧伯纳,也有在当时影响颇大,后来却被历史湮没,或不再受到应有的重视的人物,像瑞典的克里斯蒂娜女王,博学多才的列希滕贝格,以议论性短文风靡一时的圣埃弗勒蒙,关心病人、思想超前的医生贝多斯,等等。作者选择介绍这些人物是因为他坚信他们的个人成就或他们对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应当使他们在历史名人录中占据应得的一席之地,也是因为作者个人对他们的喜爱,因而赋予了该书的“个人色彩”。在谈及史学家应否在书中抒发己见的问题时,作者在《作者的话》中问道:“哪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不是这样?”历史事实无可更改,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安排组合,对历史人物的抑扬取舍,无不反映出他本人对历史发展轨迹形成的看法和对历史进行诠释的特有角度。巴尔赞在《黎明》一书中即是依自己个人的兴趣把那些他认为成就卓著,但不幸被后人遗忘的人物挖掘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读来津津有味,眼界大开,时时享受到意想不到的趣味和欣喜。比如,我们从书中得知,梅毒一词的英文syphilis源自16世纪的诗人兼医生弗拉卡斯托罗写的长诗,是诗中主角的名字;早在18世纪,英国的贝多斯医生就主张用玩具来启迪幼儿的心智发展。尽管他这一主张被当时的人们斥为无稽之谈,但时至今日,它已成为确立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各种儿童益智玩具的流行即是明证。

  书中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特点是一段段短小精到的书侧引语。它们表达着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的声音,使叙述中的人物活了起来,呼之欲出,把读者带回了那个时代。它们使书的内容平添许多生动性,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各种趣味盎然的知识。比如,我们从书侧引语中得知,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治下的英国,星期四是王室的斗熊日。从拜罗姆的诗句和卢梭让人忍俊不禁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文人对歌剧这种表演形式和歌剧演员是抱着何等嘲笑讥讽的不屑态度。没有读过鲍斯韦尔的《约翰逊传》的人可以从这本书的引语中领略约翰逊博士那幽默风趣的喻世明言。

  《黎明》一书没有一般史学著作那种严格甚或僵硬的结构。明确的贯穿性主题巧妙地掩盖在对史实与人物的生动叙述和含蓄而精到的议论之下。如一篇书评所说,它规模恢宏又叙述入微,是学术著作但文字平易,广博精深却毫不令人胆怯生畏。读此书如同听作者这位博学的老人娓娓而谈,就连结构的组织安排都像是作者在同读者谈话。书中在几处以《题外的话》为标题的章节中追根溯源,详细论述了如“人”、“浪漫”和“实用主义”这些词语的起源和演变,使读者增长见识,受到启悟,获益匪浅。虽然这些“题外的话”穿插在正文之中,表面上与正文似乎并无太大关系,但由于全书的文字流畅,读者感觉如同随着叙述顺流而下,水到渠成,又如聆听作者将史实人物一一道来,正说之际,中间来了一句:“哦,对了,顺便提一下……”,因此自然顺畅,毫无突兀之感。由此也可见作者大繁若简,举重若轻的功力。

  巴尔赞认为,西方文化经过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繁荣时期之后,现在已陷入衰落,因为对原始主义、个人主义和解放这三大主题的探索都已经到了极限,所有的路都走到了尽头。西方文化及社会正在瓦解,自由主义对文化多元性的容忍导致了世界各地的分裂主义运动。语言、民族和地区分裂主义给民族国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现代的西方文化疲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不过巴尔赞绝不是个悲观主义者。事实上,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他认为,无聊和厌倦是巨大的历史力量,它们会造成广泛的骚动,最终引发又一场文化革命,给西方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他预言,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人们会重新发现过去五百年来文化艺术成就的价值,对它们作出新的理解和诠释,并在此基础上把西方文化再次推向前进。

  《从黎明到衰落》出版后,好评如潮,连续14个星期在最有权威性的《纽约时报》畅销书单上名列前茅。这对于一部学术性著作来说实在是很少见的。《书单》杂志称它为作者“毕生潜心研究的顶点”。威廉。布雷特曼在为《都市》杂志撰写的书评中对《黎明》推崇备至,称其为大师级的杰作。他写道:“雅克·巴尔赞不仅知道很多值得知道的东西,而且风趣、睿智,并常常令人忍俊不禁。”他惊叹于《黎明》中丰富的内容,认为完全可以围绕此书以及书中建议读者阅读的其它书籍建立起一套两年期的人文学教学大纲。《纽约时报》则写道:“巴尔赞的学术研究和多元的兴趣是无可匹敌的。他像他在书中介绍的狄德罗一样,……对人类思想所触及的几乎任何题目都有所涉猎,了解最新的研究发展,能作出中肯在行的评论。巴尔赞对音乐有相当的造诣,热心科学,熟练掌握多种语言,对几乎每一种艺术都能得其精髓,甚至能解释辩护狄德罗的数学理论。”在评论到巴尔赞在书中对今人所熟悉或已经淡忘了的各种历史人物进行的介绍时,《纽约时报》说:“斯塔尔夫人和伏尔泰这些开创了文化史研究的先锋们一定会赞许这种做法。它使巴尔赞得以显示他那非凡的能力,从熟悉的人物身上找出不为人知的事实,紧扣读者的心弦。”关于巴尔赞的文体,《纽约时报》盛赞他“高超的技巧和明确达意的能力”,说“他的文体贴切自然,从不夸张卖弄,作出的评论精确优雅。……从他批评格特鲁德·斯泰因的文字为‘结结巴巴’,乔伊斯的《为芬尼根守灵》一诗‘语焉不详’中,可以看出他所欣赏并身体力行的是帕斯卡和林肯那种字斟句酌,含蓄充实的文体。”

  评论家们在盛赞《黎明》的同时,也指出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如有些人、事的出处如今并非尽人皆知,似应对读者交待明白。关于宗教和公共生活的刊物《头等大事》指出,今天的大学生恐怕没有几人知道斯坦利在非洲遇到探险家列文斯顿博士时说了些什么。然而,评论家们一致认为,这类失误在史学著作,尤其是像《黎明》这样包罗万象的大部头著作中是不可避免的,最多只能算是白玉微瑕,不掩全书的光彩。在更为实质性的方面,有些评论家对书中最后关于20世纪的部分提出异议,认为作者过于注重消极的东西。《纽约时报》写道:“关于前400年,巴尔赞的笔墨集中于那些最好的东西,而关于尚未经过时间筛选的最后的100年,他倾向于叙述最坏的东西。”《凯南马利克网上书评》认为巴尔赞对20世纪的西方文化评价甚低是因为他赞赏“精英文化”,而对20世纪的政治和社会民主导致的文化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不以为然,将其斥为衰落。不过也有评论家特别欣赏书中的这一部分,如《都市》杂志的威廉。布雷特曼称题为《大众生活和时代》的第四部分是“我所读过的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文化最杰出的分析。”就这个问题,评论家们见仁见智。不过,激发人们通过辩论进行深入的思考不正是一部伟大著作的作用之一吗?

    对作为译者的我来说,《黎明》一书的翻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译者的作用是把书中的意思准确无误地转达为另一种语言,而巴尔赞的文体,如前所说,是谈话式的,娓娓道来,海阔天空,常常主谓语并不分明。这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有时一句话需要反复看上好几遍,结合上下文,才能弄清楚哪是主语,哪是谓语,修饰语修饰的是什么。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需要在译文中予以弥合。比如原书中谈到新兴资产阶级一词的滥用时说新兴资产阶级好像souffle。Souffle是一种用鸡蛋和牛奶烘制的甜点,而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是饭后必然要吃一道甜点。巴尔赞用这个比喻来说明“新兴的资产阶级”一词用得太滥。在译文中,我觉得如果严格按原文翻译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就像蛋奶酥”,恐怕读者会莫名其妙,抓不住真正的意思,于是我只能稍加解释,译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就像饭后甜点一样,什么问题都要带上一笔”。另一方面的困难来自语言。书中写道,“if the mind mistakes, it is because it ‘takes’”。这是就take和mistake这两个词做的小小的文字游戏。看原文时并无多大困难,但若想译成中文却令人煞费苦心。在最终也未能找到理想的译法的情况下,我只好译为“如果头脑犯了错误,那是因为它首先‘接受了’有关的东西”。在翻译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作者的笔调传神地反映在译文之中。我虽然没有像诗人贾岛一样,达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钻研境界(也无须可捻),但经常是已经熄了灯躺在床上,忽然想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译法,马上跳下床记下来,以免第二天起床后忘记。有许多文字的处理是在上班的路上,在地铁车厢的摇摆轰鸣中琢磨出来的。要说翻译了《黎明》一书后有什么体会,那就是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水平太低了。不仅是知识的不足,而且对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的掌握也差得很远。翻译这本书使我亲身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的千真万确。但从另一的角度来看,翻译此书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如同上了一期关于西方文化的速成班。获益匪浅。翻译同单纯阅读原文不一样,需要把意思真正吃透,并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对我的理解和文字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锻炼。我十分感谢世界知识出版社对我的信任,给了我这个难得的充实自己的锻炼机会。

  《黎明》的译文交稿后,我感到的不是如释重负的轻松,而是惴惴不安的期待。我是尽了一己所能,但可能仍然不够。我希望我的译文能帮助读者们对西方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我一样,享受求知的喜悦。这是译者作为文化传播的促成者所能够期冀的最大的鼓励和安慰。

    来源:新浪读书 日期:2014年1月27日 作者:林华

    心译翻译工作室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3155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