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头要到了九十岁,脸上都长了青苔的时候,才来出这部书,是喜剧也是悲剧。”黄永玉在其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首发式上的一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有点出乎意料。
9月3日,国博“黄永玉九十画展”展厅,黄永玉新书《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首发式在此举行,这一刻,绘画、雕塑、文学,彼此呼应,完美交融。当天,黄老一身休闲装扮,细格子小立领衬衣,外搭一件米色格子西服,宽松的牛仔裤,一支大烟斗,酷劲十足。
自述与人文社的渊源:为首任社长冯雪峰《寓言》配插图
负责出版该书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说,读《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会让人联想到另一位伟大的作家和他的作品——沈从文和他描写故乡湘西凤凰的系列文学作品,沈从文也是黄永玉小说里张旭子在北平写文章为生的原形。“沈从文的《长河》写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六十余年之后,黄老完成了《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一部记述故乡的部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今天相较于沈从文的优美和忧郁,《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具有另一种矫健的气质。”
现场,黄永玉也讲述了他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深厚渊源。上世纪五十年代,黄永玉曾给人文社出版的众多图书做插图,《阿诗玛》就是其中一个。此外,黄永玉还为人文社第一任社长冯雪峰的寓言书设计封面和插图。黄永玉回忆了与冯雪峰相识的情景:“当时,雪峰先生第一次见到我,对我说,你怎么那么小,我以为你三十多了,听说你说我们艰苦,咱们坚持努力,好日子就快来了。然后让我给他刻插图,让我看他的书。”
心目中的故乡人:爱读书 民风纯朴
提起故乡,黄永玉就有说不完的话。新作《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便是他用“故乡思维”写的儿时的“朱雀城”里的“朱雀人”。
“凤凰这个地方的人有些不一样,读书人不少,这么远的山城里怎么读书人会有那么多呢?湘西人不怕死,打完仗做大官,然后把文化带回来,不光是带文学,还带了戏剧。”黄永玉用自问自答描述着他心目中的故乡人。“他们出去当兵把文化带回来,沈从文先生就是一个。所以在他的墓园里我写了一段字,‘一个士兵要不是战死沙场便要回到故乡’。这个不仅是当兵的兵,也可能是文化上的兵。”
故乡人纯朴的作风,至今在黄永玉心中印象深刻。在他儿时,凤凰县办了一个蚕业学校,年幼的他经常去那玩,后来少小离家,当他1950年再回凤凰,又到蚕业学校去看时,发现那里的黑板、课桌、讲台,包括教员准备室的东西,都还保留着,没有人去动它。“既然我们可以走进去,当然就没有锁了,凤凰城的人当时没有想过拿那个地方的一砖一瓦,几十年过去了,这么苦,没有过。当时的人没有受过什么道德教育,但没有一个老百姓在受苦的时候去动放在那里的东西,没有过。这是当时老百姓的作风。”
把文学比作乐器中的钢琴 写到得意时会哈哈大笑
黄永玉曾给文学、雕塑、绘画排序,绘画排在了最后,“因为它能养活前几样”。对此,黄永玉感慨,文学好比乐器里的钢琴,很全面,表现什么都可以,小提琴也好听,但没有钢琴这么丰富。文学的形式也很多样,有意思,就像你跟好朋友聊天一样,聊到最秘密的话,多开心。“我有时候写到得意的时候,自己会哈哈大笑。画画没有笑过,做雕塑有什么好笑。”
黄永玉坦言,“现在晚上睡不着了,就想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写上去,(凤凰)这样一个特别的地方,从小熟悉的一些东西,不写出来好像可惜了。”黄永玉说,自己写文章也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经常读一些中外文学作品,“我对生活、对写作的态度是,贴着老百姓的耳朵边说话,讲他们的家常话,用这种方法来写东西。”
没看过郭敬明作品 每个周末都看《非诚勿扰》
虽已九十,黄永玉却是个很“时尚”的老头。 “每个礼拜六、礼拜天我都看《非诚勿扰》,隔着荧屏看,我可以看到他,他看不到我,这就比较好办了。”
对于80后作家郭敬明,黄永玉表示:“没有很喜欢他,一点也没有。他来我家里做客,我好好地款待他,以后也没有联系,我也没有看过他写的任何一本书,所以都不知道怎么一回事。”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日期:2013年9月4日 记者:黄维
心译翻译工作室
网址:http://www.xinyifany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