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排练现场,与老友李德伦握手
◎文并图/胡君亶
卡拉扬已经离开我们24年了,每次一想到他,我就必然会回想起和他面对面的几天,眼前就浮现出他和我的谈话,和他两次赠我极为珍贵的、有他签名的照片。
“我仍然担心铜锣的尺寸”
我很幸运。1979年4月的一天早晨,领导派我到文化部去接待以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为首的柏林交响乐团。我当时并未感到接了一个“有趣的差事”,一点也不感到兴奋,心情很平静。
报到以后,第二天就去机场接团。文化部负责接待的同志告诉我:有关该团指挥卡拉扬先生的一切接待任务,包括他的安全和他有什么事情都由我负责。
我又有些发怵了。原因是听说卡拉扬是个“铁面无私”的人,不讲情面,不好接近。有的德国音乐家说他“清高”不善交际,在中国也听到音乐圈里谈起这位大师时都“肃然起敬”,大概是个“阳春白雪”似的人物“曲高和寡”吧!我只好谨小慎微,凡事多加小心吧!
卡拉扬,个子不高,人瘦瘦的。一双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正如许多中、外文书刊上介绍他所说的“人比较清瘦、沉默寡言、善思考而不善言谈……”
我记得当时除了卡拉扬要我办的具体事情以外,还要我马上联系德国驻华使馆文化专员铁奥多夫人(我们大家都亲切地称她铁夫人),问我认识她吗?要我当天一定找她谈铜锣等事。其实,卡拉扬是有些过于认真和心急了,铁夫人把该办的事早已安排妥当了,急着“催命”似的把铁夫人催来了,铁夫人一到,就冲着我哇啦哇啦地讲着她那特有的“快速德语”,并张开双手说:“哎呀,我太忙了,已经忙得四脚朝天了。”卡拉扬听了都没有“调侃般地”对她笑一笑,而只是一本正经地说:“我仍然担心铜锣的尺寸是不是过大了。”
我想,正经的任务就是卡拉扬的排练了。
在排练场上卡拉扬的“较真儿”
在卡拉扬排练时,我是真正体会到他工作不讲情面、严厉、认真、一丝不苟。他让我站在他旁边不妨碍排练的地方,当然是让我随时准备被“召唤”。当时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为了这个团的演出,早就请铁夫人在陕西定做了一个特大尺寸的铜锣(纯红铜),很重,很漂亮。但由于卡拉扬未“玩”过这个“中国玩艺儿”,“心中没数”,总觉得每敲一锤子都太响了。卡拉扬皱着眉头,看看我耸了耸肩。我说:“这就是中国铜锣的威力。中国的某些节目就是用铜锣和巨型的大鼓烘托气氛取得效果的。”他经过几次试音,都大声地嚷着:“太响了,太响了!”他不用夸奖铜锣声音“洪亮”这类字眼。最终他想出了好办法:让操锣的演奏员在铜锣上多缠一层布,再听一听,才总算让卡拉扬从不断像拨浪鼓似地摇头变得点了点头。大家也终于松了口气。再就是那天排练场地的音乐厅里来了许多人要“亲历”卡拉扬的排练,目睹他的风采。于是乎乌拉拉地不断走进许多人,虽未敢“兴师动众”成群而来,但不断地响起吱扭扭的开门声和椅子掀下来的声音,这惹烦了这位大师。于是忙问我:“他们都是什么人?如果没有事,都让他们出去!”我答曰:“他们都是慕名而来,景仰你的大名,想一睹为快!”他思索了一下,对我说:“让他们靠边站,在远处听!不要坐在椅子上以免出声音。”我照办了。把已经坐到椅子上的朋友叫起来,让他们站到远处欣赏去。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结。
当卡拉扬对全体演出的团员交代按排列好的、当晚演出的曲目排练,一切准备就绪时,后面的大门“吱扭”一声又开了,又进来一个观赏者,接着慢慢腾腾又是第二个,之后还有蹦蹦跳跳地进门的——他们心情当然愉快:要看指挥大师卡拉扬的风采嘛。而此时此刻,卡拉扬把要举起的指挥棒放下来,神速地转过头来对我喊道:“胡女士,快,快告诉他们,门不可以再开动!”我赶快去“处理”这事,先是找到音乐厅的工作人员,让他们赶紧派人把守几个大门,然后让他们快速贴出一张布告“禁止入内”等等。在我“接旨”之后几分钟就办成这件事,厅内终于安静下来。
卡拉扬这才举起了指挥棒,先稍稍偏过头来向我透露出一丝的微笑,然后,头向上一“震”开始指挥这千军万马了。此时,全体演奏员群情振奋,集中精力,就像每一根弦都被调动起来一样。优美的音乐终于响了起来:轻快的、优雅的、时而沉重的、辉煌的曲调悠扬地充满了排练场的每一个角落。
卡拉扬微闭双眼,“训练有素”地指挥着,我真奇怪他经过飞机上“长途跋涉”的劳顿,如何能使这一场音乐会的“总谱”牢记脑海,挥之不去、丝毫不乱呢?真服了他!
经过一遍排练之后,卡拉扬把不拿指挥棒的手的手心朝下摆了摆,告诉大家“OK”,这一声“OK”,使大家吃了“定心丸”。但他接着说,有两个地方“音色”不够美,是“力量分配”问题,下午再接着“过”一下就可以了,团员都“嘘”了一口气。
等到真正的柏林交响乐团在京演出的音乐会开始了,我的比较“沉重”的心也就松弛了下来,因为我非常坚定地相信卡拉扬,经过他那一丝不苟的排练,乐团音乐家的素质又是那种高水平的,一定会百分之百地不出任何纰漏,完美无瑕!
结果正是如此。观众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我国领导人上台祝贺演出成功,已然充分地证明了这一切。当时还有当晚的演出直播以及第二天各大报刊的好评如云。这一切说明演出是多么精彩、多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