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我给卡拉扬当翻译
我给卡拉扬当翻译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3-8-27
 

>
在中国排练现场,与老友李德伦握手

  ◎文并图/胡君亶

  卡拉扬已经离开我们24年了,每次一想到他,我就必然会回想起和他面对面的几天,眼前就浮现出他和我的谈话,和他两次赠我极为珍贵的、有他签名的照片。

  “我仍然担心铜锣的尺寸”

  我很幸运。1979年4月的一天早晨,领导派我到文化部去接待以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为首的柏林交响乐团。我当时并未感到接了一个“有趣的差事”,一点也不感到兴奋,心情很平静。

  报到以后,第二天就去机场接团。文化部负责接待的同志告诉我:有关该团指挥卡拉扬先生的一切接待任务,包括他的安全和他有什么事情都由我负责。

  我又有些发怵了。原因是听说卡拉扬是个“铁面无私”的人,不讲情面,不好接近。有的德国音乐家说他“清高”不善交际,在中国也听到音乐圈里谈起这位大师时都“肃然起敬”,大概是个“阳春白雪”似的人物“曲高和寡”吧!我只好谨小慎微,凡事多加小心吧!

  卡拉扬,个子不高,人瘦瘦的。一双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正如许多中、外文书刊上介绍他所说的“人比较清瘦、沉默寡言、善思考而不善言谈……”

  我记得当时除了卡拉扬要我办的具体事情以外,还要我马上联系德国驻华使馆文化专员铁奥多夫人(我们大家都亲切地称她铁夫人),问我认识她吗?要我当天一定找她谈铜锣等事。其实,卡拉扬是有些过于认真和心急了,铁夫人把该办的事早已安排妥当了,急着“催命”似的把铁夫人催来了,铁夫人一到,就冲着我哇啦哇啦地讲着她那特有的“快速德语”,并张开双手说:“哎呀,我太忙了,已经忙得四脚朝天了。”卡拉扬听了都没有“调侃般地”对她笑一笑,而只是一本正经地说:“我仍然担心铜锣的尺寸是不是过大了。”

  我想,正经的任务就是卡拉扬的排练了。

  在排练场上卡拉扬的“较真儿”

  在卡拉扬排练时,我是真正体会到他工作不讲情面、严厉、认真、一丝不苟。他让我站在他旁边不妨碍排练的地方,当然是让我随时准备被“召唤”。当时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为了这个团的演出,早就请铁夫人在陕西定做了一个特大尺寸的铜锣(纯红铜),很重,很漂亮。但由于卡拉扬未“玩”过这个“中国玩艺儿”,“心中没数”,总觉得每敲一锤子都太响了。卡拉扬皱着眉头,看看我耸了耸肩。我说:“这就是中国铜锣的威力。中国的某些节目就是用铜锣和巨型的大鼓烘托气氛取得效果的。”他经过几次试音,都大声地嚷着:“太响了,太响了!”他不用夸奖铜锣声音“洪亮”这类字眼。最终他想出了好办法:让操锣的演奏员在铜锣上多缠一层布,再听一听,才总算让卡拉扬从不断像拨浪鼓似地摇头变得点了点头。大家也终于松了口气。再就是那天排练场地的音乐厅里来了许多人要“亲历”卡拉扬的排练,目睹他的风采。于是乎乌拉拉地不断走进许多人,虽未敢“兴师动众”成群而来,但不断地响起吱扭扭的开门声和椅子掀下来的声音,这惹烦了这位大师。于是忙问我:“他们都是什么人?如果没有事,都让他们出去!”我答曰:“他们都是慕名而来,景仰你的大名,想一睹为快!”他思索了一下,对我说:“让他们靠边站,在远处听!不要坐在椅子上以免出声音。”我照办了。把已经坐到椅子上的朋友叫起来,让他们站到远处欣赏去。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结。

  当卡拉扬对全体演出的团员交代按排列好的、当晚演出的曲目排练,一切准备就绪时,后面的大门“吱扭”一声又开了,又进来一个观赏者,接着慢慢腾腾又是第二个,之后还有蹦蹦跳跳地进门的——他们心情当然愉快:要看指挥大师卡拉扬的风采嘛。而此时此刻,卡拉扬把要举起的指挥棒放下来,神速地转过头来对我喊道:“胡女士,快,快告诉他们,门不可以再开动!”我赶快去“处理”这事,先是找到音乐厅的工作人员,让他们赶紧派人把守几个大门,然后让他们快速贴出一张布告“禁止入内”等等。在我“接旨”之后几分钟就办成这件事,厅内终于安静下来。

  卡拉扬这才举起了指挥棒,先稍稍偏过头来向我透露出一丝的微笑,然后,头向上一“震”开始指挥这千军万马了。此时,全体演奏员群情振奋,集中精力,就像每一根弦都被调动起来一样。优美的音乐终于响了起来:轻快的、优雅的、时而沉重的、辉煌的曲调悠扬地充满了排练场的每一个角落。

  卡拉扬微闭双眼,“训练有素”地指挥着,我真奇怪他经过飞机上“长途跋涉”的劳顿,如何能使这一场音乐会的“总谱”牢记脑海,挥之不去、丝毫不乱呢?真服了他!

  经过一遍排练之后,卡拉扬把不拿指挥棒的手的手心朝下摆了摆,告诉大家“OK”,这一声“OK”,使大家吃了“定心丸”。但他接着说,有两个地方“音色”不够美,是“力量分配”问题,下午再接着“过”一下就可以了,团员都“嘘”了一口气。

  等到真正的柏林交响乐团在京演出的音乐会开始了,我的比较“沉重”的心也就松弛了下来,因为我非常坚定地相信卡拉扬,经过他那一丝不苟的排练,乐团音乐家的素质又是那种高水平的,一定会百分之百地不出任何纰漏,完美无瑕!

  结果正是如此。观众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我国领导人上台祝贺演出成功,已然充分地证明了这一切。当时还有当晚的演出直播以及第二天各大报刊的好评如云。这一切说明演出是多么精彩、多么成功!

    卡拉扬的关于“高山流水”的谈话令我吃惊

  柏林交响乐团抵达北京的当天晚上,文化部负责人在当时北京最好的北京饭店小礼堂设宴欢迎以卡拉扬为首的乐团全体朋友。面积不大的礼堂布置得优雅、得体,桌子上特别摆了插在瓶子里的鲜花,团员们都穿着笔挺的西装,打着领带或领结来赴宴。我记得,那一晚卡拉扬先生穿的是一套考究的深黑色西装。

  席间有中国文化部某副部长和卡拉扬先生的两个讲话。没有稿子是即席翻译,而这个任务,事先没有告诉我,是到了小礼堂才给我加上的。

  这次宴会都有哪些人到场,上了些什么名菜、名酒;记者(电视台、报社的来了多人)都向卡拉扬提了什么问题,虽然我都一一做了翻译,但什么也回忆不起来了,就好像电脑里这一“页”无论如何也“调”不出来了。然而,使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卡拉扬头一次到中国,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古典音乐就那么感兴趣。

  在卡拉扬站起来答谢副部长为欢迎该团做出的长篇热情洋溢的讲话之后,马上接应他的讲话说:“我深知贵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许多震惊世界的、用文字记载的音乐曲谱,有孔子的‘礼乐’,有可以吟唱的诗经,也还有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恋人的音乐等等,中国有许多我要寻找的东西。”他还说副部长刚才也说到“高山流水”的故事,他很欣赏,并有同感。“我就像那个弹琴的人,他弹琴就是要有知音、有懂得琴的人,高山流水要找知音,我就是那个弹琴的音乐家,我是来中国寻找知音的。”此时,小礼堂爆发出此起彼伏的雷鸣般的掌声,表示赞同。卡拉扬讲话完毕,也拿起桌上的酒一饮而尽,副部长马上过来又和卡拉扬碰杯。告诉我说,我们这小杯酒要干两次:一是庆祝演出成功,再一层意思是:我们相信卡拉扬先生作为西方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东方、在中国会找到知音的。所有在场的人又鼓起掌来,气氛十分活跃和热烈。

  卡拉扬无意中给我一份“问卷”

  晚上,乐团的音乐家们,尤其是年轻的乐手们都去寻找当时北京少有的可以在夜晚消遣的地方,无非是酒吧和五星级酒店里的咖啡厅之类。据说还可以带他们去逛茶馆或去看戏院的京剧折子戏。而卡拉扬哪里都不想去,他本想回房间早些休息。我和他的秘书要把他送回房间去。一路上,卡拉扬例外的格外兴奋,大概是受他们的乐团演出时观众对这场音乐会的欣喜若狂的气氛所影响,迫不及待地先是问我:“你喜欢音乐吗?”我答:“是,很喜欢。”于是,我告诉他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后来又有机会在德国留学,之后又在我国驻奥地利使馆工作了好几年,生活在维也纳这样一个音乐之乡,使我更加受感染、更加熟悉西方音乐了。卡拉扬听了以后,笑了(我难得见他灿烂地一笑)他点了点头对我说:“难怪,你翻译音乐方面的内容那样准确、那样熟悉,什么术语都懂,我很为你高兴……”

  卡拉扬急于了解中国人是否喜欢西方音乐的心情,使我记忆犹新。他这是突然给了我一份“问卷”。于是他的秘书建议到他们下榻的宾馆的酒吧要一杯饮料,聊一聊。我考虑的主要是卡拉扬要好好休息,我说只能“稍坐片刻”。卡拉扬点头说:“好,胡女士愿意和我谈谈,我很高兴。”我记得卡拉扬要了一杯咖啡,我要了一杯柠檬汁,就聊了起来。

  卡拉扬从歌剧《图兰朵》问起:“中国人熟悉《图兰朵》吗?你看过没有?”我答:“我只知道歌剧《图兰朵》是关于一个中国公主用猜谜的方式选夫的故事。可惜我没看过,但我熟悉。这里面还引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我告诉他:“我喜欢《微笑的国土》,很喜欢里边的优美的曲调,特别是莱哈尔谱写的主旋律或称‘主题曲’。”他睁大了眼睛,问我:你指的什么?我不由得小声哼唱起《你是我的欢乐》那一段的曲调。

  卡拉扬又对我微笑了。此时,他已不像我刚见到时那么令人不可接近了。他说:“噢,你也喜欢弗兰茨·莱哈尔,真不可思议。”

  此时,卡拉扬又问到中国人多数都能欣赏、接受西方音乐吗?一般人都爱好什么?比如说歌剧?交响乐?卡拉扬边说边找着什么。

  我停了一停,告诉卡拉扬,他不必用身上找出的小本子记,如果需要我可以写给他。之后我讲到中国人一般欣赏水平都提高了。改革开放以后都有机会接触外国名曲、名歌剧,比如对《茶花女》、《蝴蝶夫人》、《卡门》都可以接受;但如果你突然给中国人送来一出比较生僻的、比如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还有什么《汤豪舍》之类,那就需要媒体加大力度去推荐介绍,当然这不仅带给中国观众新的曲目,打开了市场;也帮助中国观众开拓了“欣赏面”。卡拉扬此时又用了一个“太好了”!他脱口而出:“胡女士,你帮助了我,我在家里苦思冥想,不如你的一席话。”我也赶紧说:不必夸奖我,这是我应该做的。

  记得他当时的兴趣越来越大,一杯咖啡已然喝完,还要问我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以及为什么中国人偏爱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等。我说:“卡拉扬先生,你的健康我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你还是早些休息吧!”卡拉扬此时想起我还没谈到交响乐,我只好极为简单地说了两句。我说:我们中国有极为宏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我国也有非常优秀的自己的指挥家李德伦等,优秀的中国指挥家,我一口气能给你背出十几个来。由于时间太晚,我和他的秘书坚持让他休息。卡拉扬感到“意犹未尽”,轻轻地吸了一口气,耸了一下肩,无可奈何地不再坚持了。我忙说,“好,下次一定再给你讲我们中国人喜欢的‘第九交响乐’,你没想到:中国人爱听交响乐,也喜欢和懂得欣赏你这样的指挥大师指挥的音乐会吧!”

  我们送卡拉扬回到他的房间,互道了夜安。离开了卡拉扬的房间,我回味着卡拉扬的问话,似乎也感到很兴奋!我兴奋的是:我们中国确实日益强大了,文化素质也提高了,因此卡拉扬看到我们中国提高了欣赏水平,也懂得欣赏外国的文化精品——包括音乐、艺术等各个方面。这是中国人民很光彩的一面。

  胡君亶,1936年11月出生,黄陂六指人。1960年毕业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同年8月回国在外交部工作。曾任德国使馆新闻专员。著有《我的欧洲情结》等。与丈夫王庆余大使共同翻译托斯·曼《大骗子克鲁尔自白》、传记《李斯特》等。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日期:2013年8月26日

    心译翻译工作室

    网址:http://www.xinyifanyi.com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481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