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绍武最早翻译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好用生僻的古典字,一般字典上找不到,翻译他的书得备一本《韦伯斯特国际大词典》。他的文笔十分晦涩,就像一位西方评论家说的那样,头一遍让你云里雾里,第二遍理出些头绪,第三遍才能茅塞顿开,发现其中阳光灿烂无比。”谈及翻译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之子、著名翻译家梅绍武在生前如是说。
作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译介纳博科夫作品的翻译家,梅绍武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翻译了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普宁》,并于1978年将其发表在《外国文艺》杂志。1981年,《普宁》的单行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是纳博科夫继《洛丽塔》之后的第二部以美国为背景的小说,描写了在美国大学教书的俄国老教授普宁的一次出门旅行经历。梅绍武认为,纳博科夫是西方很重要的一位作家,被称为“小说之王”。
1985年,美国作家约翰·赫赛来华访问,得知梅绍武在研究纳博科夫的作品并已译过《普宁》,于是建议梅绍武把纳博科夫的最佳作品《微暗的火》译介给中国读者。由于翻译这部小说的难度较大,梅绍武只试译了部分章节,并于1987年发表于《世界文学》第五期上。直到1997年,他才将这部二十万字的小说译全。纳博科夫研究专家、《纳博科夫传》译者刘佳林曾撰文指出,梅绍武翻译的《普宁》、《微暗的火》和几则短篇小说属于纳博科夫翻译中的上乘之作,而梅绍武撰写的《浅论纳博科夫》和《纳博科夫前半生的创作》也是中国内地最早的纳博科夫专题研究论文。
不要将他归入某个流派
1987年,纳博科夫的《黑暗中的笑声》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的译者、北京大学教授龚文庠在“译者后记”中说:“评论纳博科夫时最好不要急于将他归入某个流派。他本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不应按照机械的原则硬将作家套进某某主义的模子。他也反对作家过分依赖现成的文学传统或模式,甘心充当时尚和潮流的俘虏。”
1991年,申慧辉等人翻译的《文学讲稿》由三联书店出版,在这本书里,纳博科夫运用新批评理论对世界著名的小说如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查·狄更斯《荒凉山庄》、居·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等7部作品的艺术结构进行生动地剖析和论述,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和艺术观。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时代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两辑《纳博科夫小说全集》,翻译出版了纳博科夫17部长篇小说中的l2部,还出版了一部短篇小说集。在这一系列《纳博科夫小说全集》之外,还有《光荣》、《天资》、《从左边佩带的勋章》、《阿达》、《瞧这些小丑》等5部纳博科夫的重要作品和大量短篇小说未出版中文译本。刘佳林认为,与相对热闹的作品翻译出版相比,中国学者对纳博科夫的研究则显得颇为冷清,研究论文不仅数量较少,还显得“鱼龙混杂”。
《洛丽塔》的阅读风潮
中国内地掀起《洛丽塔》的翻译、阅读风潮,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当时,漓江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海天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都推出了不同版本的《洛丽塔》中文译本。
漓江出版社的《洛丽塔》编辑刘硕良回忆,当时他在一本外国文学史上看到纳博科夫和《洛丽塔》的内容介绍,觉得《洛丽塔》虽然在西方引起了争议,但它毕竟在文学史上还是一部站得住脚的作品。该版本译者黄建人接触到《洛丽塔》的时候是1986年,当时她还在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读研究生,后来她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翻译了这部小说。
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洛丽塔》译者于晓丹在翻译《洛丽塔》时,据当时还在《人民文学》工作的朱伟回忆,于晓丹翻译得很费劲,因为小说中充满双关语与典故,需要借助词典并请教老师。后来,1997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纳博科夫文集》、2000年译林出版社出版《洛丽塔》时,都采用了于晓丹的译本。
此外,《洛丽塔》的中文译者还有彭小丰、孔小炯、华明、任生明、麦穗、廖世奇等人,但不同时期出版的《洛丽塔》中文版,在翻译、编辑、出版过程中,对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删减。直至200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主万翻译的《洛丽塔》,并宣称虽然《洛丽塔》中文版至今已有10个不同的版本,但他们的新版是第一部“全译本”,全文达35万字,“字数最多、没有任何删节”。该版本的《洛丽塔》,也迅速成为了全国各地的畅销书,再一次引发了《洛丽塔》及其他纳博科夫作品的阅读热潮。
继《洛丽塔》之后,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纳博科夫主要著作”的出版计划,这一系列的目录上共有19种作品。直至今年4月,由王家湘最新翻译的《说吧,记忆》出版,“纳博科夫主要著作”已出版或重版了12种纳博科夫作品。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日期:2009年6月29日
心译翻译工作室
网址:http://www.xinyifany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