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九十年友情深似海——台静农与李霁野的交往
九十年友情深似海——台静农与李霁野的交往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3-6-29
 
    安徽西部有一个叶集小镇,它南临大别山,西濒史河,位于史河湾冲积的一个肥沃小平原上。叶集镇历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未名四杰”之台静农与李霁野,就是这片土地孕育的人杰。

  百余年前,在叶集镇的南街,有一家经营粮食的商铺,名曰“台裕大”。1902年11月23日,台静农就出生于此。从台家往北走,过十字路口,在老街北段也有一家经营粮食的商号,名曰“李锦源”。1904年,李霁野在此出生。

  台静农与李霁野,诞生在同一条街巷,同一方水土养育着他们。他们在这条狭窄的长街上,一起玩耍、读书,度过了沉静的童年岁月,成年后又在异地一起求学、工作,甚至在海峡对岸,他们还有段时间在一起工作,真诚相处,互相支持。一直到1990年台静农逝世,在近九十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们结下了手足般的情谊。

  台静农长李霁野两岁,两人自幼都很好学。台静农后来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而且还是颇有影响的书法家。论及渊源,台静农曾在《静农书艺集》的序中写道:“余之嗜书艺,盖得自庭训。”其父擅长书法,台静农自小耳濡目染,经常在自家书房临帖。那时,李霁野从私塾下学回来,经常会来台家,看台静农描红或临帖。临摹结束,两人就在一起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或者一起读《三国演义》。这些儿时奠定的功底,为他们以后成为文艺大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14年,台静农、李霁野由私塾转入叶集明强小学读书,同学中还有“四杰”中另两位——韦素园和韦丛芜。当时,几个小伙伴的行动总是一致的,当时轰动全镇的剪辫子和砸佛像事件,他们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由于贪玩,他们曾私自登“九仙洞”,游史河滩;因为好奇,他们也曾瞒着大人比试酒量,天真毕现;出自率性,他们有时还会聚在一处聊天而至天明。李霁野曾感叹道:“童年!童年的友谊!这里含有多少迷人的美,多少令人永远神往的力!”

  1917年,台静农小学毕业后考入汉口大华中学。1919年,李霁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公费的阜阳第三师范。

  由于受五四运动影响,他们对各自的学校均不甚满意。1920年夏,台静农离开汉口,去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1921年,李霁野因参加进步活动而被流言困扰,为此,他愤然离校。1923年春,李霁野走出安徽,来到北京。

  台静农、李霁野这两个好友在北京又聚在了一起,他们学习上互相帮助,经济上相互帮扶。李霁野先自修英语半年,后转入崇实中学学习,再后来进入燕京大学深造。在北京期间,台静农、李霁野尽管经济窘迫,但青春年少的他们却乐观向上。

  1924年,台静农和李霁野经小学同学介绍初识鲁迅,在此后11年里,他们始终和鲁迅保持着深厚的师生友谊,尤其是台静农,即使鲁迅在上海时,他们的通信往来依然频繁。查阅《鲁迅书信集》,可发现鲁迅写给台静农的信有39封之多,另外还有3封是给台静农和李霁野两人的。

  1925年夏,在鲁迅的提议下成立未名社。这个文学社团成员仅6人: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曹靖华、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这时期的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兼写诗歌、散文,多载《莽原》、《未名》等刊物,1928年结集为《地之子》,1930年出版《建塔者》,均为短篇小说集。鲁迅对这些作品颇为赏识,并赞其“贡献了文艺”。

  李霁野这时期主要从事翻译工作。1928年4月,未名社被北洋军阀政府查封,李霁野和另一位朋友因翻译《文学与革命》一书被捕。5月,台静农受李霁野牵累也被捕下狱,被关了50天。在这段囚禁的日子里,他们亲身感受到旧势力的黑暗与暴虐。后来,幸得朋友常维钧及鲁迅相助,他们才得以取保获释。台静农重友情如生命,他与李霁野情同手足,虽受牵累、连环被捕,却毫无怨悔,并戏说和李霁野不仅是同乡、朋友,从此还多了个“牢友”之名。

  从1925年夏未名社成立到1931年秋未名社解体,这七年时间是台静农、李霁野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已从童年的好伙伴,变成同一战壕的战友,同办未名社,一同入狱,共赴国难,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1932年,李霁野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英语系教书。12月13日清早,他正准备去上课,一位朋友打来长途说:“台静农突然害病,病情十分严重,请你赶快前来!”当时说病是一种隐语,李霁野马上想到是台静农被捕了。于是,他立刻坐火车去了北京。

  原来,未名社停办后剩下的书籍和期刊,被当局当做“共产党宣传品”,台静农因此被捕,李霁野也受到威胁。幸亏有人出手相救,他们才逃过一劫。在一次又一次入狱与脱险中,他们相知相惜、相互帮助,友情愈加坚实。

  1943年,李霁野因受日军迫害离开北方,辗转至重庆,经曹禺介绍,在北碚复旦大学教课,次年夏天到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从事教学、翻译和写作。他来此任教时,台静农已先于他来到这里,这两个根茎相连的老友,又一次从分离到聚首了。

  台静农、李霁野是文人、学者,都是有棱有角、有个性的人。1946年,白沙女师院闹学潮,教育部下令将其解散,为抗议这一野蛮行为,台静农毅然辞职。随后,李霁野也辞了职。

  1946年9月,应许寿裳约,李霁野启程赴台湾省编译馆任编纂。编译馆解散后,他又转至台湾大学任教。10月初,得知台静农在内地艰难,李霁野和魏建功写信召其去台,于是,台静农携带家眷,于10月10日千里迢迢到了台湾。那时,他们两人都在台湾大学工作,他们又像当年在四川白沙那样,情同手足地生活、工作在一起。

  不料风云突变,1948年末,许寿裳在台北寓所被杀,1949年4月,传闻当局要抓捕李霁野。危险中,李霁野只好挈妇携子惶惶出走,于1949年秋经香港回到大陆。

  台静农与李霁野最后一次在台北告别是1949年春,他们似乎明白这一别意味着什么,一杯老酒,两行浊泪,他们依依话别,沉痛握手。此后,两人海峡相隔,天各一方,四十年再未见面。

  1977年12月,台静农托女儿从美国寄了两个条幅给李霁野:一幅写李霁野的旧体诗《幽居》,一幅是台静农画的梅花。在梅花条幅上,他题了两句诗:“孤灯竹屋清霜夜,梦到梅花即见君。”这是宋人的诗句,台静农将之题在自己的梅花小品上,远隔重洋、辗转万里寄赠给李霁野,表达了他的强烈思乡和怀念故友之情。1986年,台静农又寄来他写的自作绝句多首,李霁野从中选出一首表现思念祖国的,送给天津书法家协会,供他们刻在蓟县长城碑林上,给老友留下了一个永远的纪念。

  1990年10月9日,台静农因癌症在台北逝世。噩耗传来,身在天津的李霁野深深陷入悲痛中,他写了一篇沉郁而深情的小品文——《永别了,静农!》,以表沉痛哀悼。一年后,他又写了一篇风格独特的散文《记梦》。文章以杜甫《梦李白》中的两句诗“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起始,记述了他梦中返回故乡,探看老友旧居,并在四川白沙见到台静农的情景,全文且喜且悲,亦真亦幻,读后让人唏嘘不已。

  1997年5月4日凌晨,94岁的李霁野在天津去世。

  台静农与李霁野可谓是终身之交,他们的友谊有近九十年的历史,从20世纪初在同一条长街出生,到20世纪90年代相继辞世,他们的友谊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期:2011年4月13日  作者:黄圣凤

    心译翻译工作室

    网址:http://www.xinyifanyi.com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692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