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氏别墅是佛山现存规模最大的民初西洋式大型建筑群,2002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绿瓦亭的牌坊上“义行可风”四字由当时大总统黎元洪所写,赞扬简氏兄弟的美德。

■绿瓦亭内展示了南洋公司的品牌———双喜。

■如今的简地坊只遗留了几间房屋,房屋显得破旧。
简氏第32代后人、简照南的侄孙简英贤说,简氏家族起源于大夫之家,族规及家法甚严。在《粤东简氏大同谱》中专门有《家训谱》一卷(卷八),其中载有祖训格言:“行孝弟,存忠厚,贵朴实,勉勤俭,严族法,防赌博,戒酒色,察刻薄,端闺门,正立嗣,谨称谓,尚含忍。”共十二条,对族人的品德和言语、行为都提出了严格要求。
“简氏家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热心办学。不管是在家乡石湾,还是在广州,或是香港、上海等地,只要去过的地方,简氏兄弟几乎都会留下办学的痕迹,虽然多数学校如今已经没有踪影,但是简氏家族的教育精神还是在的。”简英贤说,简氏族谱中明确提出:“宗族光昌必由人才,此人才必由学而成,则劝学为其要。”
按族规,小孩满八岁就要开始学习礼节,读《朱子》、《小学》;子弟为学必先立志;“择师从学当有课程,要察其勤惰、验其生熟,使之发奋昂扬,庶几成就。”正因此,简氏一族可谓人才辈出。
“我们这一房的简氏家族确实从一开始就是真正的望族,简氏始祖简师甫是贵族,简一山的儿子简文会是状元,简照南、简玉阶是简文会直系第30代子孙,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我们则是第32代。只是现在,大家都已经散落各地。”
简英贤如今最担忧的是,简氏家族的很多后人都在美国、加拿大,都学英文讲英文,家族后人极少留在香港,后人们都不会中文。作为老一辈留在香港的后人,他尽最大力量写下自己的家族史,“但是我担忧,后人们都讲英文不会中文,怕他们看不懂,担心家族由此而断。”为此,简英贤如今还把家族史翻译成英文寄给国外的后人们。
○走访
简氏别墅 佛山现存最大民初西洋建筑
位于佛山岭南新天地里的简氏别墅,是佛山现存规模最大的民初西洋式大型建筑群,在2002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别墅原来总占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如今别墅内尚存门楼、主楼、后楼、西楼和储物楼等建筑以及花园的一部分,占地约3400平方米。
据佛山民间学者张作奎介绍,别墅约于清光绪20年(1894年)建造,后由简照南兄弟购得并改造,由于当时简氏闻名中外,这栋别墅就被称为简氏别墅。别墅在仿西洋式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合了诸多中国本土元素,中西合璧,外形美观。
记者看到,门楼外墙用大块的红砂岩堆砌成,十分庄重,大门上方布置了一个罗马式的穹顶,透出浓郁的西洋风味。走进门楼,伸出一条长约50米的通道直达主楼,小道由石条镶边,上面布满各种图案组成的花纹,尽显精致。
主楼是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式府邸建筑,以钢筋混凝土构筑,前廊由多根巨大的下粗上细的罗马柱组成。楼高二层,一层为中央大厅,两侧厢房。房间的窗玻璃大多采用彩色玻璃,阳光透过窗玻璃在室内洒下一片金黄,十分光明敞亮。大厅的门上镶嵌着磨砂刻花玻璃,有中国仕女、玉兰和花鸟等团,极具中国特色。楼梯全用柚木,栏杆却是仿西洋式。主楼的外墙以大块麻石板为基座,墙身采用一色水磨青砖。
主楼和后楼之间以天桥相连接。主楼左侧为西楼,是三层钢筋混凝土及砖混和结构的仿西洋建筑,楼梯同主楼一样采用柚木,二、三楼均附带有小巧的阳台。西楼右边即是储物楼,是四层的当地楼式建筑。
据简英贤介绍,别墅本来是简玉阶买来用作在佛山开展业务时居住。在上世纪30年代,日寇来到佛山,简氏家族逃难南洋,这栋别墅就由简氏兄弟远房亲戚的后人看守。1940年,日伪政府还曾在别墅里创办了广东省立第五中学,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省五中才宣布解散。其后,南海师范复校,办学点也选在别墅。到1948年,南海师范才搬离了简氏别墅。解放后,别墅曾一度被用作干部疗养所,“文革”时期则由粮食局接管,作为办公楼和宿舍。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别墅才辗转回到与简氏有嫁娶关系的李氏后人手里。2007年,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地块以75.1亿元成交,创下了其时广东省内单宗土地成交总价之最。而简氏别墅,也囊括在东华里片区改造项目内。
○访谈
作家阿汤租住简氏别墅后用7年书写别墅主人:
简照南等人物被忽视,是佛山的悲哀
作家阿汤是一位设计师,看到简氏别墅时他就租下简氏别墅进行研究。在别墅里,他研究建筑,也慢慢地了解别墅背后主人的故事。了解了简氏兄弟的故事后,阿汤完全被吸引,于是用了接近7年的时候,查找资料、收集故事、核实事实,写了关于简照南的书。
阿汤认为,简氏兄弟的故事就是企业家成功的奋斗史,“他们是真正的企业家,取之社会,用之社会,还之社会,济世为怀,出钱出力支持革命,是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人物。然而,可惜的是,他们却被人忽视,名气还比不上打功夫的李小龙、叶问,这是佛山的悲哀。” 阿汤认可李小龙、叶问等功夫巨星的历史作用和价值,也认可他们在佛山人心中的地位,但是他认为像康有为、张荫垣、简照南兄弟这些实实在在更大力度上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更应该被熟知和怀念,“你问问现在的佛山人,几个人知道康有为是佛山人?有多少人知道张荫垣、简照南?他们被遗忘或忽视了,这真是佛山的悲哀啊。”
○寻踪
绿瓦亭与“义行可风”
简地坊如今几乎没有姓简的人
从汾江南路与魁奇一路的交接处右转,便是藜涌村村口,村口往前走约100米,记者来到藜涌村两处见证着简氏兄弟作为“南洋菩萨”美德的地方———绿瓦亭和简地坊。
据藜涌村委员会潘惠民介绍,绿瓦亭是简氏兄弟为了纪念母亲潘氏而建,1920年简照南母亲在香港病逝,简氏兄弟则在村口置地十多亩建起牌坊。因为牌坊就在村口,村民出出入入都要经过,村口还是顺德通往佛山的必经之路,为了方便路人,简氏兄弟便在牌坊左右各建了一座茶亭,茶亭内设石桌石凳,放有茶水,免费供路人憩息时饮用。此外,还在茶亭后面建了一诊所,聘请中医黄植生等2人为专职医师,为乡民免费赠医施药。因为当时的茶亭上以黄绿色琉璃瓦为顶,所以村民称为“绿瓦茶亭”,后简称绿瓦亭。
走进绿瓦亭,迎面而来的正中间是一座石牌坊,正额上书有“义行可风”四个大字,题头上则是“大总统题颁”,落款为“简潘氏”,时间是中华民国九年四月十八日。潘惠民介绍,当时的大总统是黎元洪。简英贤也对记者回忆,简照南兄弟与孙中山是好朋友,简氏家族也一直支持他革命,在得知简照南兄弟为纪念母亲而建绿瓦亭,还方便村民饮茶和治病后,孙中山便让黎元洪给简氏兄弟写上“义行可风”,对简氏兄弟的美德进行赞扬。
“原来的绿瓦亭建筑在‘文革’时已经被毁,这是上世纪80年代按照原貌重修的。”绿瓦亭左边的亭子如今又叫惠福亭,亭子的墙壁上写着“戒文”,正文是“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快时还得快”,左边为“戒嫖文”,右边为“戒杀生酒色文”。“我们重建的时候希望恢复原貌,老人家们记得以前的茶亭墙壁就是写着这样的戒文,这些戒文我们前后修改,多次咨询老人家,改了不下五次。”
绿瓦亭的右边如今则是佛堂,供奉着简氏兄弟的母亲和简氏兄弟,记者看到,简单的佛堂却是香火不断。穿过石牌坊就是曾经的诊所,如今则只是设置着简照南的石像。“诊所”背后还新建了池塘和亭子,都是给村民休闲的地方。
简地坊如今几乎没有姓简的人
离开绿瓦亭,沿着村口的路继续往前走,十分钟不到便可以来到简地村。简地村如今又叫简地坊,曾经整条村子都是简氏族人,简地坊中有12条巷子的共50套青砖瓦房都是简氏兄弟为遭受洪灾的族兄弟们所建。
经过岁月的侵蚀,如今的简地坊只遗留了几间房屋,“因为房子当初已经分给各族兄弟,族兄弟们的后人有的把房子转卖了,有的后来重建了,有的房则是年久失修也没人居住了,如今这里几乎没有姓简的人了,简氏兄弟的族兄弟们更是远走他乡,没有一个人在村子里。”潘惠民告诉记者,虽然保留下来的简地坊比较破陋,但是政府也无法去维修和以文物古迹形式进行修葺,“房子都有房产证的,后人们也都找不到了,没办法。”
来源:新快报 日期:2013年5月28日
心译翻译工作室
网址:http://www.xinyifany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