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诗人·外交官·翻译家——走近奉籍乡友陈树才
诗人·外交官·翻译家——走近奉籍乡友陈树才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3-5-11
 

pic_50.jpg

 陈树才在授勋仪式上致答辞

 

    他,曾四次高考落榜,却成为奉化二中第一个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他,自幼失母的农村娃,却担任过中国驻塞内加尔大使馆的外交官;他,为了坚守心中对诗歌的那份热爱,却辞去国企的高薪工作,投身于诗歌的写作、研究和翻译。丰富的人生经历,使陈树才不但有诗人的气质、外交官的睿智,还有翻译家的高度。这是前不久记者在宁波采访回乡探亲的陈树才时他留给我们的印象。


四年外交官生涯


    这双眼睛无论在哪里/无论在哪里,都像天空一样/因为每一天,只要我站在天空下/我就能感到来自母亲的光芒


    多年后,回忆起母亲,陈树才在诗中这样写道。


    1965年3月,陈树才出生在莼湖镇下陈村一户农民家庭,四兄弟中排行老二。4岁那年,母亲去世,这让陈树才比同龄人早熟,也让他对人间事物格外敏感。5岁时,陈树才就与哥哥陈树宝一道上学,两兄弟成了同班同学。四次高考失利,但他并未因此丧失信心,1983年他转入奉化二中复读。那一年,18岁的他以515分的高考成绩,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成为奉化二中第一个考上北外的学生。


    “说心里话,我从来就没打算考外文系,我的理想是上中文系。没想到,那年英语挺好考!”陈树才回忆道。


    也许是受到法国文学的熏染,大学期间,陈树才选择的第一外语是法语,英语则是二外。早在中学时,他就喜欢上了诗歌,模仿着写了一些古体诗;大学时恰好遭遇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这使他追随“朦胧诗”的老大哥们,在北外创办文学社,狂热地写起自由体诗来。正是由于语言优势,大学毕业后第三年,在外经贸部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中非处工作的陈树才,被任命为中国驻塞内加尔大使馆经济参赞处外交官(随员)。


    “随员,在外交官中级别是最低的,不过,也不要小看随员,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非洲一个国家就曾以‘随员’级别当过一阵子‘临时代办’。临时代办,就是大使不在的时候临时充任全权特命大使。”陈树才解释说。


    在塞内加尔,陈树才主管的援外工程项目,造福于当地人民,受到了塞内加尔政府的好评。工作之余,陈树才心系诗歌,四年任期内写下了不少诗作。他不仅创作出了《单独者》这样的代表作,还有幸与塞内加尔的开国总统、大诗人桑戈尔晤面,给他捎去中国诗人对他的敬重和友谊。辞别外交官生涯后,陈树才与非洲的情缘却没有结束,1997年至1998年,陈树才重返西非,担任援科特迪瓦剧场项目中国技术组副组长。


与诗歌结下不解情


    陈树才(笔名树才)的诗歌,朴素简洁,明白如话,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和哲理的深度。事实上,树才的诗歌一直在变化和成长,从刚开始的古体诗,到大学期间的“朦胧诗”,再到90年代以来的当代汉诗,每一个阶段都使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素云撤丛山,渐融天宇中。风雨一场空,灾祸又人间。”树才还记得高中时模仿旧体诗写的一首诗,而且至今记得,背起来一字不差。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下,“新诗潮”风起云涌,以北岛、舒婷等为代表的朦胧诗人十分活跃。受他们影响,1984年,陈树才参加北外学生自行组织的“尝试”文学社,担任刊物《泰思》主编,开始创作自由体诗。


    躺在花园的长椅里/我盖着阳光午睡/怎么也想不明白/童贞水一样的流失了/为什么还担忧嫩芽的纯洁


    大学时写下的这首《荒诞》(1986),被收录在《树才诗选》中。陈树才说,大学生活的浪漫气息,让诗歌在他心里播下了种子,参加工作后,他依然没有放弃诗歌创作。


    大学毕业后,陈树才笔耕不辍。1987年,他的诗作《二只鸟》选入《中国当代校园诗人诗选》。此后,他的诗作又在《北京文学》、《诗刊》、《人民文学》、《上海文学》、《青年文学》等杂志上发表,作品被选入国内几十种诗歌选集,部分诗作还被译成法语、意大利语等。


    随着写作的深入,陈树才的诗歌越来越为外界所知。1997年11月,他应邀参加了法国巴黎的第四届国际诗歌节,同一年还出版了个人诗集《单独者》。1999年,他参加了中国作协和诗刊社举办的第十四届“青春诗会”,出版了《九人诗选》(与人合出)。2000年,他的随笔集《窥》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被授予法国“教育骑士勋章”


    2000年,陈树才不顾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的极力挽留,下定决心,离开商界,调入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成了一名研究法国诗学尤其是20世纪法语诗歌的学者。


    这些年,他以精湛的译笔,将勒韦尔迪、夏尔、博纳富瓦、雅各泰、佩斯等法国大诗人的作品源源不断地介绍到汉语世界。他说:“我把翻译视为一种特殊的写作,一种‘再生’意义上的写作。”


    与此同时,他凭借自己的法语优势,全力推动中法的诗歌交流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起“摆渡者”的角色。在2004年和2005年中法文化交流年期间,陈树才担任“诗人的春天”中法诗歌交流系列活动的协调人(北京、成都),主持研讨诗歌翻译,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取得了成功。在他的推动下,“诗人的春天”活动连续举办了三年,让法国重量级诗人来到中国,切磋诗艺,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诗歌交流。2008年,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陈树才和北大教授秦海鹰共同主编的《法国诗歌译丛》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译丛设计雅致,制作精美,赢得了好评。


    二十多年来,在推动中法现代诗歌相互了解的过程中,陈树才发挥了突出作用。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和积极参与,为沟通中法两国诗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为表彰他在中法两国的诗歌交流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2008年10月14日,法国驻华大使在官邸内举行隆重仪式,代表法国政府授予陈树才法国“教育骑士勋章”。


家乡是割不断的根


    虽然一直住在北京,但对家乡奉化,陈树才坦言,这里是他割舍不断的根。这几年,每逢清明节,只要在国内,他都会回下陈村,为母亲和爷爷奶奶上坟。站在母亲的坟头,他感到回到了生命的根。在诗作《回乡》中,他写道:“在母亲的坟前,我们坐下歇息,好像来到了另一户人家的屋檐下。”


    奉化有他儿时的记忆,也牵动着陈树才的诗人情怀。通过诗歌,他也在为推介奉化之美尽绵薄之力。2011年,在奉化市一年一度的“水蜜桃节”活动中,溪口旅游集团组织了“蜜桃诗会”,应了陈树才的诗约,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著名诗人云集溪口剡溪。他们沿着古迹,或居或游,挥墨咏叹已有500年历史的奉化水蜜桃之甜和雪窦山风景区之美。


    这是陈树才首次到家乡组织诗会。他说,这些年,家乡变化很大,但山水依然很美,而奉化独特的历史和人文传承也是别处没有的。对诗歌来说,他最心仪的是北宋大诗人林逋(裘村镇黄贤村人),两句妙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千古流传。就神秘而言,最吸引他的是奇人布袋和尚,弥勒佛造像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决不是偶然的,“布袋”里装着的正是奉化人的灵性和智慧。


    对家乡的文化建设,陈树才表示,应该鼓励更多的人读书、读诗,文化和精神的产品不必拘泥于传统形式,必须创新,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奉化有水蜜桃节、弥勒文化节,这些都是很好的文化平台。”陈树才说,有机会,他很愿意把家乡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推介给法国和其他国际友人。

    来源:奉化新闻网 日期:2013年5月11日 ■记者 胡启敏

    心译翻译工作室

    网址:http://www.xinyifanyi.com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7093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