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泽尔:
坐拥万卷书开私人图书馆
长江日报 记者万建辉
日前,侦探小说作家文泽尔,在江汉路步行街上海邨背街的一处百年英式老建筑里,和记者聊起了创办私人图书馆的初衷。老建筑二楼,一处不到100平方米的精致小屋,就是文泽尔书友会图书馆。这里藏书1.5万册,以文史哲书籍为主,其中德英法日外文原版书有1500册。
文泽尔书友会创办一年多来,这家私人图书馆汇聚了大批来自三镇的大学生、公司职员、金融从业者、医生、教师和编辑记者。经豆瓣等网站推广,成都、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东北和一些中小城市的读者慕名前来,不少也成为会员。
今年31岁的文泽尔出生于武汉,有法裔血统的外公留下1万多册书,是他儿时读书的启蒙导师。2002年,文泽尔作为武汉大学公派交换生前往德国,留德十年,成为斯图加特一家金属研究所的博士研究员,其间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博士毕业前夕,文泽尔决定放弃学位和研究生涯,选择阅读、翻译、写作一体的自由撰稿人职业。
“阅读是一件孤独的事,需要一个较纯粹的环境,德国的社区图书馆很普及,那里甚至连饮料都不让带进去。然而在国内,电子阅读强势扩张和网络书店勃兴的当下,国营、民营书店纷纷关门,书吧多是借读书之名经营营利,聊天远多于阅读,不是理想的阅读场所。对于已走出学校的成年人,如今好的阅读环境少之又少,爱好读书的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公共阅读空间。”
文泽尔的书友会及图书馆,为真正想读书的知识群体服务。他们能在他的图书馆找到想要的书,实现静心阅读的愿望。除雨天外,图书馆24小时开放,可同时容纳几十人阅读;书友会还不定期举办与读书有关的新书评议、观影等主题活动。
文泽尔说,距离远或来的次数少的读者,不建议他们交900元会费成为会员,要来看书,读者只需网上预约,带一本书来,赠送给图书馆即可。
文泽尔介绍,除文学创作外,他还是《南方都市报》、《上海壹周》、《凤凰周刊》、《城市画报》等媒体的专栏作家,同时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负责人,每年对图书馆的投入接近30万元。
“为保证高质量的阅读环境,会员目前控制在240人左右,图书馆在亏损运营。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是因为在纸质书籍逐步让位于电子出版物的时代,私人图书馆让人们还能感受到纯粹的纸质阅读美好的一面,让人们思维的某些领域不因大面积电子阅读而致退化,让纸书、书店不那么快就进入博物馆成为人们参观的文物。”文泽尔说,“一定要让人们还能看到阅读的价值,对于倡导纯粹阅读,在当下中国,我总感觉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年初,中国图书商报社和金城出版社授予文泽尔“中国独立书店创新奖”;全国高校联合会已邀请文泽尔参加全国巡讲,推广私人图书馆模式。文泽尔觉得,这种书店式私人图书馆的经营探索,也许能给众多正在濒临倒闭的中小书店带来希望,如果有足够的会员,如果会费收入能超过运营成本,那么这种模式就是可复制的。他介绍,去年9月在青岛开业的文泽尔书友会私人图书馆青岛分馆,目前就实现了赢利,在昆明开的分馆正在努力实现赢利。中小书店可以选择青岛、昆明的模式加盟文泽尔,也可仿照这个模式尝试经营。
在近日举行的武汉读书之城建设表彰会上,文泽尔书友会被授名为“十佳书友会”之一。文泽尔说,在阻止中小书店大面积倒闭关门、支持私人图书馆发展和建设读书城市方面,希望政府能统筹引领和适当投入,文化事业首先是公益事业。
文泽尔和他的私人图书馆
“现在,网络书店挤压得厉害,实体书店进入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我的图书馆更像一家剔除了售书环节的传统书店,希望能延续昔日江汉路新华书店的读书氛围:读者们人手一本书,坐满楼梯的每一级台阶……”
来源:长江网 日期:2013年4月21日
心译翻译工作室
网址:www.xinyifany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