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文化走出去翻译当先行
文化走出去翻译当先行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3-3-31
 
首席记者 李婷
文化走出去翻译当先行 

  近日,继2011年底《梦溪笔谈》英文全译本首次出版发行之后,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王宏教授主持翻译的全英文国际版《明清小品文》(The Short Essay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再次由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Paths Internati) 正式出版并在全球发行。这个译本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明清小品文”对外传译的一个空白。

  小品文之美,美在中国文化,美在中国好生活

  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中国散文之文学价值,主要正在小品文。”

  小品文属散文品种之一,它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抒写感想、见闻,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从最初的文字片断到最后的定性和命名,小品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小品文的兴盛主要在晚明阶段;周作人认为“五四”以来新散文的源头之一,即是公安派肇始的明人小品文。

  晚明清初是小品文的辉煌时期。当时的作品之多,流派之众,风格之卓异,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堪称空前。与早期小品文相比,明清小品文的题材更加丰富,形式更加自由,既有社会现实的关注,又有对人生处世、生活情趣的关注。个性解放的思潮、市民意识的增强,是明清小品文兴盛的重要原因。作为达到鼎盛阶段标志的小品文作家有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三袁”和江盈科为代表的“公安派”作家,以及同时或稍后的徐渭、屠隆、汤显祖、张大复、陈继儒、李日华、张岱、李贽等。清代中叶出现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讲究古文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辞章相结合,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而且,清代小品文中的笔记文成就甚至超过明代。

  作为记录时人生活、思想的小品文,正是以其小而精的体量与内容,成为后人研读中国文化、回想中国好生活的主要信息来源,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信息的价值正随着近年来振兴传统文化进程的加快,愈来愈突出。

  再现原文韵味是小品文翻译最高境界

  深受中国人喜爱的明清小品文能否介绍给外国读者呢?事实上,由于翻译难度很大,明清小品文对外传译多年来始终是一个空白。“明清小品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朵奇葩。我们很高兴能有机会将其精华译为英文,让世界各国读者也能领略其风采。为此,我们按作家年代先后顺序,选译了明清两代百余作家的各类小品文名篇佳作共127篇,其中明代小品文81篇,清代小品文46篇,力求较为全面地反映明清两代小品文的总体成就及发展历程。”王宏表示。不过更让他难忘的是,面对这座文化宝山,到底应该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几经推敲,最后确定在翻译游记小品文时,注重再现作者准确精当的词汇、富有张力的句式、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节奏,译出作者酷爱中国大好河山、寻求与大自然相融合的高尚情操;在翻译回忆录小品文时,则以创作的心情进行再创造,力求再现该类文本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重塑文本意境和作品闪耀的人性光辉,译出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人间情感,再现作者对亲人的浓浓情思和对生命的崇高礼赞;在翻译书信和书序的小品文时,则十分注重再现原文特有的写作风格;在翻译笑话、杂说类小品文时,则注重传递原文的幽默和讽刺功能,力求使译文能达到与原文一样的幽默讽刺效果。“总之,明清小品文英译的最高境界是再现原文韵味,通过准确而富有文采的英文将原作艺术内涵表现出来。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尊重与表现作者风格的差异。明清小品文的众多作者都有各自独特的行文方式,译文要尽量传递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避免千人一面。”

  中国典籍翻译应当是文化走出去的先行官

  王宏现在担任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学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近10多年来,他潜心投入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国典籍的英译及研究,其主持英译的《墨子》、《梦溪笔谈》、《国语》、《山海经》和《明清小品文》等多部译著收入国家出版重大工程《大中华文库》,其主持英译的《梦溪笔谈》(全英文国际版)和《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全英文国际版)也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由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和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在全球发行。

  在汪榕培等知名专家的带领下,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学科逐步形成了以中国典籍英译为核心的研究特色,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承担国家出版总署重大出版计划“大中华文库”近15项,主持或参与中国政府“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翻译和研究项目12项,受到译界同仁的高度认可。此次全英文国际版《明清小品文》的面世发行,在王宏和同事们看来,应该是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团队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的又一重要成绩,也是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典籍英译领域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无独有偶,远在万里之外的比利时优艺公司(QU ART BRUSSELS)目前正在对一本苏州风物读本进行法文本、英文本的翻译工作。“这是一本文字精美,文人情趣盎然,典故诗词丰富,文学功底深厚的苏州风物读本,如果翻译好了,肯定是一本传达中国文化情趣的好书!”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高级研究员姜宁赞叹道,在比利时优艺特别邀请的由汉学家和中国学者组成的翻译团队中,姜宁是一位重要成员。就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姜宁还表示孔子学院正在努力为比利时民众提供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她提到了中国的许多古文,国外汉学家觉得非常优美,但其难度太大,“只有进修班里的个别中国通才能理解。”

  把这本苏州风物读本介绍给比利时同事的,是优艺(中国)总监张思维:“从在苏州落地以来,优艺公司一直非常赞成"文化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的观点。之前公司在各个美术馆、博物馆举办油画雕塑展,这是在请文化走进苏州,现在我们翻译苏州作者的作品,要将其推广到欧洲,就是让本地文化走出去。”

  张思维表示,对于作品的选择理由很简单,“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本记录苏州景点的游记,应该有很多;不过我们觉得有效的文化输出,最基本的是要让受众了解我们的城市,知道苏州是"最中国"的一个城市。当一位苏州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记录每一处风景,而且又把这些景致与苏州2500余年的城市文化精彩地结合起来,这样的作品对于外国读者来讲,不仅易懂,而且会受到关注。事实上,在欧洲关于中国人文风俗的初级读本也有不少,现在,我们希望能推出一本中级甚至是高级读本给欧洲民众。”

  姜宁的先生是一位懂汉语的外国学者,他现在天天揣着这本苏州风物读本去上班:“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翔实严谨的古今对比插画,润物细无声的情怀,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我又总感觉到一些遗憾,一方面我想痛痛快快地把书读完,而另一方面却有些读不下去,因为一些绕来绕去的或者是晦涩难懂的语句让我不得不放慢脚步。打一个比喻,就像是我一不留神闯进了桃花源,想畅快地欣赏其中的风情民俗和美妙景色,但脚下是荆棘遍地,让你多少有一些沮丧。”

  正在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进修中文的法国人马可,大约十年前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文化,“当时我看了一本由中国学者翻译的介绍太极拳的法文图书,这几天,我已经开始学习打太极拳了,我发现,现在的学习内容与我十年前的阅读内容基本一致,很希望能看到更多中国典籍的法文本。”

    来源:姑苏晚报 日期:2013年3月31日 记者:李婷

    心译翻译工作室

    网址:www.xinyifanyi.com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694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