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翻译名家之踵
翻译名家之踵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3-3-23
 
    这些年来,着意找了许多翻译批评文章来读,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法国文学翻译家郑永慧先生写的《浅谈翻译的“信”》一文,刊于《世界文学》杂志1990年第3期。郑先生在文中详细列举了傅雷先生的《高龙巴》译本中不少“硬伤”,文末写道:“由此可见,翻译要做到绝对的"信",是何等困难。傅雷尚且如此,遑论我辈!”后来郑先生又写了一篇题为《傅雷译文的失误》的文章,说:“……拿原文同傅雷译的《高龙巴》对照,结果令我大吃一惊,译文中错译、漏译、笔误之处达五十余次,最简单的如地名,科西嘉有时译为高斯,有时译作科西嘉;阿雅克修,有时写作阿雅佐。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将译名统一一下呢?还有一些是粗枝大叶的笔误,如将"我"译成"你",将"眼睛"译成"声音",将"两次"译成"一次","一小时"译成"半小时"等等。像傅雷这样的大翻译家,竟然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所谓“百思不得其解”,恐怕还是一种饰词:对熟悉翻译工作规律的人来说,这有什么难理解的呢?再大的名家也会犯低级错误,只要他偶尔走神,只要他的知识存在盲点,只要编辑没为他查缺补漏。

  以前我曾在文章里举过一些著名翻译家的误译例子,比如王道乾先生译杜拉斯的随笔集《物质生活》,硬是将“异性恋是危险的”译成了“同性恋是危险的”。那王先生怎么会译错了呢?一时眼花或者走神,常有的事。

  傅惟慈先生译雷蒙德·钱德勒的小说《高窗》,原文有一句,意思是,“我那位年轻小姐得去看牙”,傅先生的译文是:“我的助手,那位年轻小姐度假去了。”看牙怎么变成“度假”的,老实说,还真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董乐山先生译奥威尔的随笔,将“他们打晕了……姑娘”,译成了“他们撞倒了……姑娘”。董先生是真不知道“打晕”那个短语,还是看错了,我们问谁去?

  出现这些错误,并不意味着傅雷、王道乾、傅惟慈、董乐山诸位先生不是好译者了,并不意味他们的译作就该弃若敝屣了。举这类例子,只是希望普通读者也能更深入地领会翻译工作的性质,不要将名译者当成一个神话。南桥先生在《译林没有老字号》中说:“如今的翻译评论中有个奇怪现象,一旦将一个人封作"老一辈翻译家",就等于给了他(她)翻译批评里的免死金牌。”在我看来,“硬伤”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配有“免死金牌”。

  现在的读者常以为就数我们这个时代的翻译作品最差劲,要准确没准确,要文采没文采。事实是这样吗?凭我翻阅近百年翻译批评文献的经验,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每个时代的翻译批评者都骂自己那个时代的译品低劣,这就像每个时代的老人都抱怨世风日下,就算这“世风”从再高的楼上坠下,落了几千年,现在也该落地砸了个扁了罢,然而并没有。诚然,我们这个时代的翻译作品有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但假如只从句意传达的准确程度来说,我们这个时代译作的平均水平,较之近百年来译作的平均水平,都可谓毫无愧色。“老一辈翻译家”的标签,往往是去粗存精的结果,我们常常忘了老一辈翻译家里也有功力不济、用心不专者,只不过这些人渐渐被淡忘了,被记住的是出类拔萃的那几位。然而正像我试着展示的那样,即使出类拔萃者也并非神话中的不死英雄,他们没准儿也有阿喀琉斯之踵。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2013年03月21日

    心译翻译工作室

    网址:www.xinyifanyi.com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299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