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元月1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西语专业老前辈、《西汉》《汉西》两部得奖词典的副主编、副教授卢传山先生遽然撒手,驾鹤西去,享年88岁。
他悄悄地走了,没有开追悼会,没有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没有发讣告,连与他经常联系的同志也来不及见他最后一面。
他的丧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节约得不能再节约了。丧事是遵照他的遗愿,由他侄子操办的。办完之后,他侄儿通知了我校工会,后由工会有关人员告知西方语言系领导。
他的丧事办得简单节约,是他的遗愿。这与他一贯的做人原则相一致。他一向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与人为善,和同事们和睦相处。他与世无争,淡泊名利,过着朴实的书斋生活。他原来是学法律专业的,他似乎觉着这个专业的工作岗位是个是非之地,于是他毅然放弃自己的专业,进了上外的图书馆,当上一名管理员。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与古巴建交,西语专业迎来第一个小高峰。卢老师凭着深厚的汉语、英语功底,开始学习西班牙语。他从语法着手,很快便熟悉并精通了西语的语法,成为上外西语界的语法翘楚。他精心备课,认真教学,耐心解答同学们的各种疑难问题,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授课、他还编写教材,甘作年轻教师的铺路石。
从1975年起,卢老师开始编写西汉、汉西词典直至1988年退休。他工作踏实,兢兢业业,上下求索,一丝不苟。开始编写《简明西汉词典》的时候,上外掌权的是工宣队,当时做什么都要讲“突出政治”,编写语言词典也不例外。那个时候,卢老师很少在编写工作中谈及政治问题,但与他交谈中,不难听得出他对“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的不以为然。当时编写词典的负责人心中坚持两条原则:编写人员应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但语言是为社会服务的,双语词典是为两种语言交流服务的,词典不能政治化;简明词典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和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西语工作者,因而西语中的常用词应是我们编写的着力点。卢传山老师对此心照不宣,默契配合。《简明西汉词典” 于1981年出版。全书收词四万多条,总字数两百四十多万,只能算是一部中偏小的词典,但受到了中国西语界、尤其是北京西语界的重视和好评,并迅速被台湾、香港多家出版社盗版、还受到澳门、日本等地懂西语的华侨们的赞扬。这部词典所以受到如此欢迎,与卢传山老师严格把关词典质量是分不开的,他为这部词典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是《简明西汉词典》的成功引来了商务印书馆委托我校西语专业编写《新汉西词典》。这是国家出版署定下的任务。编写中型的汉西词典比编写简明西汉词典难度大得多。卢传山老师非常热心,积极参加了词典编写计划,为编写词典提出不少很好的建议。当时成立了五人编委,他是其中的一位。《新汉西词典》收录汉语单字条目六千多,多字条目五万余,全书四百五十万字,整个编纂过程历时八年。这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名符其实的汉西词典。五位词典编委中,自始至终坚持编写并最终审稿的只有卢传山老师和孙义桢老师两位。卢老师除荟集十分有用的资料外,更认真负责地审稿八十余万字,出色地完成他的任务,以确保了《新汉西词典》按时出版。《新汉西词典》的出版,为我校西语专业争得了荣誉:这是我国的双语词典在西语世界里首次亮相,赢得了西语国家中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学习汉语的学子、懂西语的广大侨胞的广泛赞许。取得这样的骄人的成绩,卢传山老师功不可没。
卢老师悄悄地走了,这引起我们无限的追思。他是我校一名普通的教师,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亦无任何夺人眼球的行动,却以一颗火热的心,默默地为我国西语事业添砖加瓦,奉献出他的一切。有一位著名学者说过:世界天空是由无数普通人支撑的。难道不是这样麽?最近两个月,央视记者在走基层栏目里报导了许多美丽的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的动人的故事,不正是他们在穷乡僻壤、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默默的奉献才支撑起那里的文教、卫生的一片天空吗?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外的一片天空也是由许许多多的像卢传山老师那样普普通通的教职员工支撑着。
前不久,西语词典两位编委去他家看望他,他得知我们正在编写《汉西大词典》,显得十分高兴。他热爱中华文化,他说现在该是汉语走向世界的时候了。有位编委流露出自己已是耄耋之年,担心完不成任务。卢老师听了之后鼓励他说:一定能完成,我还盼着活到《汉西大词典》出版那一天。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看上去还是很健康的样子。斯人劝勉的话还在我们耳边囘响,他却一声不响地走了。他热爱专业、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精益求精、默默奉献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早日完成《汉西大词典》,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来源:上外新闻网 作者:孙义桢,陆经生,马名伟
心译翻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