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很喜欢引用邓小平的话———中国既大又小,既强又弱;
她常讲,公共外交要实事求是,要早说话,要多说话、说明白话;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称赞她为“最能清晰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之一”;
她在英国大学里的演讲,没有鼓掌,只有笑声,她以“阿莹”为笔名多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
她从不咄咄逼人,也不照本宣科,有的只是前所未有的坦率,和风细雨的讲述,富有人情味的故事;
她爱喝奶茶,喜欢听内蒙古长调,爱看人气节目,甚至将英国的一档人气节目《X元素》和中国的《超级女声》进行对比。
她叫傅莹,今年60岁,蒙古族,中国副外长。
以往35年,她用女性独有的细腻向世界展现中国全新的形象;而在昨天,她作为全国人代会首位女发言人亮相,其实她本身,已然成为中国对外窗口的一个代表,她温和却坚强的性格映射出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子。
微卷的白发、轻柔的语调、亲切的笑容、优雅的气质……昨日上午11时许,当全国人大第七位发言人,也是第一位女发言人傅莹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历来“硝烟弥漫”的新闻发布会现场瞬间增添了柔和的气息。
“刚才来得稍微晚了一点,因为是从大会那边过来的……我这个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么容易,抱歉。”开场白的幽默显示了这位女外交家的成熟。
70分钟里,记者们提出的问题涉及反腐、环境、国防等9个问题,傅莹准备充分娓娓而谈,话语坦诚、柔中带刚。整个发布会,傅莹始终面带微笑。
“新手”迟到
找路不容易 道歉引掌声
为了能一睹人大首位女发言人的风采,昨日一早,记者们排起了百余米长队,就为抢一个好位置。发布会会议室对记者开放后,不到5分钟,200多个座位被一抢而空,空隙都站满了记者。
11点05分,比预定时间晚了5分钟,手提电脑、身着蓝色外套、一头银发的傅莹从左侧大门进入,相机快门响个不停。落座之前,傅莹环顾四周露出微笑并双手抱拳致意,当有摄影记者提出让她挥起双手配合拍照时,她欣然照做。
傅莹刚开始讲话,就迫不及待地向在场的记者道歉:“感谢你们这么关注我们这次的发布会,刚才来的稍微晚了一点,因为是从大会那边过来的,大会堂的路径也是比较曲折的,我这个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么容易,抱歉”。傅莹的“新手”表态立刻获得了大家的理解,掌声不断。
应对自如
引用媒体人笑声 阐明外交态度
到了提问环节,记者们的问题也似乎没给傅莹这个“新手”太多的适应时间。第一个就比较尖锐,关于两会会期似乎并没有压缩很多。傅莹显然做了大量功课,应对自如。
当有记者问到“两会全口径预算”时,虽然已做足准备,傅莹还是很坦诚地说出自己的“不懂”,“全口径预算决算的概念,我也是刚刚学习了解的,我不知道在座的记者们大家是不是熟悉这个概念”。
回答问题时,傅莹的话机智灵活、柔中带刚、绵里藏针。
日本共同社记者问起:“怎样缓和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的摩擦,中国外交是否会更加咄咄逼人?”现场的中国记者立刻发出一片嘘声和笑声,傅莹也低头笑了。她的回答巧妙引用了中国媒体人的态度:“你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注意到中国记者都笑了。其实你在中国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很多中国人的意见包括媒体人的意见,是希望中国更加强硬一些,尤其面对挑衅的时候,希望有更加强硬的姿态。”随后,傅莹有理有据地批驳了日本记者的观点,并多次诚恳地提出希望日本媒体真实地报道中国人民的意愿。
以柔克刚
三提家庭朋友 妙解严肃话题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女性,傅莹的亲和力让媒体感到轻松。记者特别注意到,她3次提及自己的家庭和朋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既表明了态度,又让这些冷冰冰的问题有了人情味。
在问到反腐问题时,傅莹第一次谈及自己的亲身感受,她引用回家休假的时候,听到家乡来自方方面面的人谈到这个问题,表达了当前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
在回答日本共同社记者的问题时,傅莹谈起了自己的朋友,她引用了和一些来自美国、欧洲的朋友探讨时听到的观点,表达出这可能不光是日本方面的看法,在其他国家也有这样的关切。
第三次谈到亲身感受是当记者问到环境问题时,她说她也非常关心空气质量,每天早上拉开窗帘,都要看一下今天有没有雾霾,她家也有两个口罩,“我女儿一个,我一个,但是还没有用过”。
压力很大
前任太博学 不好给自己打分
最后,傅莹不忘自己的老朋友,点名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提最后一个问题,还微笑着开玩笑,“希望你的问题客气一点”。
发布会即将结束时,成都商报记者走到离主席台最近处,希望在发布会结束后再向傅莹提问。中午12时15分,发布会结束,记者蜂拥冲到台上,傅莹在两位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迅速走出会场,只是不停地说谢谢大家,但未再停下脚步回答问题。
走出会场后,傅莹微笑地评价了自己的表现。“不好给自己打分,看你们的感觉,镜头背后公众的感觉,我自己觉得挺紧张的,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希望慢慢改进吧。”
傅莹说,前任发言人李肇星知识广博、侃侃而谈,傅莹感觉“压力山大”。为了这次发布会,她准备了不下100个问题。
成都商报记者 王毅 北京报道
亦柔亦刚 有女人味的外交官
经历
曾担任邓小平翻译 将84岁错译为48岁
1953年1月,傅莹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1969年,傅莹参加“上山下乡”运动,来到内蒙古一个偏远的生产建设兵团,在兵团广播站工作。期间,她学会了放映电影,经常携带沉重的放映设备,像小伙子一样爬杆架银幕,放映《地雷战》《地道战》,毫无文弱女孩的娇气。
劳动之余,傅莹并没有忘记学习。兵团3年,只有小学文化基础的傅莹,硬是靠着自学,完成了高中所有的课程。1973年,傅莹作为工农兵学员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入学考试时数学竟得了满分。
1977年北外毕业后,傅莹在外交部开始了十余年的翻译生涯。她擅长英语、法语和罗马尼亚语。先是在布加勒斯特的中国使馆工作,尔后又赴英国肯特大学深造,还一度在联合国驻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担任翻译。她曾为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高级翻译,并参与各种国际会议、外交谈判等外交活动。
1988年1月20日,84岁的邓小平在接见48岁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时,傅莹将邓小平的84岁错译为48岁,当副外长周南把这一情形告诉邓小平时,邓小平没有批评傅莹,反而开怀大笑。
1993年,傅莹调到外交部亚洲司工作,先后担任综合处处长、亚洲司参赞,主管综合调研、亚太安全、东盟事务等工作。1997年,傅莹赴中国驻印度尼西亚使馆工作,次年11月,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2004年,她又出任驻澳大利亚大使,大使任上的3年,是中澳两国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
2007年4月,傅莹出任中国驻英大使。第二年,北京奥运火炬在西方一些国家传递时受到严重干扰,而外媒“一边倒”的歪曲报道。危急关头,傅莹挺身而出,以娴熟的公关技巧出色应对,赢得“危机大使”的美誉。
傅莹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感叹,有一堵墙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这堵墙太厚重了,以至于中国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融入世界。“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她说,“希望西方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地了解真正的中国。”
在英国工作期间,在国内极其低调的傅莹开始奔走于英国政界、商界,她在牛津大学发表演讲,主动接受英国主流媒体采访并多次公开撰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英国公众讲述中国的变化,她提到母亲的粮票,提到自己曾经付出过青春岁月的电厂被拆除,也常常提到她女儿所代表的这一代中国年轻人。
傅莹坦然面对问题,大胆走出去,让西方更加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的做法,得到了同行的肯定。曾任驻法大使的吴建民评价说:“中国大使主动接受媒体采访,敢在电视上辩论,这是不多见的。”
外交
很擅长讲故事 经常拿“吃饭”举例
站在外交的立场,傅莹善用各种技巧传播中国,但以传播者视之,她只不过做了一个传播者的本分—————讲故事,而不是大说道理。如果硬要说技巧,那就是她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运用比拟和剖析这些西方人习惯的表述方式,不生硬,不突兀,有高潮,有转折,引经据典,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游刃有余。
提起中国的今非昔比,傅莹经常喜欢拿“吃饭”举例。在剑桥大学《中国的发展:和谐与和平演讲》的演讲中,傅莹说:我记得一直到上大学的时候,路上碰到老师或者同学,相互的问候语都是,“你吃了吗?”但是今天你要是问年轻人“你吃了吗?”他们会反问,“你不会有问题吧?”
接着,她开始讲述:“今天,31万个中国家庭拥有超过100万美元的资产,这个数字到2011年还会翻一番。中国城市居民中,每100个家庭拥有153部手机、47台电脑和4辆小汽车。”
如果仅仅听到这些,你会以为傅莹是在炫耀中国最美好的一面,但紧接着,她就会自揭“家丑”:但中国领导人会告诉来北京访问的朋友们,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GDP只有英国的1/18。
她很喜欢引用邓小平的话—————中国既大又小,既强又弱,告诉英国人“这仍然是当前中国的真实写照”。
不仅跟外国人说话如此,跟自己人说话也很坦诚。2007年5月22日,傅莹出席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处为她举办的履新晚会,与会的曾飚记得傅莹当时说,自己离开澳大利亚,到英国履新以来,受到很多赞扬,然而“自己一直相信人在有生之年很难听到真正的赞扬”。
印象
穿着极考究 朋友说“很有女人味”
和傅莹有过接触的人说起这位女外交官,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时尚高雅”这个词。
“大使的发型总是保持得那么好,头发微白,短卷发,总给人神采奕奕的感觉”;“大使衣着讲究,小饰物也同样考究,有时看见大使在食指上戴着一个非常时尚的大戒指,有时她也会穿一双小皮靴,这种年轻的心态让她与年轻人也自然而然地相处融洽”;“大使工作敬业,很干练,但又不失女性柔和的一面,经常谈笑风生。”
傅莹的朋友说她“很有女人味”,60岁的傅莹,容貌秀丽,温文尔雅,刚毅果断,说话柔声细语,不卑不亢,充满了东方女性所特有的妩媚。
有网友曾在电视上看到傅莹说:“在镜头里,再次看见了傅莹女士的风采!她年轻的时候一定十分美丽,总让人联想到林徽因、章含之这些名字……”
傅莹的服饰也为人们津津乐道。她喜欢戴清一色的净色长围巾,简单、大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着装,不同的服装色彩,她一定会用与之相配的围巾,相互点缀,融为一体。
在着装上,凤凰卫视资深记者闾丘露薇对傅莹印象深刻,闾丘露薇说,“在新加坡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当时她还是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她接受国外媒体的采访,仪态高雅,穿着极有品位,说起话来声线很柔,但又绝不拖泥带水。”闾丘觉得,穿什么样的衣服,用怎样的肢体语言很重要,只有内在和外在的完美结合,才能够产生最好的效果。
生活
喜欢喝奶茶 爱看“英国版超女”
2009年11月,英国《太阳报》在一则报道中称“驻英中国大使馆不堪附近歌迷骚扰,并向英国外交部门投诉,大使傅莹十分生气。”没想到大使傅莹女士竟在百忙之中给该报写信澄清这一所谓“外交纠纷”真相,并在信中表示其实她也是《X元素》的一名“秘密粉丝”!
《X元素》是一档当时风靡英国的歌唱大赛节目,分为海选、晋级赛等多个淘汰环节,最终由评委和观众投票选出最后获胜者。这一节目每周都吸引1400万名左右电视观众收看。
傅莹女士在回信中写道:“这真是太有趣了,当读到关于我们大使馆卷入‘外交纠纷’的报道之后,我发现自己也被卷入了《X元素》热潮之中。我不得不承认,在有空的时候我也很喜欢看《X元素》,而且我有喜欢的选手。”她在信中“如数家珍”般地对《X元素》比赛中人气最高的一些选手一一进行了点评。傅莹甚至将《X元素》与中国的《超级女声》、《快乐女声》等歌唱比赛节目进行了对比。
根据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网站上的资料,傅莹还爱好阅读、艺术,喜欢体育运动,打高尔夫和网球。
据媒体报道,来自内蒙古的傅莹很喜欢听内蒙古长调。她说,常常把蒙古歌曲的CD当做礼物送给外宾,有些澳大利亚朋友听了之后很喜欢,还专门给她发来电子邮件,讲述听后的感受。在澳大利亚任大使的时候,傅莹说自己喜欢喝奶茶,从国内带来砖茶,周末熬奶茶喝。
傅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郝时远是内蒙古武川人,民族学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女儿在大学学习设计。作为一名女外交官,傅莹因为工作而“亏欠”了家庭太多。她经常说,对丈夫对孩子,我欠的较多,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能有现在这个程度,先生对我帮助很大,家务我基本不管,我女儿对此也很理解,她已经习惯于有困难的时候找爸爸了。”
来源:综合国际先驱导报 《国家人文历史》 内蒙古晨报 中广等 日期:2013年03月05日
心译翻译工作室
网址:www.xinyifany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