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诞辰200年解读狄更斯
诞辰200年解读狄更斯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3-2-18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在今天纪念狄更斯,无非就是个200年。今天是一个话题的世界,我们永远在说意义,永远在说着意义,常常会让我们感到生活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为什么老要想着意义呢?狄更斯就应该在无意中出现。

——叶兆言(著名作家)

昨日是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200周年诞辰。狄更斯是世界上第一位描绘城市工业化的作家。他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独到地捕捉伦敦的城市扩张对人性的影响,赢得了世人的高度认可。“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说的这段话作为经典名言,至今都广为引用。狄更斯以尖酸刻薄的讽刺、鞭辟入里的观察力而闻名,但他更伟大之处是在于对时代和社会的批判。

我们再次对这位文豪做出解读,希望让您产生再次阅读他著作的愿望,感受狄更斯不朽的良心与求真的力量。

■纪念活动

狄翁引发全球热“念”

昨天是英国19世纪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为缅怀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英国以及全球超过50个国家展开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包括正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举办的名为“狄更斯与伦敦”的展览等,不仅帮助民众进一步了解狄更斯的作品和他生活的世界,同时也发掘其对当代生活的深远影响和作用。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狄更斯《双城记》的经典开篇直至今日依然能引起共鸣。“狄更斯2012主题活动”是一场全球范围内对狄更斯诞辰200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于2012年2月7日在英国正式启动。电视电影改编是英国“狄更斯2012主题活动”的一部分,从获得多重奥斯卡奖杯的电影《奥利弗!》到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热播电视剧《荒凉山庄》,影视界一直钟情于将狄更斯所创作的不朽故事搬上荧屏。当然,这与狄更斯作品叙事风格的高度可视化是分不开的。这种叙事风格给予了许多早期的电影工作者以灵感,他们声称这种可视化叙述风格是电影语言最基础的DNA。狄更斯作品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电影版是1901年《圣诞颂歌》的改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狄更斯的作品仍然被大量改编拍摄为电影和电视剧。他的15本小说中的每一部都已经至少被拍摄两次。

美国费城的文史机构也组织了特别的纪念活动,人们还献上衬有“生日快乐!查尔斯狄更斯”字样的大蛋糕。

中国也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昨天,“我们的时代——2012狄更斯创意写作和纪实摄影大赛”在英国驻华大使官邸现场揭晓大赛结果,并举行纪念狄更斯的活动。差不多从去年10月开始,纪念狄更斯的研讨会和文学沙龙就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长沙等地举行。宗和E??

■现实影响

他已在英国集体思维中生根

今天的英国,狄更斯仍无处不在。人们会在圣诞节想起他《圣诞颂歌》中对节庆习俗的描述;他笔下的人物——斯克鲁奇(《圣诞颂歌》人物,后专指守财奴)、费金(《雾都孤儿》人物,后专指教唆儿童少年犯罪的教唆犯)、匹克威克先生(《匹克威克外传》人物,后专指单纯慷慨之人),已经在这个国家的集体思维里生根。

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12岁时,混沌的父亲欠债入狱,家庭身陷困顿。狄更斯被送进鞋油厂当童工,每日工作11小时。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类似童年狄更斯的遭遇并不鲜见,童年的体验为日后成为作家的狄更斯积累了很多素材,也给予他热切关注底层生活的敏感和猛烈抨击社会贫穷的书写角度。狄更斯的笔端投射过许多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福利、济贫院状况、童工、儿童抚养和教育以及青少年犯罪等。他是如此热衷于为穷人发声,这种充满批判性的现实主义关怀确立了狄更斯在英国和世界文坛的地位。

福利的争论依然是这个国家最热闹的话题之一。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急于削减福利,忧国忧民的批评者和忧心忡忡的被救济者自然站出来反对,双方各执一词。英国有久远的济贫传统,为了缓解众多农民背井离乡、失业严重的现象,1601年颁布了《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狄更斯早年职业生涯里,从1834至1836年是在为《真实太阳报》和《议会镜报》当议会记者,那时正是济贫法改革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的时期。在下议院旁听的日子,他一边供稿,一边为创作他的第二部小说《雾都孤儿》积累各种素材。狄更斯的作品中关于济贫院的描述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人们把济贫院视为“穷人的巴士底狱”,这和他充满怜悯的小说中对孤儿奥列弗在济贫院生活的描述不无关系:奥

列弗被送入凄凉的济贫院,每天只能喝三顿粥,星期天多半个面包卷儿。

黎文

■走入中国

国人阅读已百年

从1907年至1909年林纾翻译狄更斯的五部小说开始,一百多年来,国人对狄更斯小说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几乎没有停止过脚步。

晚清时期,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斥,到逐渐接受,甚至要求“全盘西化”,这就是所谓的“西学东渐”风潮。西学书籍的翻译,是当时西学东渐相当重要的媒介,而狄更斯的作品就是搭着这趟顺风车来到了中国。

根据湘潭大学童真教授的研究,1907-190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的5部小说,这是狄更斯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良好开端,从此,国人开始认识并了解英国这位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

到20世纪40年代,狄更斯小说的翻译与出版非常活跃。至1949年,狄更斯的15部长篇小说已有9部被译为中文在中国出版。童真教授认为,狄更斯在民国时期能得到较广泛接受,主要缘于其作品的批判性。因为,狄更斯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正是“五四”时期的作家们所需要的。

狄更斯的写实主义写作观点在中国引起了许多文人的注意,老舍经由阅读狄更斯的作品体会到不必在意中国小说文体的拘束:“写就好,管他什么”,更多的文学家则是透过林纾的翻译接触到了英美文学而获得了启发。

新中国建立后,狄更斯的作品得到了进一步的翻译出版。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狄更斯的作品共出版了24版次。“文革”结束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开始复活。在上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狄更斯著作的印数基本上都以万册计算,王科一译的《远大前程》的印数甚至达到了112000册。在这种形势下,80年代狄更斯小说的翻译非常活跃。

进入1990年代,狄更斯作品的翻译出版出现繁荣景象。狄更斯的15部长篇小说及主要的中短篇小说全部有了中译本。在中国大陆出版的英国作家的作品中,狄更斯作品的译著排在莎士比亚之后,名列第二,再版的所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也列第二位,排在托尔斯泰之后。焦守林

■焦点热评

狄更斯难题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英国学者李约瑟在1930年代提出了这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今天,值狄更斯诞辰200周年之际,是时候由我们自己提出另外一个难题了:“尽管当前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已经崛起为仅次于美国的大国,但是为什么在中国没有诞生像狄更斯一样的大文豪?”

今天,我们通常把狄更斯看成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巨匠。这个定义同时点出了两个面,A面是指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巅峰,用狄更斯自己的话说,就是“最好的时代”。B面是指维多利亚时代实际上也是英国道德危机的时代,最虚伪、最贪婪、最卑琐、最凶残的时代,用狄更斯自己的话说,就是“最坏的年代”。如果说“日不落帝国的荣景”是“最好的时代”的橱窗的话,那么“狄更斯”则是“最坏的时代”的化身。就像波德莱尔一意孤行地在法国培育“恶之花”,狄更斯通过持续不断地关注底层和良知的方式,赢得了他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同时也为英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乔布斯说,“生的意义是由死来定义的。”狄更斯1870年被安葬在西敏寺的时候,他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毫无疑问,今日的中国也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和柏林自由大学石里克教授共同创造出一个新词“中美国”(Chimeri?ca)来定义中国在今日全球的重要地位。

但是,一个缺少伟大作家的强国,能真正获得世界的尊重吗?事实上,我们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国强文弱”的跛脚现象,并且已经制定了强有力的政策来彻底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有外媒观察道:“中国的领导精英们聚集在这里(北京),宣布将举国之力把中国打造成文化强国,让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实力相匹配。《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文章:‘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人民的精神富裕和民主的创新能力’。”

现在,全世界都在翘首以盼中国将会出现21世纪版本的狄更斯。不过,有一点我们需要知道:政治、军事、经济强大的载体是国家,但是文化强大的载体却往往是作家,艺术家,思想家。就是说,跟政治、军事和经济不同,文化上的强大依赖的是出现一批狄更斯般的“个人”,因为文化是人性的容器,只有具备独特禀赋的个人才会具有同情心、怜悯心、良知和道德感的扫描和打印能力。

伟大的作家如狄更斯,是一个时代的道德的最强大的扫描仪,也是一个时代良知的最强大的打印机。然后通过立体的关照模式,狄更斯为我们构建一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世界,来相反相成一个伟大的物质世界。

狄更斯通过《圣诞颂歌》拯救了圣诞节,成为让圣诞节“现代化”的那个人。相比起来,中国还没有出现一个可以拯救“春节”,让“春节”现代化的英雄。

狄更斯通过《雾都孤儿》在良知上拯救了工业化时代的不幸儿童群体。相比起来,中国还没有出现一个在良知上拯救现代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不幸儿童的大文豪。

狄更斯通过《双城记》在改良的英国和革命的法国之间,拷问人性。相比起来,华人地区还没有出现在中国大陆和台港澳之间进行狄更斯式的工作的伟大艺术家。

狄更斯通过《大卫科波菲尔》重写了圣经(根据托尔斯泰的评价)。相比起来,华人地区还没有人可以重写《论语》。

这些天,方舟子质疑韩寒诚信的效应依然在发酵,这似乎给不容乐观的中国文学又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但是我依然审慎乐观,也许我们还需要再给中国更多一些时间和耐心。中国的狄更斯也许正在苦苦奋斗,只是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他。

岳路平

■情感世界

坏蛋有人爱

对于文坛,若没有些绯闻,实在无聊得紧。英国佬也一样。比如狄更斯,创作天才,情感坏蛋。

前几日,读克莱尔托玛琳著的《查尔斯狄更斯:一生》,录老狄情感征程,更坚定了我的论调。因为以我卑下的想法,作文学好比在演艺界,演技好的话且不论,不然,连绯闻也没一个,简直太伤面子了。

许多论者说老狄人格分裂——受着折磨、傲慢、怀恨在心、没有慰藉,而且还犯下了错误,尤其在婚姻和爱情上——一个维多利亚时代“性虚伪者与痛苦天才的典型”。

1836年,老狄与年仅20岁的凯瑟琳霍格斯结婚。凯瑟琳娇小,精于女工,懂音乐,说得一口流利的法语。但作为大作家的妻子,却显得不够精明,也不会照顾自己和家人,尤其作家大多有些怪僻,她选择的只是一味顺从,反而——助长了老狄对她的坏。若干年后,当她变成一位生育了10个儿女、身体发福、面目可憎的女人,老狄基本对她失去了兴趣,味同嚼蜡——在更衣室和卧室之间竖起了一道分居的门。

1865年6月10日,老狄53岁了,从法国乘火车回家乡,经过一座大桥,火车突然出轨,前面的7节车厢掉在了桥下,他所在的第8节车厢悬在半空,老狄跌到车厢底下。他努力使同伴镇静,自己爬上桥。

他找到列车员,拿到车厢的钥匙,打开车厢把同伴们救出,然后加入营救受伤者的行列。用老狄自己的话说,他当时救人真是“不知疲倦”。

可是这种英雄行为,他从未描述过,貌似“中国式雷锋”。在后来的事故审判中,他甚至拒绝出庭作证,拒绝承认当时就在现场。那么,老狄为何要刻意隐瞒英雄事迹?英国研究狄更斯的专家现在终于搞清楚了,因为他当时的旅伴正是追随他25年的地下情妇劳利斯特南。

故事很老套。1857年结识,老狄45岁,漂亮的劳利斯特南18岁,只比他的女儿凯特大几个月。因为特南饰演他笔下的角色,老狄对她一见钟情神魂颠倒。他千方百计追求特南,最后她终于成了他的情妇。和她赁屋同居后,老狄甚至逼迫凯瑟琳去看望已经怀孕的特南,以便掩盖彼此的暧昧。懦弱的凯瑟琳不敢反抗,吵闹之后仍戴上帽子哭哭啼啼地出门去了。一味忍让的结果是,不久老狄就和她分居了,每年付给她和孩子600英镑的抚养费。

狄更斯曾这样评说婚姻:“可怜的凯瑟琳和我生来就不是一对,这是毫无希望的……上帝知道,她若嫁给别人,会比现在幸福一千倍。我经常十分痛苦地想到,她遇到了我,是多么不幸啊!……她和我的气质大相径庭,没有人能帮助她理解我。”在《青年绅士随笔》里写道:“一个女子生活中最富有的莫过于永远拥有丈夫的爱慕,但红颜易老,你的美貌和青春在世人眼里只会存在几年,在丈夫眼里则仅有数月,结婚将使你执迷于美貌的狂喜的美梦很快成为明日黄花,除非你用温柔贤惠的美德加以补偿。”

当然,与特南的一切交往,都在秘密进行。现在我们能窥见老狄的“劣迹”,也可说算个奇迹——得感谢那起火车“出轨”事件。

如愿以偿地与凯瑟琳离婚,并重建了家庭,老狄并没有获得第二春——他日渐衰老、体弱多病。可能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紧张的生活使人压力很大,而且老狄又太出名了。总之,只有五十多岁,他过早地衰老,饱受痛风、神经痛的折磨。1870年,乔治艾略特描写老狄:“他形容枯槁,面容憔悴”。

1870年6月,老狄在写作《德鲁得疑案》中突发中风去世。

老狄死后,女儿凯特说她虽然无比热爱父亲,但他却是“一个坏蛋”。——有点欠抽?

其实关注于男欢女爱,也不算一个人有什么大的缺陷,而是一个人人格的完整,表明这个人确实像人一样在生活。平素里我们看一些佶屈聱牙但有深意的书,也是这个道理,目的无非是为了表达得容易些,而不是为了多一层做人或言语上的幕遮。从另一点来说,老狄的作品是伟大的,我们,就很轻易地原谅了——古来莫不如此。黄亚明

名人点评

莫言:这样的时代,人的丰富性得到了最强烈、最集中的表现,为作家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对于作家来讲,社会上发生的许许多多、林林总总的现象,确实令人眼花缭乱。但记录这些现象并不是一个作家的职责,真正的写作还是要排除种种迷云浮雾,看到社会真正的内核和本质。

邱华栋:狄更斯“一千万字的小说,构筑了一个时代的全面景象。他用如椽巨笔书写了时代,而他所在的时代也以狄更斯时代而命名。”

方方:他告诉我,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对弱者的态度,而作家对待弱者的态度可以衡量其境界高低。

张箭飞:现实主义作家的标签远远不能概括狄更斯的写作深度和宽度。这位写城市的高手,笔下涉及的内容丰厚,但更多的是关注社会上的没落阶层、弱势群体。中国作家应该借鉴的是,像他那样用犀利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最肮脏、最混乱、最不可容忍的地带,直面复杂的人性。

何伟:就像当年英国经历工业革命时那样,有一批像狄更斯这样的作家被吸引到工厂里,到新兴行业里,关注那些正在改变中国的工作中的人和中产阶级。找到一种途径去探讨这些主题,这对于中国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狄更斯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鞋油厂当童工,15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实中讲述人间真相,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

来源:华商报 日期:2012年2月8日

心译翻译工作室

网址:www.xinyifanyi.com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2024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