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俩生活多年的“天地”。
40多年前,两个小姑娘王凝楠和王凝梅先后出生在郑州一个普通家庭里。先天性肌肉萎缩和小儿麻痹症让姐妹俩的童年变得充满了磨难和曲折。
49年过去,被医生早早判定“死刑”的姐妹俩一个成了翻译,一个成了有名的心理辅导师。她们的生活经历如同她们的名字,像楠木一样耸立向上,像梅花一样凌霜傲雪……
接触王凝楠姐妹俩很早,但写稿子的时间很晚。
每次拿起采访本,坐在这对姐妹面前,她们总是说:“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好写的,真的没有……”
但,我心里却有不同的想法:从第一次走进姐妹俩生活多年的小屋,一辆轮椅、一张小床、一个摆满各种书籍的书架、两台摆放各异的电脑……已经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一种强烈的震撼!
姐妹俩的“天地”
第一次走进王凝楠姐妹的小屋,先看到坐在门口电脑旁的妹妹王凝梅。
戴着一副窄边眼镜的她坐在黑色轮椅上,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轮椅的右下角,一个拴着绳子的手机和一个塑料水杯悬在半空中,轻轻晃来晃去,不停敲打在轮椅的架子上,发出轻微的响声。
“嘀……嘀……”一声熟悉的QQ声传来,王凝梅微微笑了一下,然后慢慢抬起右手。与平常人有些不同,她的几根手指紧紧缩在一起,每次向前挪动一点,动作看起来有些机械。
距离王凝梅不远处,姐姐王凝楠躺左侧墙角的一张小床上。床边,摆放着一台电脑桌。
与妹妹的电脑摆放位置不同,这台电脑屏幕与床的距离很近,而且方向平行。
一根黑色的电线弯弯曲曲往下延伸,一直连接到王凝楠躺着的小床上。
几分钟后,躺在小床上的王凝楠,伸出一只手慢慢将盖在身上的被子撩开,另外一只手慢慢往外挪,手里拿着一个小型号的黑色电脑鼠标。
“来,帮我把这个放到电脑桌上吧,谢谢。”王凝楠稍稍抬起头,对着客厅喊了一声,在家里帮忙的一位大学生志愿者跑过来,帮她把鼠标放到了电脑桌上。
王凝楠笑着告诉我,她们姐妹俩,就是靠着这两台电脑,每天完成各自的“功课”:心理辅导、翻译,还有交朋友……
姐妹俩的“命运”
1962年,王凝楠出生,先天性肌肉萎缩的她,从出生那天起就步入一个不平凡的童年。 用她自己的话说,“该爬的时候不能爬,该走的时候不会走”。看着同龄孩子脸上每天带着灿烂的笑脸,奔跑在大街小巷,从她记事那天起,心里就多了一丝灰色。
又过了两年,妹妹王凝梅也出生了。与姐姐不同,刚出生的王凝梅是个看起来很健康的婴儿。“出生时,我什么都正常,而且看起来很壮实。”王凝梅笑得很甜,她慢慢抬起一只手,轻轻推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双眼瞬间写满了回忆。
她出后的第十个月,医院的检查报告让王凝梅刚刚开始的快乐童年,早早画上了句号。“全家人脸上重新绽放出的笑容,都在那一刻又戛然而止”。
王凝梅的体检报告单上,清晰地写着“小儿麻痹症”几个字。
上初中的表姐成了姐妹俩的启蒙老师
那一年,为不耽误王凝梅治病,无奈之下,被医生诊断“活不过七八岁”的姐姐王凝楠,被送到爷爷在黑龙江工作的医院里养病。
“我8岁的时候,姐姐才回到我身边,我们全家人开始在一起生活”。看到俩姐妹整天闷在家里,姨妈家一位比王凝梅大7岁、正上初中的表姐,经常到家里,教姐妹俩读书认字。
从最简单的拼音字母开始,从一个个十以内的数字开始……就这样,俩姐妹凭借顽强的毅力,在半年内,学完了小学四年级的课程。
随着基础越来越好,姐妹俩开始走入各自不同喜欢的领域。“姐姐文科好,我理科好。”渐渐地,王凝梅开始喜欢上英语,姐姐王凝楠也喜欢上了“心理辅导”。
一台收音机,让她们找到了“人生目标”
王凝梅带着自信的笑容,慢慢把右手放到轮椅右侧一个黑色圆钮上,然后用力推了一下,电动的轮椅开始缓缓向前移动。
走到书架旁,她高高仰起头,一只手伸得老高,在整齐的书堆里扒来扒去。没过几分钟,她拿出一本自己翻译的中文小读本,递到我的手上,“看,这就是我曾经翻译过的文字”。
王凝梅说,她第一次接触英语,是通过家里的收音机,“最早是听个热闹,但后来发现,慢慢喜欢上了英语”。收音机广播里,每天有2次重复播出的英语节目,王凝梅都会按时坐在收音机前,认真记录广播中每一个单词。慢慢地,掌握英语词汇越来越多的王凝梅,又开始买来更多英语书籍,不断学习更深的英语课程。
和妹妹一样,王凝楠喜欢上心理辅导,也是源自那台收音机。
“刚开始都是靠听广播,到1994年的时候,一位朋友才推着我去北京参加了一次心理课程培训。”一直躺在小床上的王凝楠头微微抬起头,有些害羞地告诉我,“其实,我最擅长的就是婚姻心理辅导。”
打开百度,输入“王凝楠”的名字,一整排链接网址中,“王凝楠婚恋辅导”为标题的新浪博客,占据了大量页面。
看到我有些吃惊,王凝楠笑得有些神秘:“虽然没结婚,但我有很多亲戚朋友,我会观察会琢磨啊。”
停顿了几秒钟后,她又补充了一句:“呵呵,其实我有过男朋友,至少也体会过一点……”
除了通过博客做心理辅导外,通过自己努力取得“心理辅导课程”结业证的王凝楠,还专门开设了心理辅导热线,主要帮助一些婚姻或情感上有问题的年轻人排忧解难。
1988年,姐姐王凝楠用给别人做心理辅导的方式,第一次挣到了50块钱;1992年,妹妹王凝梅翻译的文章第一次发到《足球》杂志上,挣了60块钱。
和妹妹比较稳定的身体情况不同,随着年龄增长,王凝楠的生活越来越难。
“先天性肌肉萎缩,越来越严重,以前,我的情况比现在好多了。”常年依靠电脑为别人做心理辅导的王凝楠,是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使用电脑设备的,但无论是通过QQ聊天上课,还是通过写博客发表见解,她的打字速度都不亚于健康人。
“躺在床上,鼠标放在肩头,使用电脑软键盘打字……”经过长时间的练习,王凝楠早已有一套自己熟悉的电脑操作方式。
再次拿到鼠标,她慢慢抬起右手,将鼠标紧紧贴在自己的左肩头上,“嘶……嘶……”一阵格外细微的摩擦声传来,黑色的小鼠标跟着王凝楠的右手,开始缓慢移动……
姐妹俩的笑脸让人难忘
采访王凝楠姐妹,曾去她们家好多次。每一次,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她们脸上充满自信的笑容。
在问到“姐妹俩小时候有没有对自己的人生有过抱怨”这个问题时,开朗的王凝梅,依旧带着她熟悉的笑容告诉我:“哈哈,小时候倒没,傻乎乎的,到了二十几岁才开始吧,因为不能出去听课,自行车后座也坐不住……”
临走了,这对姐妹和我开了句玩笑:“写稿子时,尽量把我们姐妹俩的年龄写得‘浪漫’一点,要不,我们感觉自己越来越老了。”
父母是女儿永远的依靠
“我们几乎和婴儿一样”
对不爱说话的爸爸
姐妹俩都有属于自己的珍藏记忆
没见到姐妹俩的父母之前,豫教社区的工作人员周女士曾告诉我:“守着女儿快50年了,实在想象不出她们的爸妈会有多么的辛苦”。
姐妹俩的父亲叫王文魁,今年78岁。母亲叫张彩霞,今年79岁高龄了。
王文魁与张彩霞都是1952年考上东北工学院的大学生,那时候,王文魁是班里的团支书,张彩霞是班长。
面对不能自立的两个女儿,老两口并没有过多的抱怨,他们只是用自己最朴实的方式,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为了女儿一件毛衣穿了20多年
自从两个女儿出生后,张彩霞在生活上格外节俭。每次出门买菜,她总是买最普通的蔬菜,这么多年来,老两口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买过。
“不缺吃,不缺喝就行了,老了,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张彩霞依旧乐呵呵的,她低着头,用手摸了摸穿在身上的淡蓝色毛衣,“就像这件衣服,已经有20多年了吧,现在还能穿”。
一阵爽朗的笑声从张彩霞口中传来,她抬起双手,刻意去遮挡了一下自己的笑声。这时候,原本颜色就已经发旧的毛衣袖子上,几个钱币一样大小的烂洞,格外显眼。
聊起两个女儿一直没有结婚的问题,张彩霞的表情变得有些复杂,她静静地沉思了几秒钟,然后态度很认真地说:“说实话,我是不想让她们结婚的,主要担心孩子到了别人家会受气,还是我照顾她们比较放心”。
“我们俩的工资也不算高,不过生活节俭点,能省多少是多少”。50年来,张彩霞心里一直有个目标:“我们俩一直在攒钱,至少,要给俩闺女的将来准备一笔可观的生活费”!
姐妹俩是妈妈永远的内疚
王文魁特别不爱说话,每次看到家里来了客人,他都会微笑着点下头,然后,就回到自己屋里。
与丈夫的性格恰恰相反,张彩霞老人格外喜欢与人聊天。
“天冷了,小伙子穿得有点薄,别感冒了啊”。第一次见到我,张彩霞老人刚买菜回来,她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和两个女儿一样,老人说话时,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走到女儿屋门口,张彩霞轻轻推开屋门,微微前倾着身体,朝里面看了看,然后又退回来,小心翼翼拉着门把手,轻轻地关上屋门。
“唉,俩闺女,跟着我们吃了不少苦……”一声长长的叹息,张彩霞眼睛里流露出一丝内疚,把手中的菜放进厨房。
“大闺女,让我心里还好受点,毕竟是先天性的”。而说起二女儿王凝梅,张彩霞一脸的凝重。
张彩霞告诉我,从医院拿到王凝梅体检单子的时候,心里格外难受。赶紧和丈夫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一位医生还告诉她,如果治疗顺利的话,孩子将来或许应该能够站起来。
治疗的结果让张彩霞很伤心。“那个年代,所有人心里都是以工作为重,后来,我就把孩子治疗的事儿交给了保姆”。话刚说完,张彩霞再次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她嘴里多次重复一句话:“总觉得,多少有些怪我,有些疏忽了……”
不想爸爸辛苦,王凝楠放弃了自考
1985年,刚刚22岁的王凝楠报名参加了中文专业的本科自考。
“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出门就有出租车”。 为了按时带女儿进考场,那天,王文魁早上不到5点就起床,为女儿准备好轮椅和考试时需要的工具。
“那时候我们家在黄河路经八路附近居住,而考试地点在西区”。就这样,王文魁用双手推着轮椅上的王凝楠,走了2个多小时,准时把女儿送进了考场。
“考试时,爸爸就跑到图书店去看书,考完试,爸爸站在学校门口接我”。一天的考试结束后,王文魁又把王凝楠推回了家。
从那以后,王凝楠时常想起爸爸在自己身边操劳时的身影。
“我心里纠结了很久,最终,我选择放弃了自考”。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王凝楠已经通过了三门自考课程,但她心里没有一丝遗憾,“真的不想让爸爸这么辛苦,而且,我相信,能写出优秀文章的人,不一定非要有很高的学历”。
父母是女儿永远的依靠
在王凝楠眼里,妈妈每天都像照顾小孩子一样照顾她们姐妹俩,这么多年,她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辛苦。“我们几乎和婴儿一样,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人会比我母亲更辛苦?”
王凝梅说,自己是一个心比较硬的人,偏重理性,平时缺少柔情蜜意。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一幕,心里好痛,觉得妈妈好可怜,自己总是对她不耐烦……
“我流泪了,回来写下很多关于妈妈的文字”。 2011年5月份的一天,面对母亲,感慨很多的王凝梅用记录的方式在微博上,连续发了2条生活中妈妈让自己感动的心酸事儿。
“妈妈老了,生出了几分童心,出门回来,不时会捡回一个漂亮的瓶子、一个不知被谁丢在外面脏乎乎的布玩具,然后费力地刷啊洗啊,再珍藏起来。”
昨天,又见她在我背后翻腾,我问:“妈,您找啥?”她伸出手,喜滋滋给我看手里一朵孤单单的小花:“你看,我想找个瓶子插起来……”
对于平时不爱说话的爸爸,姐妹俩都有着属于各自珍藏的记忆:
1994年,王凝楠在一次骨折后再也不能起床,爸爸知道她想学习心理课程的事情后,买了好多“心理辅导”课程的书籍;
在王凝梅的印象中,爸爸每次出差回来,除了给自己带回来很多英语书外,总会背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记得有一次,爸爸大老远从哈尔滨给我背回了一台电子琴,还有,学习中学课程时,他为我扛回一套17册的《中学数理化自学丛书》,每册都有百十页,好重的……”
来源:郑州晚报 记者: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