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古代的翻译工作
古代的翻译工作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3-1-30
 
    古代的翻译工作远在商周时期就开始进行了。据西汉伏胜《尚书大传》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象”是翻译官,“重译”就是多次翻译的意思,越裳国包括今越南大部和柬埔寨部分地区。

  从史料记载来看,从南北朝至唐代,官方的翻译机构和译员主要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南朝梁惠皎《高僧传·佛陀什》云:“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京邑诸僧闻什既善此学,于是请令出焉,以其年冬十一月集于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称为《五分律》。”另外比较著名的,就是唐代高僧玄奘,他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520夹、657部。回到长安后,住大慈恩寺,专心译经,共翻译佛经1300多卷,同时将《老子》等中文经籍译成梵文。

  宋辽金时期,宋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在生员考试中增加了翻译女真文、契丹文和西夏文的内容。西夏、辽和金国为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特别重视翻译工作。西夏仁宗时,专门设立“刻字司”,翻译《孙子兵法》《六韬》《贞观政要》等大量汉文典籍。辽国则在州以上行政机关设立专门的译文机构。辽道宗下诏制定了译史的升迁等级,按照供职时间长短和工作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是否升职。金世宗下令成立译经所,先后将《孝经》《易》《书》《论语》《孟子》等汉文典籍译成女真文。

  元代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先后设立了“蒙古房”、“蒙古官学、唐古特学及托忒学”等官署,培养熟谙蒙文、藏文、托忒文的专门人才,并负责翻译蒙、回、藏文书籍。明朝初年,朱元璋命翰林院侍讲火原杰、编修马沙亦黑等人编撰《华夷译语》,以汉文解释蒙古文。明成祖永乐五年,在京城设立“四夷馆”,内分蒙古、女真、西蕃(西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昌(维吾尔)、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明神宗时,又增设暹罗馆(泰国)。清初,四夷馆更名为“四译馆”,减去女真、蒙古两馆。乾隆时,这一机构又与专门接待少数民族官员和外国使臣的“会同馆”合并,改名为“会同四译馆”,分设西域、八夷两馆,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废止。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王东峰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841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