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年近六旬门卫大爷学习7国外语 Uncle Zhang成网络红人
年近六旬门卫大爷学习7国外语 Uncle Zhang成网络红人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3-1-28
 

  口述实录

  历史既是由风口浪尖的人写就的,也是由无数小人物的奋斗史构成的。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人生命运,都应该是媒体关注的——这里讲述的是亲历者自己的故事。

  大学落榜 外语梦没丢

  说起和外语的渊源,那可有些年了。我是天津69届一中毕业生,1970年上山下乡到山西长子县插队,在当地百货公司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我和两位天津老乡一起复习英语准备参加高考,虽然挺聪明但却没有耐心学习英语。我那时是公司的文体骨干,会踢足球,当过裁判,也会吹圆号,经常在当地工人文工团演出,反响非常好。可能当时年轻,把太多精力投入文艺演出中,也没有太用心学习,只会英语音标和简单对话,现在就记得当时用的北京大学西语系的一个课本,到现在记得最清楚的那句:“we are all studying English hard.”语法什么都不会。复习不认真,加上准备时间较短,我高考就落榜了。和我一起的两个天津老乡都考上了大学,一个考上山西大学,现在在美国一个大学教书。另一个同学大学毕业后,在外事办工作,他们的工作都没离开外语。没考上大学这件事让我深深意识到,本来平时吃喝玩乐都绑在一起的同学因为英语,人生开始变得不同,真的是“知识改变命运”啊。我羡慕我的两位老乡能够考上大学,也是从那时起,学好英语成为我的夙愿。

  就这样,我错过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1981年年底来到天津,当时市里的工作很难找,我就和其他人对调来到大港油田工作,换过不少工作,做过消防员,也在技校里教过语文和体育,期间读了天津师大的成人专接本。成人教育对外语的要求不高,那时工作繁忙也无暇学习英语,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我当老师的时候,我也一直教导学生,光学好汉语是不够的,中文只是一只翅膀,外语才是另一只翅膀,有了两只翅膀才能飞翔。就像我很喜欢音乐,我觉得民族音乐“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节表现力不够,了解到西洋音乐“十二音体系”后,突然感觉音乐变得更有张力,这很像汉语与外语的关系。虽然从事过的工种很多,但心中想要学好英语的愿望却没有消失。同时,我也和我的两个上大学的同学一直保持联系,他们是我学习的目标,我现在很多英语问题还会向他们请教。

  我觉得,我现在能有精力学习外语也得益于自己身体非常好,我从1982年到2003年,一直没有停止踢足球等体育锻炼。我觉得经常运动的人思维也会比较敏捷,晚年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未完成的梦想。

  “外语票友”不容易

  2011年年初,退休后的我在朋友介绍下来到天津外国语大学担任门卫工作,也终于拾起了我的心愿。一方面是想学外语,大学里有免费学习的机会,另外我也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喜欢大学里的氛围。就这样,我开始了“外语票友”的生活。我现在就英语还行,德语和法语能进行日常对话,其他语言能进行简单问候。

  在我看来,人老了,记忆力不好,这是事实,并不是借口。我觉得我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就是记不住单词。记得诺曼·路易斯在他的《掌握英语词汇的捷径》一书中引用了这样一条研究结果:人类的记忆力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则会以缓慢的速度下降。刚开始因为没有外语学习的经验,我只能采用机械记忆法,纯粹靠记忆力去记忆字母顺序,虽然有些笨,但是刚开始确实比较有效,你看我的这个本子上,有时候一个单词我就写几百遍,时间长了总觉得有些事倍功半。老年人的记忆力本来就差了,因此更需要运用形象记忆、规律记忆、概念记忆等方法来学习词汇和语法,要放慢进度,少量多记。掌握一系列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后,不仅可以更轻松地背单词,还可以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我用的是一本老课本,现在有的教材很花哨,不适合老年人。我也在逐渐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

  老年朋友学英语,语音也是一大障碍。老年人要模仿纯正的英语比较困难,因为他们原本的口音已经定型,不好模仿别人。一个单词十个字母,同学们读两三个音节,我一读就变成五六个音节了,我现在必须得把音标拼出来才能读出来。年龄越大,可塑性就越差,即使到国外的语言环境,想要说一口标准英语也是十分困难的。不同人对于学习英语有不同的要求。我想,对老年人来说,不需要苛求自己的发音达到完美,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善语音。多听录音,反复跟读,最好还能向语音教师请教一下发音技巧,相信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你看,我平时多听多练,同学不用的MP3给我了,里面的听力是四六级水平吧,现在很多都听不懂,慢慢来吧。

  另一方面,语言学习不光是你学习的能力,还考验你沟通的能力。运用很重要,这也涉及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学母语很容易,不仅仅是因为有语言环境,还因为在小时候,我们不为说错话用错词而苦恼。害怕出错是学语言的大忌,要想学好一门外语,没有“厚脸皮”怕是不行的。很多人心里清楚这点,却难以克服,特别对老年人尤其困难,这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比如可以先从自己比较有自信的方面做起,这点我的心态就很好,我英语水平是幼儿园级别起步,大家都是我的老师,有时候让同学们帮我讲讲,有时候和同学们约定,他们早自习提前来20分钟,或是晚自习早走20分钟,帮我指导一下。有时候,中午休息时,在楼前碰见几个同学,我主动和他们聊天“where are you from?”“what′s your major?”经常提问题。事实上,我的英语语法并不好,但我敢说,敢秀。

  此外,我的一些中老年朋友有时会过于在意自己的年龄,认为自己记忆力差,反应慢,发音学不好,这会导致自信心的下降,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限制了自己的潜力。这时有必要给自己灌输一些正面的信息,停止无休止的自我否定,找找自己的优势,肯定自己的能力,每当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就犒赏一下自己。学语言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而持之以恒的关键是保持兴趣。

  慢慢地,我又认识了很多学习小语种的同学,对小语种也产生了兴趣。我也经常和学习日语、法语,德语的同学交流请教,简单日常用语也学了一些。法语读音好听,德语大舌音难发。我之前挺喜欢歌德的诗,同学就帮我抄了一份德语版的“我爱你,与你无关”。我一有时间就朗读。我常常把问题攒在一起,等一有同学来传达室拿教室钥匙,我一块儿都问了。别人是“京剧票友”,我是“外语票友”。

  我是新潮的老男孩儿

  这次让人们关注简直是意料之外,其实这件事的起因也是工作需要。前不久我工作的这个三号楼经常丢东西,同学在高中上自习上多了,对于东西不善于保管,大到笔记本电脑,小到一卡通。你看一天挂失的就有七八个。大家看中文提示都看腻了,我决定弄一个英文提示,主要是让同学们提高警惕,当然也为了间接“秀”我的学习成果。没想到被热心的老师发到了网上。

  我现在学习英语的时间非常弹性,一般都是利用工作间隙。我的工作其实很琐碎,每个课间老师换钥匙,上午巡视,下午巡视,晚上夜间两点,还得再夜巡一遍,学习的时间还是非常有限。时间允许时,有外教来上口语课,我就坐在教室后面“蹭课”听。印象最深的一节外教课,是大家辩论“上课时使用手机好不好”。我作为反方,跟同学们一起讨论。我虽然英语不如他们,但是分析能力比较强,给小组提出很多新鲜的论据,逻辑也比较清晰,受到了外教的夸奖。有时候,晚上一些培训班前一两节课是免费的,我就去听。现在,我已逐渐掌握了近千个英语单词,英语口语也越来越流利。

  工作中,除了用英语给同学们做告示牌,晚上提醒同学们离开教学楼时,我也说:“It's so late. It's time to go.(译文:太晚了,该走了。)”大家一听,大爷都说英语了,看来是急了,收拾东西很快都离开了。这也是“出奇制胜”,一箭双雕。期末了,我准备再出一个提示词:期末到了,希望大家开启“学霸模式”,避免挂科!

  我其实一直是古典音乐的乐迷,有时候每晚下自习时给同学们放贝多芬的《第六田园协奏曲》。有位法学专业出身的英语八级的老师,我和她英文交流过多次,有一次她在交谈中用英语翻译了贝多芬的《第六田园协奏曲》,她用的是“field”。有学英语专业的同学告诉我,田园和田野翻译不同,我就告诉她,这里应该用Pastoral(田园)。我现在学习属于跳跃式学习,我这种低水平却经常和水平高的专业级人士讨论问题。用俗话说:“你还没学会走了,就先跑起来了。”这怎么办呢,我已经过了正规学习的年龄,不得不用一些特别的方式。现在,我正享受着学习带给我的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我觉得,现在老年人不能与时代脱节,必须要敞开心胸去接受社会的新鲜元素。外语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比如这几年流行的微博,我很早就在腾讯和新浪上开设了微博,腾讯上的微博名就叫“uncle_张”。我刚刚把头像更换成记者给我拍摄的图片,一共发了十几条微博,大部分是原创微博,很多都有图片,记录我的校园生活和个人感悟。在新浪微博的自我介绍中,我写到,虽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仍向往“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有一条微博的评论很多,“I am uncle zhang,昨天结束了连续三天滴被采访……既给同学们励了志,又说明了学校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力(学校声誉也随之提高了),还希望偶滴学外语精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呵呵。”微博中,我喜欢各式新潮用语。目前,我的新浪微博粉丝并不多,就想自己做点生活记录,并没有告诉任何人。但我的不少粉丝还是找到了我的腾讯微博并纷纷留言。

  经常有网友问我,大爷您怎么只在晚上发微博?我回复说,我白天太忙了没时间啊。有时候,自己也很想多和喜欢自己乃至有批评意见的网友们讨论交流,但因为自己家中没有电脑,到学校网络中心上网也得是工作之余,所以更新得很慢。有时候同学们会拿出随身带的笔记本电脑,帮我改设置什么的。现在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已经学会用手机发微博了,但是我的手很笨,发得很慢,不过对这些新东西,我确实都充满了兴趣。

  对于未来,我要与英语来一场“持久的斗争”,并希望今后能考取一个英语专业的学位证,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双语教学。同时,也希望可以用英语发邮件同我在美国的朋友交流联络。

  虽然快60岁了,但我常常不觉得自己老,我想做同学们心中最潮最酷的门卫大爷,我知道“鸟叔”和“灰太狼”,还会和同学们一起去看校内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的演出,还喜欢和校内记者团的同学们互做访谈。现在我已经离不开这个工作,更离不开学生们了,我经常参加相声社团的活动,有时候也和他们学唱几句,我最近想创作一段相声,这也是门学问,一点不容易,我想把我学英语的有趣故事编在里面。到了新年,我还受邀参加学校的晚会,准备一两段英文日文贺词,总之闲不下来。

  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在青年和中年时,我们因年少轻狂,为事业奔波,虽然收获了很多,也会有很多梦想没有实现。这不需要太多抱怨,因为在抱怨青年的遗憾时,却失去了成为一个很棒的中年人的最宝贵机会。感叹中年的错过时,你应该想到,我还有机会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老年人,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我们只要积极乐观地面对每一天,追求梦想,梦想是与年龄无关的。

  ■ 时间:2012年12月20日

  ■ 地点: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校区第三教学楼

  感受讲述者

  有梦的人不会老

  如今,一个人会说多国外语不是新鲜事,但年近60岁的门卫大爷利用工作空闲时间学会7国外语的简单对话,这则消息一出现在微博,仍然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议论。如今这位张伟克大爷成了校园红人,拨通他的电话后,我说,“您好,请问是张爷爷吗?”他立刻用英语回答我,“don't call me grandfather,please call me Uncle Zhang!”流利的英语果然名不虚传。

  走进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校区第三教学楼,一个画着漫画,写满英文提示的告示牌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目光,张大爷就是因为这一张英语漫画警示牌成为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校区的“红人”。他在纸上画了一个面目狰狞的小偷,在下面还用中文配上一句“我还会再回来的”字样。然后用英文注释上:“Kindly Reminder Many thieves have appeared here recently,please take care of your belongings!——Uncle Zhang”(善意的提醒:最近不少小偷时常出没,小心随身物品!——张大爷)。

  推开楼管宿舍时,张大爷正在晨读英语,声音十分嘹亮。打开门时,张大爷一边读一边对着一本老旧的英文字典做着笔记,他手中的那“万能小本”里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等外语的日常单词、基本对话及字母表,再加上大爷年轻时学习过的俄语,张大爷能说七国外语。除了痴迷外语之外,在交谈的过程中,张大爷思维非常敏捷,知识面也相当广,无论是音乐、体育、曲艺还是国际国内政治都有研究,从他嘴中还经常冒出一两个时下很新潮的词汇,比如“学霸”“骑马舞”等,我和他几乎无“代沟”,在交谈中,有好几拨天外滨海校区的学生来找张大爷录制新年贺词,张大爷认真地和学生们核实发音,还主动要求加上日语和其他语言的简单祝词,录第一遍时,他觉得句子说得不够熟练,主动要求再来一遍。他热情地和他们拍照,帮忙出创意,利用空余时间请教他们几个英语问题,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外语。

  中午,我和张大爷在学校食堂吃饭,从教学楼到食堂这一路,从学生、外教到食堂工作人员都亲切地和他打招呼,学西班牙语的张同学跟我说,我们经常和张大爷讨论外语,他有时还会中午做饭给我们吃,又爱学又热心。我们是好朋友。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团委老师周大鹏跟我说:“开始只知道张大爷工作认真负责,后来才知道他爱好非常广泛。我给学生们开了一节曲艺鉴赏课,张大爷也经常去听课。”

  有一部电影《飞越老人院》讲述了一所民营的老人院里,一群平均年龄80岁以上的老人们,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登上梦想的舞台,施计驾车飞越老人院的故事。而在我看来,张大爷学习外语,也是在追逐一个“外语梦”。张大爷告诉我他很喜欢梁启超的一句话:物质生活只是维持精神生活的一种手段。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绝对自由。的确,对老年人而言,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在当今物质生活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老人更需要精神的充实和满足。物质生活水平向来是相对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与其幸福指数和身体状况并不完全成正比,然而精神生活水准高低往往决定着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和健康状况。决定老年人精神生活水平的要素有很多,而追求梦想是一个要素。老年人仍要培育梦想,实现梦想,提高生活生命质量。只要人生有梦想,只要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理念,晚年仍能把生活过得幸福。

  有梦的人不会老。

    来源:天津日报讲述  作者:丁佳文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870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