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生于1977年,外交学院国际法系1996级学生,2000年毕业,她不仅有着端庄典雅的外貌,而且天资聪慧,曾在伦敦一所大学学习外交学专业,并且拿到了硕士学位。现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有着丰富的高翻经验,是胡锦涛、温家宝的首席翻译,也是重要对外场合的首席翻译之一,外界普遍赞赏她反应敏捷、举止优雅。
依然是一身黑色正装,依然是一个别致的发卡,依然是端庄淡雅的气质,依然是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神态……惟一与去年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不同的是,张璐将蓝色的衬衫换成了淡棕色的格衬衫,衣领处的一条黑色系带格外显眼。
虽然给总理所说的第一段话进行翻译时,张璐出现了两处卡壳,但昨日的总理记者会中,她依然是相机捕捉的焦点之一,自去年首次在金色大厅露面并“一战成名”之后,人们对张璐以及她背后的高翻“梦之队”的兴趣益发强烈,外事翻译这个古老的职业,借助现代大众传媒,被演绎得历久弥新,充满魅力。他们究竟是如何选拔出来的?经历了哪些所谓的“魔鬼训练”?有着怎样的人才储备?
选拔过程
200多尖子生只留四五人
魔鬼训练大约一两年
3月10日,人民大会堂东门安检处,一位戴着眼镜、身着西装的中年男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白衬衫映衬着黝黑的肤色和憨厚的微笑,充满磁性魅力的声音显得格外亲切,他叫费胜潮,从2006年至2009年,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上的翻译,自从2007年6月在长春见面之后,这是本报记者与其第三次邂逅。
与其他委员所佩戴的证件不同,他戴的是一枚橘红色的“工作证”,而记者之所以关注他,与几天后即将举行的总理记者会紧密相关。2007年那次见面时,他的身份是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并担任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工作,而目前,他的职务变为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处长,最近一次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翻译,是在年初时陪同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
1996年初夏,外交部来到武汉大学招收翻译人才时,费胜潮一路过关斩将,凭着极富磁性的嗓音、出色的口语、扎实的学科基础赢得考官的好感,顺利通过海选和初试。复试时,考官让费胜潮用英文谈谈对国企改革的看法。这时,平日对时事的关注发挥了作用,他从容地道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面对这位谈吐不凡、镇定自若的年轻人,几位考官面带微笑,彼此会心地点了点头。
谈及选拔的过程,费胜潮说,每年,都会有200多名各大名校英语专业的“尖子生”报考外交部翻译室,但最终的录取比例仅能达到70:1,即每年大约留下四五个人,剩下的这几名同志,要经过所谓的魔鬼训练,大约有半年的时间,这期间是完全脱产的,不做任何工作,每天只是培训,压力很大,强度很高,然后再进入翻译室,做一点实践的工作,还有机会可以到国外去学习。
“整个前期的培训加上半工作的状态,大约有一到两年的时间,一方面,要不断地下苦功夫,比大学苦得多,有点像高考的劲头,另外,还要做好本职工作,积累实践经验,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苦的,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费胜潮说。
而昨日为总理担任翻译工作的张璐,是在2000年考入外交部翻译室,目前的职务是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
从一个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外交部翻译,需要经过多少年的磨练?费胜潮谦虚地说:“我是比较笨一些,所以需要更长的时间,可能用了七八年,一般,更聪明的年轻同志,如果肯下苦功夫,而且有大量的实践经验的话,四五年应该差不多。”
解密笔记
“很高兴见到你”
就用一个笑脸表示
昨日的总理记者会后,许多记者涌向主席台,试图寻找张璐用过的笔记本,但均无功而返,曾有媒体报道大多数高翻都有好几个小本子,上面记的都是领导人的常用语,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出现一些新词汇,需要翻译们有非常敏锐的发现能力。昨日,温总理在面对记者的问题时,曾出现过几次连续三四分钟持续回答的状态,如此大量的翻译量,是否与张璐那个神秘的笔记本有关?怎样保证不会译错?
费胜潮的答案是,这跟“魔鬼培训”的关系非常大。“像两会记者招待会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技巧就是强记,很关键的就是要手脑并用。这需要很强的记忆力,还有熟练程度,都来自平时的大量积累,因为平时每天都要训练8个小时以上,一个固定项目就是边看电视边进行口译、笔译和同传。并不是所有学外语的人都能做翻译,做翻译需要高度的强记能力。通过‘魔鬼训练’的人并不是很多,练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记。”
他详细解释道:“‘魔鬼训练’包括三部分,首先是记忆训练,需要两周左右,主要是让大家养成条件反射或心理暗示的习惯,在强记的基础上还要对领导说的话进行分析,并找出最关键的语句。然后是笔记练习,这是最难的,需要耗费四个月左右的时间,首先要听懂,然后以文字和符号的方式记录下来,必须手脑并用,而且要‘一心四用’,即在听过后立即做出分析、挑选、理顺和思考如何翻译。最后就是同声传译练习了,大概需要一个月。”费胜潮透露,经过这样的“魔鬼训练”也只能算入门而已,还需要大量实践积累经验,“每个高级翻译都是身经万战后才能算初有所成。”
张璐的笔记本上究竟写着什么?费胜潮此前受访时曾告诉记者,比如“继续”他就会用横着的箭头表示,上升的箭头表示“发展”,拒绝则是一个叉,同意则是一个对勾。符号也能表示一句话,“很高兴见到你”就用一个笑脸表示。
准备工作
三四十人当“陪练”
得备好古籍和文献
任何风光背后其实都有辛苦,这就是费胜潮和张璐给人们的启示,其中每天大量的积累,是日常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在出席重要场合时,温总理经常引用经典的成语和古诗,在这方面,翻译需要做怎样的准备工作?
费胜潮介绍,温总理的记者会关注度非常大,而且温总理是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领导人,客观上说,翻译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翻译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的做积累,搜集整理一些材料,然后自己尽可能多的做一些练习,也尽可能的多读一些书,多看一些总理发表过的言论,试图跟上总理的思路。
费胜潮举例,虽然在两会的总理记者会是一个人在做口译,但实际上背后是整个翻译室的集体在支持,每次大约有三四十名同志一起来准备这场记者会,有点像陪练,他们会跟你一起做练习,来纠正你的错误,给你做指导。
“同时,他们也会帮忙收集材料,比如说,会收集历年来,温总理重要的讲话和他在视察的时候的重要讲话,中间的一些语言点,特别是语言难点,我们会有针对性地就此来充分练习,当然也包括其中的一些古语、成语等等,因此,我们也会找一些类似的古籍和文献,不在于到时候会用到哪句,我们着重需要找出的是类似句式的规律,这样,临场应急的时候不至于心里完全没有把握。”费胜潮说。
费胜潮同时指出,当然,这也是一个大量的积累过程,要大量翻阅类似的东西,到时候至少会很沉着,不会慌乱,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法系大四学生吴丽介绍,张璐在给学生作讲座时就说过,自己常常加班加到凌晨两点,每天还要听BBC、VOA、CNN,做笔记,看《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等。
临场应急
每天要读《人民日报》
力争现场不慌乱
若是总理所说的名言名句或者古诗词等,是之前没有准备过的,怎么办?费胜潮告诉记者,这是经常会遇到的事情。
“我们准备的再细,也不可能完全都在意料当中,除非是你的服务对象照稿子念,但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的领导人是没有这样做的,我们的领导人思维非常的活跃,基本都是临场的,自己发挥讲出一些非常精彩的话,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样的准备,也只是给自己打一个基础,真正的时候,作为翻译,也有一个临场发挥的问题。像所说的准备能派上用场。”
在费胜潮的记忆中,总理在2006年记者会上说“知难不难,迎难而上”,之前,他们在准备的时候,每天看《人民日报》,看到总理大概在一周前,在参加人大甘肃团组的讨论时,讲到过这么一句话,“当然,总理在记者会上可能还要有一些延伸,有一些变化,但至少我们看到过,就不一样了。”
说起这些词汇,费胜潮感触最深:“比如全国两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是民生,用汉语说非常简单,但为总理翻译时,在不同情境的语句内,民生的译法是各不相同的,我现在能想起的译法就有四五种。举个例子,有个英语单词同时具有关注、关切和担忧的意思,在翻译时就要非常斟酌,如果在特殊情形下,比如说:我很关注股票大盘。那么在翻译时就不能用这个词,因为这样可能被外国人理解为担忧的意思,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恐怕错译领导一句话,说不定就会对股市产生影响的。”
此前,费胜潮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他曾出过差错。有一次举行记者招待会,接近尾声时,凤凰卫视的记者用中文提了一个问题,翻译起来并不难,费胜潮顺畅地脱口而出,但全场大笑,领导人也笑了,顿时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用中文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下来后,他自嘲道:“脑子里的扳道工扳错了道。”
台前幕后
至少有五六个人能胜任
忠诚于事业不跳槽
能担当张璐这种级别的主要翻译,外交部能有多少人?
“能够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大外事活动当中担任口译任务的,有相当一批同志,至少有五六个,此外还有后续的,更年轻的同志,我们的梯队建设特别好。”费胜潮介绍道。
网友们关心的另一个话题是,如此出色的翻译,会否遇到被“挖墙脚”的现象?
外交部翻译室原主任陈明明曾向记者透露,好的翻译与好的演员一样,都属于稀缺资源。“像我们翻译室的不少人如果到外企,收入可能会多几倍甚至十几倍,虽然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但大家都是非常坚定的,都非常有使命感。大家在外交第一线,每天都会感觉到我们的祖国在变强,这种感觉非常让人兴奋。”陈明明说。
费胜潮 生于1973年,1996年11月正式成为外交部英语翻译。在包括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亚欧首脑会议、两会记者招待会、抗震救灾记者会、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一系列重大外事活动中承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交部部领导的翻译任务,并参与我国有关重大立法的笔译工作。
2008年和2009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时,他都担任翻译。
2009年11月,胡锦涛主席会晤奥巴马总统、习近平副主席接见奥巴马,均由费胜潮担任首席翻译。
2011年年初,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担任翻译工作。
来源:新文化报 - 新文化网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窦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