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他在逆流中走了整整一夜。现在他结实的身体像一块岩石般矗立在水面上,左肩上扛着一个娇弱而沉重的孩子。圣者克利斯朵夫倚在一棵拔起的松树上;松树屈曲了;他的脊骨也屈曲了……”
之所以把傅雷先生翻译的这段近百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结尾摘录在此,是为了做一些无奈的比较:在近日热映的好莱坞动画片《马达加斯加3》中,河马对长颈鹿说:“我们可以组成夫妻档,就像小沈阳那样!”企鹅则说:“你以为我是赵本山么?你把这里当《星光大道》?”
因为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古诗词等“中国特色”的词汇,《黑衣人3》、《马达加斯加3》等进口大片的中文字幕成为焦点,有人认为“接地气”字幕很欢乐,也有不少观众表示,天马行空、脱离语境的“国产幽默”让人出戏。一位兼职翻译看完《马达加斯加3》后说,“当一部电影要靠字幕来吸引人,抱歉,这部电影已经宣告失败了。”
凡是读过傅雷译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读者,亲历过那行云流水、色彩丰富,“仿佛是原作者罗曼·罗兰的中文写作”的文本,都会从中获得一种真与美的心灵熏陶和洗礼。好的翻译浑然天成,甚至让人们忘记有翻译这回事。
将源语言的掌故、修辞本土化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技巧,恰当的使用会给译文增色不少。上影厂配音的《虎口脱险》中有一句:“这个英国人真哏儿”,《功夫熊猫》中把“内心的平安”翻译成“淡定”,这些都是成功的尝试,令观众会心一笑。相反,不考虑具体情景便进行“二度创作”,其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近日,豆瓣上发起了专门给《黑衣人3》字幕挑错的帖子《我们只是来捉虫的》,逐字逐句地对照中文字幕和英文原文,一场“大家来找茬”的游戏自此开始。在这个已长达14页、且仍在不断“砌楼”的热帖中,原版直译为“我好像看到里边还有颗牙,还是爪子、蹄子什么的”被翻译者“自由发挥”成“我真怀疑他们用的是地沟油、瘦肉精”,而探员K说的“我不把情绪写在脸上”则被翻译为“这叫老当益壮”。一位网友感慨:“原本居于幕后的翻译,怎么到聚光灯下来抢话筒了呢?”
面对蜂拥而至的质疑,《黑衣人3》的翻译贾秀琰直呼意外,她在一篇长达3500字的博客中表示:“这样翻译只是为了和大家一起娱乐一下,或许是我发挥过度了。” 而在上海电影译制厂导演曹雷看来,这样的趋势令人担忧:“现在的年轻翻译往往太过于随意,到了必须严谨时往往已丧失"信达雅"的水准。”
一位从事翻译工作30多年的学者这样比喻自己的职责:“我就像在花园里的园丁,在劳动的过程中自得其乐。有人来了,他们欣赏花香,赞美花的美丽,这正是我劳动的价值所在,但我不卖花,更不会折断一枝。”对于想看一部原汁原味的好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样足矣。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吴孟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