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先生的三巨册《容安馆札记》,绝大部分都是用毛笔抄录的文字,或楷或行或草,有些外文笔记也是毛笔所录。我一直留意钱先生的书法师承,早年的字明显有郑孝胥的影响,后来的字就独创钱体,不知受谁的影响了。
杨绛先生在回忆傅雷的文章中说,上世纪四十年代钱锺书和傅雷来往频仍,傅雷颇受钱先生的影响,有一阵,钱临什么字帖,傅也跟着临。但看钱、傅两人的字,完全不同,傅雷写得一手工整的唐人写经体,而钱先生的字飘洒俊逸。但杨先生却没有说当时他们临的什么帖。
吴忠匡在一篇回忆钱先生的文章中说,抗战时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钱先生“阅碑帖,临写草书;楷书师法近人张裕钊等人,算不得‘高古’,后来好像学过苏王的字,不过都不下功夫,随便临摹,成不了气候”。《中国书法》杂志曾有人写文章,说钱先生曾“遍临《郁冈斋帖》,神会东坡家法”。《郁冈斋帖》是明人王肯堂所编的丛帖,凡十卷,上自钟(繇)王(羲之),下迄苏(东坡)米(芾),要说钱先生曾遍临,可能性不大。说到苏东坡的字,钱先生并不喜欢,在他早年一篇《论俗气》的散文中,曾把“苏东坡体的墨猪似的书法”,和浓抹了胭脂的脸、福尔斯大夫(Falstaff)的大肚子、大块四喜肉等并视为“跟戴满钻戒的手一般的俗”。
近接翻译家罗新璋先生京中来信,说他曾把《中国书法》杂志上的那篇文章拿给杨绛先生看,杨先生打开原来钱先生用的那个书桌的下格,翻出一些旧字帖,里面并没有苏字,也不见《郁冈斋帖》。杨先生说钱先生早年确实学过郑孝胥,晚年的字像他的舅舅王蕴璋(西神)。王西神(一八八四至一九四二)是近代鸳鸯蝴蝶派的名作家,曾任新闻报主笔。以前有关钱先生的传记,无论是汤宴写的传记的还是杨先生的回忆,几乎都没有提到钱先生的这个舅舅,当然他的字更没有见过。钱先生的父亲钱基博在《现代文学史》中倒是提了一笔他的这位大舅。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