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 |
仲伟合简介:
中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首倡者和主要推动者之一。现年46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助组组长。中国译协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他长期致力于翻译学科建设,由其首倡并积极推动的翻译本科专业学位于2006年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于2007 年设立,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他本人分别担任全国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和全国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助组组长,在探索建立完善的翻译专业教育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他长期致力于口译人才培养教育和研究工作并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对提高我国口译教育和研究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网12月6日讯 (记者 张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在12月6日北京举行的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接受中国网记者独家专访时呼吁,中国应设翻译专业博士学位。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是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3次会议上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专业化的,高层次的翻译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通过我们近五年的发展,这个队伍应该是取得了很大的一个成绩,无论是在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在学生培养方面,以及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个数量,包括它的层次,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与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要求,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特别是中华文化学术精品走出去的要求,还有一段的距离,”仲伟合说。
“大家都知道硕士层面它毕竟还是一个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也希望全国翻译教育指导委员会能够在下一步把这个翻译硕士,提升到翻译专业博士这个层面,”仲伟合解释道,“因为我们国家的学位是分专业学位和研究型学位两种,翻译恰恰是一个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所以应该有必要,也有很大的需要,同时现在我们也有这个条件,去设置翻译专业博士。”
在会上,他欣喜地表示,就目前来看,MTI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目前全国开办MTI的院校有159所,但实际上,一大批院校,约118所,是在2011年刚刚批准设置,他们还没有毕业生出来。最多的毕业生是最初的第一第二批40多所试点院校,这个数量还是非常少的,只有几千人毕业的这样一个数量。但他们的就业走向都非常好,大部分毕业生都走向了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这样的一些行业。”
不过,因为中国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起步比较晚,历史很短,在这期间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依然不少,据仲伟合称,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我讲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指符合我们翻译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这样一支师资队伍。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比较高,跟传统要求的外教是完全不同的,”他说。
“第一、要求我们的老师具有很强的翻译能力,他要有实践能力;第二、要有很强的教学能力,他的教学水平要很高;第三个就是要很强的研究能力,这既包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包括对教学理论的研究。那么这三方面能力都很强的师资队伍,现在在各个学校应该来说都是比较缺。所以我们全国翻译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以后做的第一件大的工作,就是每天与我们中国译协来联合进行师资的培养,同时也利用各种会议各种论坛或者是研讨会来进行我们师资队伍专门的能力的培养,”仲伟合补充道。
中国还需重视和提升译者地位
仲伟合认为,目前一些院校的外语教师评职称,译文不如论文管用的现象,正充分说明中国很多人对翻译这种再创作和创作能力的认可还有待更正。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他说道,“实际上一篇好的译文,它生产的过程,它的难度,它的这种创新,不亚于原创的作品。所以应该给翻译,给译作一个原创的地位。那么在我所在的学校广东外贸大学,我们的译著和我们的著作,都是等同看待的。所以这方面已经迈开了一大步。还有一些院校,也把译著和著作等同看待。”
仲伟合还对网络于翻译的影响,也做了乐观的展望,“互联网将来一定会对口译实践和翻译实践,都会起到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某翻译网站上,很多的翻译爱好者,对一些美文和时文来进行一些翻译的交流交换,那么实际上通过这样的交流,大家都可以对语言来进行一个探讨。因为翻译没有标准答案。”
对于译言网之前通过“众包”模式翻译《史蒂夫·乔布斯传》并迅速由中信出版社成书的模式,以及后来因其翻译质量引发的种种争议,仲伟合认为,“流行书肯定会赶时效,翻译出来的东西肯定会有许多值得商榷的东西,但我觉得译者可以在修订和再版的时候,充分吸收网友们的一些好的意见,来去改善提高它的翻译质量。但100个人可以拿出100个翻译的版本出来。大家通过网上的平台来互相交流,探讨语言探讨文化,探讨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文本,它可以进行的不同的翻译。”
不过,对于市面上各种仓促成书的低劣译著,以及多年不变的译者待遇,仲伟合还是发出了自己焦急的感慨。
“译者待遇不好,其实这是一个事实,”仲伟合指出,“比如说译作的稿酬,特别是在笔译这一块,应该来说与原创相比,那是差得很多;笔译跟口译来相比,也是差得很多。所以你看到很多年轻人,他们的语言能力,双语转换能力都很强,但是不太愿意去从事笔译工作,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跟笔译的待遇低有很大的关系。这有历史的原因,也与大家对译作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按照国家版权局制定的《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官定的翻译稿酬为千字20-80元,这个还是一二十年前的标准。很多译者很难考这个维持生计。杨宪益去世时,很多人也哀叹中国翻译界再无大师。因翻译《挪威的森林》而知名的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当时就说,“最大的问题就是青黄不接,老一辈翻译家不是去世就是干不动了,青年人一时上不来。而像我这样不老不青的人又溃不成军。”
对此,仲伟合认为,“翻译大家的培养不是说能从学校直接培养出来的,一个大师一个大家的诞生他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首先,学校要给他提供一个很好的成长摇篮,成长好的基础。如果在幼儿时代他的营养就不良,那将来就很难成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所以学校是培养大师的第一步。社会,也就是我们的一些行业,也要为大师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承认译者的地位,承认译作的地位,提高译者的待遇,国家从立法层面,从政治层面,高度重视译者,高度重视译作,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大师不断涌现。”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