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6日,吉林赵氏家族始祖武木普满文墓碑研讨会在吉林市召开,围绕这块吉林市目前发现的唯一全满文铭文的墓碑研究逐渐升温,墓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引起了学术界瞩目。
家人将墓碑深埋地下
“我的父亲告诉我,我家的老墓碑一直埋在地下,没想到这么具有研究价值。”龙潭区金珠乡南兰村聚居着一个庞大的家族——满族镶蓝旗赵氏家族,其先人武木普于清顺治年间率族人从盛京(今沈阳市)迁居至此。引起学术界关注的墓碑,正是武木普本人的。据武木普的第17代传人赵忠孝介绍,埋葬祖先的古墓就在南兰村附近,墓碑由武木普第6代传人所立。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避免人为损坏,他的父辈偷偷将墓碑掩埋在了附近。家族中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纪念祖先,而去年的清明节,他们借重修族谱的机会,将深埋地下的墓碑挖掘出来,重新立了起来。
出土的墓碑是大理石材质,碑高1.02米,造型考究,四周雕刻有蔓草桂枝、蛇蟒盘绕等花纹雕饰。正面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始祖赵公讳武木普之墓”,背面全部用满文书写铭文。根据铭文内容判断,墓碑已有216年历史。
翻译出大部分满文碑文
东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文传承人刘厚生对整个碑进行了拓印和研究。在该碑阴面,数行满文,无一汉字,由于文字多,间距密,碑文脱落较为严重,许多字迹不太清晰了。不过,经刘厚生翻译,仍译出大部,“始祖武木普自盛京榆树堡等处率族人迁吉林乌拉膺差,至今百年有余,积善修德,已达六世矣。为启后昆计,遂建始祖陵寝,以昭慎终追远之懿意也。大清国嘉庆二年正月七日吉 谨镌。富宁阿、富桑阿、哈福阿,恭书。
该墓主后人,吉研高科技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春田及其父兄在研讨会上听到专家解释后,也茅塞顿开。“最初我们并不清楚满文含义,也想不到有这么高的研究价值。”
具考古价值和文物价值
这块满文墓碑给我们透露了哪些历史信息,有什么重要价值呢?刘厚生说,首先,立碑的时间是清朝嘉庆二年正月初七日,即公元1797年2月3日,距今约216年。这么久远而且保存如此完好的满文墓碑,截至目前,在吉林地区恐是唯一的,在整个东北也是罕见的,故而它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文物价值。其次,墓碑满文写得好,刻得也好,说明清中叶满语文在民间的使用还很普遍而且娴熟的,这对研究满语文的发展史以及满族文化史、教育史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刘厚生说,墓碑上的铭文经过翻译,反映出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是研究清代吉林地区民俗史、地方史的原生态史料。从文化角度讲,是满语言使用、演变情况的重要佐证,对满语文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赵氏家族的墓碑以及族谱,很完整,很系统,不仅对研究本家族的历史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吉林地区的满族史、家族史、社会史、人口史都是弥足珍贵的原生资料。
刘厚生表示,该满文墓碑,应是近年来该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有深入研究和发掘的必要,期待文物部门及相关单位能给予重视。
来源:新文化网-新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