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西方翻译扭曲中国现实
西方翻译扭曲中国现实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3-1-8
 
   《日本时报》2012年5月5日文章,原题:西方翻译如何扭曲了中国的现实 当中文里的“文明”被翻译成英语时,常常被译为“civilization”。但这一翻译具有误导性,因为中国的“文明”描述的是一个民族道德和礼仪的水平,而“civilization”则是由“一个城市的居民对资源和技术的掌握”这一意义派生来的。

    北大的辜正坤教授说:“中国的‘大学’不是希腊‘universitas’的翻译,而是指儒家一部经典——《大学》。”大学往往被翻译为“伟大的学问”,但它实际的含义是一本教人如何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指导手册。

    在中国以家庭观念为基础的传统之下,“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君子”中的最高境界。“圣人”完善了最高的道德标准——“德”,掌握了“仁、礼、义、智、信”的原则,与众人的关系均亲如家人。

    儒家对“君子”和“圣人”都有明确、独特、非欧洲式的定义,就像佛教对“菩萨”和“佛”的定义一样。然而,17世纪至19世纪错误的欧洲翻译导致受过教育的西方人都对“君子”和“圣人”的概念一无所知。

    西方大学的主要宗旨是培养富有技能的专家,而中国大学的主要目的则是塑造理想的人格。在得知中国大学并不授予PhD(译为“哲学博士”)学位时,英美学生似乎都很惊讶。中国颁发的是“博士”,字面意思为知识渊博的大师。

    西方国家显然缺乏对“圣人”和“君子”概念的认知,更别提对“大学”的理解了。因此,我们或许应将中国的这些概念当成必要的常识来接纳,就像19世纪,日本和中国接受“哲学家”等西方概念。这种接纳应是相互的。

    西方学界刻意隐瞒了有关中国的有价值信息,总是喜欢用欧洲的术语来形容中国,目的是保住最终解释权。游客和帝国主义者来到中国很少是为了学习。他们虽身在中国,但还是喜欢按照家里的方式称呼事物。但结果一定是发现自己常常说错话。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说明了纠正名称的意义。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索斯滕·帕特贝格 张博译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479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