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昆剧院里,有一位身材高挑、长相甜美的外籍员工,她叫Kay Mcleod, 她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是刘凯琴。2008年凯琴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中文系毕业,来到南京,她得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就是在江苏昆剧院里担任翻译,主要是将昆曲的唱词翻译成英文。虽然薪水不高,但她说非常喜欢这份能与中国古典文化亲密接触的好工作。如今凯琴已经在江苏昆剧院工作8个月了,除了接待外国观众或来宾,她还翻译了几个昆剧大戏和折子戏。今天的“中国之窗”,就让我们走进凯琴的工作和生活,一起分享这位爱尔兰美女在南京的快乐。
江苏省昆剧院位于南京城西,当我踏入大门时,映入眼帘的是中国古典建筑和绿色草坪组成的优雅庭院。寻着昆曲传出的方向,我很容易就找到了正在剧场里观看排练的刘凯琴。刚20出头的凯琴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性格也很开朗,她把我带到她的办公室,打开电脑说她最近忙着“顺”昆剧的译本“绿牡丹”,她还解释说“顺”的意思是对原来的翻译做些调整和补充,比如有一个词“兄弟”,原来翻译成“comrade”,太现代了,而故事发生在古代,她说把它改为“brother”才贴切。
“已经有人翻好了,有的不妥就调整。有些太现代了,比如说:他们互相称兄,兄弟的兄,他把“兄”翻成“comrade”同志,我觉得不太合适,这是古代发生的故事。应改成“brother”,古典英语里也会这样说。”
毕业于爱尔兰大学中文系的凯琴说,虽然她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但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很投入,而且时常会遇到难题,比如昆曲里说的苏州话,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英文词需要花很长时间。
“昆曲里有很多种,比如说有的人物讲的话比较‘碎’,什么小花脸,他们经常讲苏州话,还有的人物讲的是官方语言,唱的时候甚至有一些古文,最美的唱词是古文,非常有诗意,虽然明白中文是什么意思,还是要找一个英文中文化背景相似的合适的词。”
凯琴一边说一边熟练地往电脑里输入中文,她说她常常忙到凌晨,不过昆剧院老师的帮助,昆曲优美的唱词让她觉得很享受,尤其是当她发现昆剧《绿牡丹》中的一段文字竟然和英国作家莎士比亚作品中出现的文字意思相近时,她说这太神奇了,两位生活在古代东西方不同国家的作家竟然思想相通。
“我刚才看到的很喜欢的一个:‘小弟不会演戏呀!’,‘But I can’t act’。‘没关系,谁不都在这天地大舞台上逢场作戏?’‘That’s fine, aren’t we all actors in the largest scheme of things?’ 我一看到这一句,就想到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的戏里经常提到一个概念,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舞台,让我们很感动,因为他不可能受了莎士比亚的影响,他们生活的时代差不多,很巧很神奇。作为一个傻傻的理想主义者,我想这肯定会发生的,我认为世界各地的文化会有很多相同之处。”
欢迎各位继续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的“中国之窗”。在南京做英语翻译的刘凯琴,从小在爱尔兰长大,虽然对中国了解不多,只看过中国的武侠电影,知道成龙、李连杰这些中国功夫明星。但是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让她读大学时选择了中文。上大学第二年,凯琴到中国做义工,在上海一家幼儿园里当老师,后来又作为中国和爱尔兰的交换生到中国东北的大连市读书。大学毕业时,当老师告诉她可以到南京的昆剧院接替一位师姐做翻译工作时,她欣然接受,成了江苏省昆剧院聘请的第五任“洋翻译”。凯琴和她的前任翻译们在五年时间里为江苏省昆剧院翻译出了七、八部大戏和一百多出折子戏。现在昆剧院演出时都会用中英文字幕显示,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来观看昆剧。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高兴地介绍说:
“我们每周五、六在朝天宫的演出,不光吸引国内的观众,更重要的是国外的,特别是常住在南京的国际友人。记得有一次的演出,观众一半是外国人,我很惊讶,其中老外中一半是不懂中文的,完全是看英文字幕。有了它的帮助,我们的舞台本身又是载歌载舞,美仑美奂,他们不光看得非常开心,非常信服,觉得中国古老的艺术太美了,不光是看得美,还看懂了,觉得我们想表达人类情感也是非常的美。”
自从昆剧演出时有了中英文字幕,演员们在表演时也感受到了国外观众的反应,这增强了演员和国外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昆曲《1699桃花扇》青春版男主人公侯方域的扮演者张争耀深有感触,他说:
“有了字幕之后,有特别搞笑,特别出彩的地方,他们就会哈哈地笑。我演出的时候,刘凯琴也在下面看,没有东方人西方人的区别了。”
为了更好地了解昆曲,翻译好戏本,刘凯琴常常看演员们排练演出,和演员们的相处也十分融洽。一有空,凯琴就跟他们去南京的酒吧唱唱歌、喝喝酒,去游览名胜古迹。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告诉我说,包括刘凯琴在内的这群“洋翻译”给昆剧院带来了朝气和活力,今后昆剧院不仅会聘请英文翻译,还希望韩文、日文等其它语种的翻译也加入进来,共同为推广中国昆曲努力:
“首先她让我们的从业者更加骄傲,他们来到这儿做,做得很开心,足以说明中国的昆曲艺术是了不得的。第二,他们来,给我们的演出、市场开拓影响做了很大的帮助,结果社会上对我们剧院更加关注。他们只是做辅助性的工作,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演职员工。他们的到来,使剧院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感到美好的明天已经来到。以后不仅请一位,可能会请其他语种,希望更多国际友人加入到昆曲艺术的队伍中,为昆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爱尔兰女孩凯琴在江苏省昆剧院做翻译工作已经八个月了,她是不是也会唱昆曲了呢?当我向她提出这个问题时,她马上把问题抛给了站在一边的王斌副院长,问什么时候能教她?王院长倒也干脆,现场就教起她来。
“王:一唱三叹太长,就教说一句《牡丹亭》中杜丽娘一出场之后,看到阳光明媚的春色之后的一句感慨,“好天气也。”用韵白来念:“好-天-气-也-。”
刘:“好-天-气-也-。”
王:你绝对是一个可造之材。”
凯琴说,过几天她就要去澳大利亚看望她的奶奶了,之后会回到南京继续这份翻译工作。至于将来,凯琴希望能回到大学深造,继续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化,也希望能为中国与爱尔兰两国的文化交流多做些事情。
来源:华语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