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我中学毕业,到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开始阅读《参考消息》,但是真正认识这份报纸的特殊价值,还是我进入大学之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英文,总想利用课余时间试试笔,练练翻译,但是那个年代原版外文材料十分罕见,能用于翻译练习的教科书也很少见。于是,我开始试着把《参考消息》报纸上的文章翻译成英文。这是我从事中译英的开始。
一开始,我的目的十分单纯,就是为了利用课余时间来巩固课堂外语知识,把翻译《参考消息》上的文章完全当作一种课外学习补充。由于英文基础有限,词汇量不大,各种知识不足,每翻译一篇文章都是一种挑战。
就像《参考消息》本次翻译大赛所选的文章一样,《参考消息》上的文章往往读起来似乎容易,但是翻译起来才发现,文章既涉及语言难点,又涉及大量的知识面,科技文章中往往夹杂着文学,时事讨论往往又包含着历史。好在我发现,《参考消息》上的文章大多译自外国媒体,而原文都刊登在当时内部发行的英文新华电讯稿上。我每把报上的一篇中文文章倒翻回英文,就对照电讯稿上的原文,通过比较,发现自己译文的不足和错误,揣摩领会《参考消息》上的译法。有时候,也直接把电讯稿上的英文先翻译成中文,再跟《参考消息》上正式发表的文章对照检查。久而久之,我逐步领略到翻译过程中需要有语气的转换、原文的正话反译读起来才更加自然通常,有时候需要增加几个字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而有时又需要减掉原文中不必翻译的字词,使得文章通顺流畅,更重要的是必须积累各个方面的知识,才能动手翻译。
进而,我体会到,真正的翻译绝不简单是两种文字的转换,而是要进行两种内涵不同的文化之间的转换。
《参考消息》内容广泛,除了时事政治文章之外,还有文化、经济和军事报道。我在翻译练习过程中,增加了词汇量,丰富了各方面的知识,扩大了视野,熟悉了常用的专有名词,也了解了关于国外的许多趣谈。我发现,对照互译越是练习的多,越能感受到翻译的奥妙和世界的丰富多彩。这种翻译练习,就像是翻阅百科全书,让我逐步了解和掌握各种翻译技巧的同时,还大大丰富了我的知识面。
从单纯的语言作业,我逐步喜欢上了中译英和英译中这个行当,最终在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翻译。事实上,正是《参考消息》为我打开了翻译大门,引导我走上了翻译之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参考消息》就是我翻译生涯的启蒙老师。
来源:新华网传媒报道 作者:黄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