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郑永慧先生,于9月9日清晨逝世,享年94岁。昨日,这一消息经媒体公布之后,迅速在网络上蔓延开来。许多读者都对这位翻译家的离去表示惋惜。作家陈村也通过微博传播了此消息,并留言:“谢谢郑先生!”
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热衷于阅读法国作家作品的人而言,郑永慧是一个难忘的名字。正是这位翻译家,把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梅里美、大仲马、左拉、纪德、乔治桑、莫泊桑等人的多部作品译介给中国读者。不仅如此,他还是把萨特的作品译成中文的第一人,也是最早促成法国当代“新小说”在中国出版的译者。
郑永慧一生的译作有40余部,共计600多万字。青年学者洪光荣曾撰文提到,早在2000年初,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举行北京地区翻译界老前辈业绩回顾与赞赏会,郑永慧就被推举为“翻译界六长老”之一。当时与会人员还一致赞誉“永慧先生大概是中国翻译家中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
最后出版的译作
是格里耶作品
近几年,郑永慧由于年事已高,少有大部头的译作出版。201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一套《阿兰·罗伯-格里耶文集》,其中一本《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由郑永慧翻译,这也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译作。
昨日下午,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唐明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对郑先生的大名早有耳闻。罗伯-格里耶的文集本身属于比较"小众"的图书,而郑先生作为罗伯-格里耶的重要译者之一,我们也很希望能够收入他的译本。”《阿兰·罗伯-格里耶文集》的策划人、艺术家陈侗告诉记者,筹备出版《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时,他辗转联系到郑永慧先生的儿子,才最终敲定了出版事宜。尽管陈侗并未与郑永慧见过面,但他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位老先生对于法国文学作品翻译的热情。
实际上,时间再往前推移到2008年初,陈侗与郑永慧就已出现在同一个报纸版面上,谈论同一个话题。那是阿兰·罗伯-格里耶逝世时,一家媒体对其推广人和译者的采访。当时已90岁高龄的郑永慧先生,作为中国最早翻译罗伯-格里耶作品的翻译家接受采访,十分感伤。当时他还回忆说,格里耶曾邀请他赴法国,还亲自陪他在家中一边喝咖啡,一边看其电影作品。1984年,格里耶来中国访问时,也与郑永慧在北京会晤。
1979年8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郑永慧翻译的罗伯-格里耶作品《窥视者》。郑永慧曾说,这是“内部发行”,“恐怕是法国"新小说"在中国最早的出版物了”。1999年10月和2007年7月,译林出版社均据此重印并再版了《窥视者》。
《九三年》被视为珍藏本
在郑永慧翻译的作品中,巴尔扎克作品《古物陈列室》、左拉作品《娜娜》,以及《梅里美精选集》等等,已经成为了长期深受读者认可的“常销书”。而使更多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雨果作品《九三年》。尤其是被称为“网格本”的版本,以其素雅的装帧设计而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已成为普遍公认的珍藏版本。
林达在《带一本书去巴黎》写到的那本1978年4月印刷的《九三年》,就是由郑永慧所译。实际上,这本书早在1957年5月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印刷,首版即印了1.5万册。10个月后第二次印刷,印数为5000册。之后直到1978年,郑永慧的这个译本便一再重印。
郑永慧之子郑若麟曾专门撰文《以人道主义的名义 我的父亲郑永慧与
郑若麟还提到,郑永慧回忆称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走上了翻译之路的。“当年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在上海震旦大学学法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法文版《安娜·卡列尼娜》,一口气读完,心中激动得翻江倒海,非要找人一吐为快。可是当时,因为没有中文版,读过托尔斯泰这部名著的人凤毛麟角,哪里找去?他恨不得立即找人,哪怕用口译把安娜的故事说出来,与人共享……”郑若麟介绍,郑永慧是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才真正下决心拿起翻译这支笔。因为他深知,翻译是一项真正的“苦差使”,但出于对法国文学刻骨铭心的爱,他最终还是走上了这条服苦役一般的人生之路。
译文强调一个“信”字
郑永慧原名郑永泰,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942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历任上海震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助教,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讲师,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法语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他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曾获法国文化部翻译助学金,1998年荣获“鲁迅文学奖”并获全国优秀文学翻译荣誉奖,2004年荣获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柳鸣九先生曾说,如果编辑出版《郑永慧译文集》,“其规模也很可能与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旗鼓相当”。
作家、译者黑马曾在20多年前专门拜访过郑永慧先生,并为此发表了郑永慧的特写文章。他写道:“郑教授的译文首先强调一个"信"字,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达",是否"雅"要视其原文的雅俗程度而论,依此做到信的雅或信的俗。这是他几十年来恪守的基本原则。”黑马还提到,郑教授所以敢于严格谈“信”字,是因他自幼在国外学得正宗法文,有良好的法文语感的缘故,“法文之于他犹如母语一般”。加之郑先生多年从事法国文学的翻译及法文的教学,使他的法语造诣更为深湛。就在这次访谈中,郑永慧透露了自己的翻译工作状态:“难得有一天休息,春节都在翻译。”
2007年,黑马在重新整理这篇文章时,对郑永慧做出这样的评价:“所谓翻译家,应该是对各种风格都能应付裕如者。所以郑先生应该是真正的翻译家,而不仅仅是某个作家作品或某类作品方面的专家。”
来源:深圳商报 记者 钟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