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话便能让钞票进得兜来,动动笔就会有“银子 可挣!多年前被称为“好人不愿做,歹人做不来 的翻译行业,如今引得不少商家欲争一席之地。据北京市工商管理局企业登记注册处的资料显示,北京市以翻译公司(翻译中心或翻译社)的名义注册的企业有109家,1998年以后注册的公司达79家,两年内翻译公司的数量翻了两倍半。业内人士称,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按照“给我一个理由先”的思路,我们列出开间翻译公司的五大理由。
■理由一: 先入者吃上“蛋糕” 后来者还能分杯羹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是国内唯一带中国字头的公司,无论是从业时间还是公司规模都可算是翻译行业中的龙头老大。去年底,公司以1700万买下了位于车公庄大街一栋写字楼的整个六楼作为公司的发展基地。公司总经理许先生说:“近两年,从事翻译业务的公司几乎是以几何数字增长,我们以前做的翻译业务如公证、驾照、成绩单等小件业务大部分被新兴的翻译公司分割,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些专业性较强、比较急、别人不能做的业务。尽管这样,公司每月依然有400-600的小件业务量。所谓小件业务是指不足1000字的稿件,超过1000字按千字计算的稿件则被称为大件业务。目前一个专职翻译的译稿量为5000字/天,按150元/千字(英译中的市场均价)计算,每月至少可为公司挣得21500元的营业收入。
事实上,大多数翻译公司的门脸并不大,正如北京环球友联翻译公司的刘经理所说:“翻译公司的规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否有规范化的运作流程从而充分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翻译服务!”北京环球友联仅一个语种每天就有2-4万字的笔译业务,按150元/千字(英译中)计算,每月约有90000-180000元的毛收入。扣除员工工资及各自业务额30%的提成,房租、电话费、营业税、设备折旧费等,每月保证有35-45%的利润空间。另外,如果客户急需稿件需付30-100%的加急费。对于特别冷门的专业翻译要加收30-100%的费用。“业务量大时,我们只好放弃一些口译业务。”记者采访刘先生时,他正由于连续熬夜而不得不打点滴。
同样是1998年成立的北京索文翻译公司现已在寸土寸金的人大西门买下了一套公寓,准备在新的一年里发展包括翻译、出版在内的多种业务。
■理由二: 注册手续简便快捷 行业环境相当宽松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对于翻译这一特殊行业,既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界定,也没有单独的政策对其进行管理和指导,而只是将其归属为咨询服务业。 北京市工商局企业监督处的黄先生说,“可以说翻译公司的大环境相当宽松,政府对于这一块的政策基本上是放手让其自由发展。”在以翻译名义注册的109家翻译公司中,主要有私营企业、合作企业、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四种形式。其中私营企业47家,合作企业45家,国有企业12家,集体所有制企业5家。私营企业和合作企业是目前服务咨询公司的中坚力量。注册一家翻译公司条件也相当简单,根据《公司法》规定:只要具备与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相适应的资金和从业人员(翻译社/私营企业的注册资金不低于3-5万,有限责任公司或合作公司不低于10万);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必要的设施;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经营范围便可以申请开办一家翻译公司。
记者在一家翻译公司的写字间里看到,四张办公桌、两部电话、三台电脑、一部传真机、一台打印机、一个扫描仪将20平方米不到的空间塞得满满当当。宽松的环境带来更大市场空间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规范行为。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有一部分是只有2-3名业务代办人员的“皮包公司 ,另外有不少是连“皮包公司 都称不上的“野摊子 。
据北京市工商管理局企业登记注册处的资料显示,北京市以翻译公司(翻译中心或翻译社)的名义注册的企业有109家,1998年以后注册的公司达79家,两年内翻译公司的数量翻了两倍半。业内人士称,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大大小小约有五六百家。许多公司不仅做翻译业务,同时也涉足其他如旅游、公证等咨询服务领域,而北京市以咨询服务业为主的公司有2235家。
■理由三: 从业人员收入丰厚 后备大军人力充足
作为翻译公司的重要资源———翻译人员的收入又是怎样的呢?目前,各翻译公司的翻译人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就笔译而言,专职翻译每月不仅有2000-5000元不等的保底收入,同时在完成了一定的业务量后还有30%的提成。一业内人士称“这还不是最多的,翻译人员中收入最高的是同传 。所谓同传,是以会议听证、体育转播、新闻速记为目的,接近等速进行同声传译。
目前,国内同传的收费标准为4000元/日/人(一个工作日以8小时计算,超过3小时按一个工作日计算)。国际上的收费为500美元/人/日。一般的国际会议需要至少两名以上同传,一个同传一次只译15-20分钟,这样交替工作。难怪不少人看好这一“说话 的职业。一家翻译公司的网上宣传广告更是令人心跳“让你一小时赚2000元! 培养一个同传需要3-5年的时间,成为优秀的同传至少需要4-10年的历练。高回报必定要高付出。
尽管市场分割,对翻译的需求依然强劲,尤其是专业翻译欠缺。现阶段,无论专职还是兼职都有饭吃。一个兼职翻译如果每次能有5000字基本无误的稿件,一个月即使只有不到10笔的业务,也有3000元的收入。因此,专职翻译月收入10000元,并不是天方夜谭。
目前市场上的翻译从业人员主要有专职和兼职两种。其中兼职人员占整个翻译从业人员的70%。外语专业的学生及外语好的专业学生,各高校在职和离退休教授及科技人员是翻译大军中的生力军。懂专业、外语好的专职翻译是各大公司争夺的焦点。
■理由四: 市场尚未完全成熟 创立品牌时机大好
业内人士称,现在的翻译市场有些类似1996年的彩电混战!一阵刀光剑影之后,活下来的就是那些信誉好,高质量的幸存者。“品牌 意识最强的是外企,这和他们长期以来倡导的“高质高价 的观念息息相关。在商业经营中有一种“末日经营理论 ,即最优质的服务,最低廉的价格。对于远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翻译行业并不适合。因此,一段时间内,价格大战还会持续,但下行空间不大。相反,客户的“品牌 意识让各公司把注意力转向质量和形象的建设。
翻译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公司是否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据了解,国内的翻译人员有笔译和口译之分。笔译分为助理翻译、翻译、副译审、译审四个职称等级。各级别间的工作考核年度为5年。即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参加工作时的职称级别为助理翻译,工作5年后可参加翻译职称的评定,依次类推。副译审以下的职称由各部委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定,译审则由国家外文局翻译工作者协会评定。口译则有交传和同传两种。目前,同传有联合国同声译员和欧盟同声译员两种认证书。
严格地说,对翻译职称的评审并不能代表对翻译从业人员资格的认可。国内市场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对翻译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的证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贾女士说:“现在许多行业对从业人员都有行业资格认证书,比如说律师、会计师必须有资格认证书才能从业,国内翻译行业一直没有这方面的行业资格认证机构,更不用说认证书了! 简言之,当前的翻译市场如同没有规则的游戏,任何人都可以浑水摸鱼。市场的不规范导致不少公司和个人的短期行为,这种短期行为又加剧了市场的混乱,利润的有效空间不断压缩。
曾有业界人士就此问题向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咨询过,得到的答复是耗资巨大,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国际上有两大专业认证系统对专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国家翻译者和口译工作者鉴定署(NAATI)”是澳大利亚唯一的一家对翻译进行资格认证的机构,一旦通过它的评审级别考试,业主必须给予翻译相应级别的报酬,这也便于对翻译从业人员的管理。美国也有“美洲翻译者鉴定委员会(ATAAC)”,通过对翻译从业人员的测试进行资格认证。而中国至今还是一片空白。
不少国内客户对翻译从业人员是否有行业资格认证书反应冷淡,有的甚至闻所未闻。但外企普遍乐意找专业公司做业务,价格反倒退居其次。
加强服务意识是翻译公司竞争的又一法宝。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贾女士说:“以前到点就下班,即使有客户也不干。现在客户说一小时取,我们决不会让客户等一小时零五分。客户这会儿要什么软件,即使我们没有,立马去买也要满足客户的需求。 市场竞争让商家挖空心思争夺客源。建立网页,递送印刷品已成为目前大多数翻译公司的宣传方式,不少公司不仅打价格战,还为客户提供档案管理,软盘保存,免费打印、印刷,送件上门,24小时营业等服务。这也是不少客户选择小公司的原因。
■理由五: 入世增加行业前途 网络铺平公司“钱途”
北京语言桥翻译社是私营公司中发展较早的一家,这个5年前以3万元起家的私营企业,1999年的营业总收入是184.98万元。张女士说:“1997年下半年以来,文件、说明书及各种证件等小件业务量不断增长,有关法律、法规、可行性研究报告、生产线状况说明、经济合同等大件业务量突显。不少境外翻译公司明显感到中英互译业务量递增。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入世后各行业面向世界的机会增多让不少境外公司跃跃欲试,有资料显示,目前翻译业务中技术开发、经济往来合同、法律、法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需求直线上升。专家预测,随着中国对外经济往来的频率不断加大,法律、法规、经济合同、高科技领域的英汉互译将占今后主要的市场份额。境外公司由于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经营管理体系,国内公司想占半点便宜还需打起十二分努力。
采访中我们发现不少翻译公司都在网站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一些客户的稿件已转为在网上交割。30%以上的翻译公司在网页上为客户提供了业务提交单。“客户只要和公司签署合同书并提供翻译业务,剩下的全是翻译公司的事,而这一切只要轻触鼠标即可完成。 尽管这句话的实现还有些时日,至少目前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已加入到“水泥加鼠标 的经营模式中来,不少公司专门成立了网络部用于网站的建设和维护。本地化是现阶段有远见的翻译公司的一大特点,有的公司拥有做本地化技术支持的软件,特别是目前市场上较少见的翻译软件Trados、ForeignDesk等,翻译效率可以提高20%。另一种被称为MachineTranslation(“翻译机器”)的翻译软件,已有公司试吃了“螃蟹”。尽管“翻译机器”只能译单词和简单的句子,至少它在人类试图以机器代替人工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许不久的将来,手写翻译将是某部电影中的浪漫情节。
来源: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