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清末广州外语学校
清末广州外语学校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2-12-15
 
马礼逊(肖像油画里右一)是西方派来第一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当时只有三个人会讲中国话,他是其中之一。

马礼逊(肖像油画里右一)是西方派来第一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当时只有三个人会讲中国话,他是其中之一。

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1888年创建的广雅书院。图中对联是张之洞为书院题写的对联:“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

  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1888年创建的广雅书院。图中对联是张之洞为书院题写的对联:“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

广雅书院图书馆
广雅书院图书馆
洋人讲课
洋人讲课


  老城纪事

  梁 驹

  作为广州口岸这个最早的外贸基地来说,学习外语已经不是稀罕的事。十三行的搬运工很早就“发明”用广州话来“说”英语、葡语、印度语等等,如英语的Today(今日)就用广州话“土地”来代替,甚至编成一本书叫《鬼话》,以致一个外国学者说“我常常想是谁最先把外国话创化成为一种当地语言,应该在他的祭台上点起红烛献祭清茶……”当然,对日益深入的中外交流来说,这种简单的会话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公元1861年1月13日,由总理通商事务大臣恭亲王奕奏请,先在北京,渐次在上海和广州设立“同文馆”(即外语学堂),培养外文翻译及外交事务的人才,并学习西洋的科学。他说,“……欲悉各国情况,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经批准后,首先成立英文馆,陆续又成立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各馆,都以培植外语翻译人才为中心任务。到了1866年,北京同文馆决定扩大范围,12月11日,由奕奏议在各个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文馆以外,专设一馆讲习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这一创议非常重要,把单纯培养外语专门人才的学校,推向为改良主义的温床。奕在奏折中写道:“……此次招考天文算学之议,并非矜奇好异,震于西人求数之学也。盖以西人制器之法,苟不由度数而生,今中国议欲讲求制造轮船机器诸法,苟不借西士为先导……仍无裨于实际……夫中国之宜谋自强,至今日而巳亟矣。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

  1

  广州同文馆旧址即今日之广州朝天小学。

  广州同文馆的创立,后于北京同文馆两年,即是1864年6月23日。同年8月7日,由首任同文馆提调(校长)王汝梅转呈广东巡抚上疏陈明同文馆成立并附章程。章程规定招收学生20人,于驻防满州旗和汉军旗的子弟内共取录16人,本地人4人,年龄都在满14岁至20岁之间。这20名是正规学生,由政府供给膳宿和发给助学金。另外由举人、监生、秀才之中拔选10名,自备伙食入学。初定修业年限为三年,毕业后分到广东省内各重要衙署担任译员的职务。每年年考,由广东巡抚派员监试,成绩良好的,奏请给予七、八、九品顶戴的功名,如遇需要,也可于学生中抽调外语优良者,临时担任“华洋纠葛事件”的翻译。广州同文馆为初级,修业期满后,可以升上北京同文馆,北京同文馆毕业后还可以选派出洋留学,为“洋翰林”。

  广州同文馆馆址设在西门惠爱三约朝天街,即是现在中山六路朝天路,初是拆拼民房改建而成,校舍广阔。由于经费充足,其课堂、宿舍、膳房等基本建设均极宏伟。其后沧桑屡易,经过广东军阀政权、民国政府、敌伪统治等时期,陆续被利用来做不同程度学校的校舍。解放后,改为“朝天路第一小学”,是越秀区较大的一所小学。它的前门由于修建马路而稍有变迁,非原状,内部建筑更有所扩充。昔时旧状被保存下来的,已经剩下十分之二三了。顺便说一句,政府应该在现今朝天小学门口挂上纪念牌匾,说明当年情况。

  广州同文馆直接归两广总督管辖,总督任命总办一人、会办三人管理校务。最后一任总办是由粤督岑春煊委张鸣岐担任(张后来继岑任粤督)的。同文馆经费主要由海关拨付,当时中国海关操于英人之手,英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因此同文馆与海关的关系较深,历任的同文馆英文总教习均由海关总税务司介绍,手续上则由总办向粤督荐任。

  馆内设四个分馆,即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和日文馆。各分馆设总教习一人、学监一人,总教习均由总办推荐外国人担任,随着时代变迁也有变更。如英文馆有一届总教习为英人森马士,英国牛津大学文学博士,上海海关税务司,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所推荐,是一个讲究礼貌的英国绅士;法文馆总教习马尔德是一个资本家;俄文馆教习萨泽基是一个研究物理学的;日文总教习为小川,是学法律的。外文教习薪水较北京同文馆为高,年达1200两纹银,而汉文教员的报酬则甚低,尽管是翰林、举人出身,月薪亦不过数十元至百余元,相差近十倍。外国总教习出门坐轿子、藤兜、轿夫三名,穿白布制服,绣红字二行“同文馆总教习”。气派之大,远非中国教员可比。当时沙面划分英租界及法租界,英、法、俄总教习均住沙面,惟日本总教习小川则住城内抚台衙门附近之联新街,今之连新路雨帽街。

  2

  翻译中国民间故事为英语读本。这些故事,多为学生所熟知,学习英语,容易领会。

  广州同文馆最初只以英语的学习为主,汉文为辅,除提调主堂校务外,仅设外国教习一名,每天教授英语文字共三小时,设汉文教习一名,分教习二名,以其余时间教授汉文。1867年,北京同文馆特别是科学馆的学生,依赖教习译成的课本受业,外文成绩不佳。所以总理通商事务衙门奏请于上海、广州两同文馆毕业生中,择选外语优良的送入北京深造,并使原有学生于洋文一道得其濡染,改用外文书籍授课。自此,沪、粤两馆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赴北京继续求学,于是这两馆成为北京同文馆的“预科”,但亦因此之故,沪、粤两馆范围日益扩大,外语专科除英文外,更陆续增设了法文、俄文、日文各科。而且亦渐渐增加政、法课程,如《富国策》、《资本文义经济学》、《万国公法》等。北京同文馆是八年毕业的。粤馆所习课程和其头三年相类,故入京深造也可衔接。大抵涉猎各科课程如下:

  1、第一年:认字,写字,浅解词句,讲解短文和浅书。

  2、第二年:讲解浅书,练习句法,翻译条子。

  3、第三年:讲各国地理知识,读各国史略,翻译文学作品选读,《富国策》浅说,《万国公法》浅说。

  4、第四年:数学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5、第五年:讲求格物(物理学)、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6、第六年:讲求机器、微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7、第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译书。

  8、第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名(国外古物、古迹、碑刻)、富国策,译书。

  综合以上课程来看,既有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并涉及文学、艺术,范围甚广。说到译书,是同文馆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同文馆学生以译书作为一种必要的作业,使其本身在翻译技巧上得以提高。而老师为了培养生徒,在这方面也视为重要的工作,他们也翻译了许多书籍。因此,同文馆章程规定,不论师生译书有成与否,即给予奖励,出版后更依法享有著作权。二是当时统治阶级改良派渴切求得西洋知识,凡同文馆所译的书,印刷后要分送各有关部门参考,作为借鉴的资料。为了出版文馆师生所译的作品,北京同文馆附设印刷所一所,备有中文与罗马字母活字大印刷机一台,并有手动机七部,这是我国开始采用西洋印刷术较早的一个出版机构,在近代出版史上有一定价值。

  广州同文馆英语教习三顺,为了教授生徒,著有《三顺调音》和《三顺文法》等书,为较早的学习英语拼音和文法的工具,特别是《调音》一书,模仿《鬼话》一书,为广东人学英国语音的津梁,利用广州发音作说明的,因之也为后来的“两广方言学堂”等校继续采用。同文馆甲班为高年级,由外国总教习任教,三年为期。总教习授课全用外语,训练学生能讲能听,初期由甲班毕业生担任翻译,以后则不设翻译。乙、丙班为低年级,外语为甲班毕业生任教。英语课本由森马士自编英文文法讲义,读本则由甲班毕业生翻译一些中国民间故事如三国演义、蔡文姬归汉、廿四孝的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成为英译初稿,由森马士修正作为讲义。这些故事,多为学生所熟知,学习英语,容易领会。外语授课时间在上午,总教习早上打轿来校,授课三节,11时便起轿回家。汉文授课为古文评注、东莱博议、资治通鉴和唐诗,每月作文一次,甲、乙班学生出色的文章选出贴堂,分为三等给予奖励,一等奖一元五角、二等奖一元、三等奖五角。

  3

  学生认真求学,准备做钦差大臣,公使、领事,外国教习教学常常借题发挥宣扬其本国物质文明。

  同文馆虽没有明白定出校训,但当局和中国教员经常勉励学生要恪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外则鼓励学生认真求学,准备做钦差大臣,公使、领事。这时期学生为了做官,学习一般是较为认真的。

  外国总教习教学也颇认真,堂上很少谈到中国的事,但常常借题发挥宣扬其本国国力强大,物质文明,森马士趾高气扬地夸耀大英帝国无日落。各馆的总教习每月总有一两次邀约他们特别喜爱的同学到家里吃餐。请餐之外,还在家里举行跳舞晚会,会中没有中国的女子,只有西妇,中国学生拖着辫子,长袍大褂参加跳舞;森马士有时还专请粤海关税务司参加晚会,规模自然要大些,地点则假座税务司的住宅英领事馆右邻(沙面复兴路)。这种场合,森马士便情不自禁地宣扬英国的“文明”,介绍文化、礼仪习俗,虽不致丑诋中国,却以含蓄的语气讥笑我们的辫子,指为PigTail(猪尾)。他们对当时的洋务派人物如李鸿章、张之洞恭维备至,尤其是日本总教习小川,夸赏李鸿章是中国当代了不起的人物。青年学生眼见满清朝的腐败,又受到这些有“权威”的总教习迷惑,民族自尊心已消磨殆尽,一心向往洋人。英语总教习森马士之后为荷伦,是一个粗鄙的人,对中国学生态度异常傲慢,经常嬉笑怒骂,学生忍无可忍,请同文馆总办转请海关总税务司撤换,总税务司后将荷伦调走,把上海副税司列次调来继任。中国教员也有不像样的,如地理教员周某,不学无术,学生多看不起他。有一次他讲世界地理,摇头摆脑念着“红海之水红,黑海之水黑”,学生哗然,立刻把他哄走了。每次赶老师的风潮总是满族学生出头搞的,汉族学生虽有见解,但怕招祸,故多不理事,只埋头读书。满族学生对待下人尤为骄横,同文馆给学生的待遇是颇优厚的,除供给纸笔课本外还供应膳食,八人一桌,食之不尽,但满族学生常嫌不合口味,动辄打碗打碟,把厨工叫来拍桌诟骂,继之拳打脚踢,厨工只有跪下认错求饶,厨工怕的不是挨打肉痛,而是膳具打破了他们要赔而赔不起。

  因为全馆学生都是官宦、贵族子弟,同学中种族歧视甚深。当朝皇帝属满洲人,满族气势最盛,看不起其他民族同学,汉旗人原是汉人,凭借满人,地位仅在满人之下,亦轻视一般汉人。满族学生有钱有势,骄奢淫逸,不务学业。汉人人数较多,且勤奋好学,又轻视满人,满汉之间,互相诋毁诟骂,争吵打骂,极不相容。汉旗人处于两大之间,暗中亲近汉人,但表面上不敢得罪满人。

  4

  广州同文馆出身的学生,活跃在清代统治改良主义运动和外交活动上。

  广州同文馆出身的学生,在参加清代统治改良主义运动和在外交上从事活动比较显著的:第一届中有杨枢、左秉隆、王皖南、茂连(满族);第二届有黄诰、柏锐(满族);第三届有杨晟、周自齐、马廷亮等人。杨枢在广州同文馆毕业后,入北京同文馆深造,以考试成绩较优未毕业即被派为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西文文案(类似秘书)。张之洞为改良派的中坚分子,主张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他的主持下,派杨枢为“广东道督办洋务”,在广州创办了兵工厂、造币厂、纺织厂和机械厂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经济形式的工厂。后来杨枢转入外交部门,曾经出使日本和比利时。在日本时值日俄战争,杨枢根据日文报导资料,写成《日俄战事纪要》一书,在东京以汉文出版,指出“日俄之争,实为中国之患”。左秉隆为曾国藩长子曾纪泽的西文文案,1880年曾纪泽出使俄国,左秉隆与之同往,在签订“伊犁条约”时,索还帝俄强占伊犁以西地区,左担任翻译和襄助工作。

  到了1902年,北京同文馆宣告合并于新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时,广州同文馆亦随之撤销,利用原来校址,另设两广方言学堂,全部教师以国人担任。

    值得一提,两广方言学堂师生的觉悟比同文馆时激进了很多,闻名的革命领袖朱执信是学堂中的教员,年纪很轻,却拥有很高的威信。学生中的林云陔(1932年间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陆嗣曾(1932年间任广东高等法院院长),同学都知道他们是搞革命的同盟会员,革命派虽没有在学生里公开活动,但暗中活动,大家心照不宣。两广方言学堂学生曾反对校长陈介石,结果陈被迫辞职;学生监督隗文云无故辞退教员,引起学生殴打监督又罢课抵制。这些学潮学生当时都知道是同盟会员朱执信等在暗中策动的,学校只装聋作哑,避免干涉。宣统二年(1909年)两广方言学堂正式成立学生自治队,总干事有林云陔、林继昌、李其微、张允广、李宗本等积极分子。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梁驹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2983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