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家乡人眼中的莫言
家乡人眼中的莫言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2-12-11
 

    莫言获得“诺奖”后,他的家乡山东高密火了,位于高密一中的莫言文学馆火了。近日,笔者在高密实地感受了“莫言热”的氛围,倾听莫言家乡人对他获奖的感受,探寻莫言成功对教育的启示。
    莫言获奖,家乡师生比过年还高兴
  在高密当过教师、干过校长的毛维杰,现在是莫言研究会秘书长、莫言文学馆馆长、《莫言研究》常务副主编,1984年就与莫言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交情。他兴奋地说:这几天,高密天天像过节一样,亲戚朋友们见了面,都以莫言获奖为话题,以莫言为骄傲。有150多家中外媒体的记者到高密参观莫言文学馆,进行实地采访或电话连线采访。10月14日,莫言文学馆还接待了山东省旅游局的领导。
  李芹是高密一中高三语文教师,她说:“听到莫言老师获奖的消息,作为莫言的家乡人,真是非常激动。我最近在重读莫言老师的《生死疲劳》,小说写得很大气,很有人性,用“六道轮回”来写建国以来的农村史,很巧妙,颠覆了农村合作化的传统叙事,我特别推崇。”
  莫言的高密老乡、《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任成琦是高密一中1995级学生,幼林文学社第一届社长。任成琦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籍作家,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1995年,我们办幼林文学社,就邀请莫言老师担任了顾问,我跟仰慕已久的莫言老师还通过信。他的小说影响了我对家乡、土地和外部世界的认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李淑伟是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学生、博雅文学社长,对莫言获得“诺奖”,从一个高中生的视角叙述了心灵受到的撞击:“在那一刻之前,诺贝尔奖离我们很遥远;那一刻之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世界文学的大师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莫言的作品大多以家乡为背景,讲述家乡的生活,让人感觉亲切,也让我感到文学并不神秘。只要坚持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断积累,总有一天,我会用自己对生活丰富的情感和体验作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
  多年来,莫言关注家乡,关心支持高密教育发展。1994年,莫言帮助老家建成至诚小学,并亲自为学校拟写校歌、校训,撰写建校纪念碑碑文,邀请著名剧作家吴祖光题写校名。2009年,他受聘担任高密一中名誉校长。为展示莫言文学成就,弘扬莫言文学价值,高密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在高密一中建成了莫言文学馆。毛维杰说,莫言文学馆一共4层,2009年建馆时,只启用了一二层,三四层一直空着。现在正在规划设计三四层,属于二期工程。高密一中、康成中学、至诚小学等很多学校启动了“向莫言学习”系列主题活动,通过电子屏幕、广播站、宣传栏、海报、读书活动等形式,介绍莫言的成长道路,宣传莫言的文学成就及精神追求,掀起了“读莫言作品,学莫言做人”的热潮。
好读书、有坚守、真诚谦和的莫言
  管谟贤是莫言的大哥,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曾任高密一中副校长,现任莫言研究会副会长。他说,少年时代的莫言最大爱好是读书。小时候,莫言就喜欢阅读自己留在家中的课本、作文本、小说,只要是带字的东西他都看过,包括字典也看过。小时候的莫言还跟二哥抢书看,抢完跑到草垛里去看,被虫子咬过,被马蜂蜇过,但莫言依旧坚持。那时候家境贫寒,灯油在农村很稀缺,莫言家就只有一盏灯挂在中间客堂间里,晚上全家就靠这个灯照明,莫言一到晚上就会站在门槛上看书,把门槛都磨光滑了。
  提起莫言少时的艰辛和坚守,管谟贤不禁有些感叹:当时的农村,只要孩子懂事了就要开始干活给生产队挣工分换钱,莫言12岁失学后到生产队干活,干的是割草放牛的活。莫言长大一点就是个“半劳力”,人家挣10个工分他只能挣6个工分,1个工分才值几分钱。那时候全家上下就忙嘴巴,生活不堪回首。看闲书当不了饭吃,但即使是家人不支持,他还是偷着看,坚持读书,始终不放弃。
  莫言二哥管谟欣说:莫言从小就对文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8岁时就看大部头的书。当时农户家里书非常少,莫言就向每个农户去借。为了借书,他帮着人家推磨,赢得人家的好感。莫言上小学时的作文,几乎每篇都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里朗读。
  曾任高密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现任莫言研究会常务理事的李章合,青年时曾与莫言一起在北京当兵,虽然不在一个部队,但因为那时也爱好文学,且担任《工程兵报》的编辑,从《莲池》上读到过莫言的早期作品《春雨夜菲菲》、《民间音乐》等,与莫言有过交往,后来转业回乡,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邀请莫言到高密广播电台做访谈嘉宾,并就将来冲击诺贝尔文学奖这一话题,与莫言做过交流,当时莫言说:“假如……假如……我获得了,也是奖给高密人民、中国人民的。我,努力吧。”李章合说:莫言一路走来,其实有太多的艰辛。由于他写法的奇特,对传统叙事的颠覆,甚至对人性的格外关注,在当时八十年代,他承受了很大压力,即使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在柏林拿了金熊奖,有的领导和一些群众还认为丑化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莫言不惟书,不惟上,有目标,有追求,有坚守。他对自己抱有信心,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遇到挫折不灰心,有了成绩不张扬,扎根在家乡和民族文化这片沃土,同时又大胆吸收借鉴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坚持用作品说话,终于赢得了中国和世界文坛的充分肯定。
  毛维杰说:1984年,他分配到莫言村上的大栏中学任教,受莫言影响,写了一个小说《水中的流云》,寄给莫言,请莫言指教。莫言给提了一些建议,他修改后,莫言又写了近300字的推荐信,将作品推荐给一家省级刊物。毛维杰说:莫言喜欢赶集,他家离集市很近,他可以通过赶集感受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他非常愿意回到家乡来,他说年纪再大点将长期回老家居住。
莫言对教育的启迪
  莫言,一个12岁就辍学回乡的放牛娃,成长为世界级文学大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了中国本土作家在“诺奖”上零的突破,他的成功对中国的教育有着太多的启示。
  高密市康成中学语文教师杜爱玲说:莫言老师是个小学没有读完就辍学的作家。他是在故事里泡大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名著是他创作的渊源,他的阅读积淀是深厚的。反观我们现在学生的阅读,古典文学的影子几乎消尽了,又何谈阅读写作的积淀呢?我认为,莫言成功的最大的启示是:语文老师应该引领学生去阅读经典文学,尤其是中国的经典文学。当人们都在谈“房子”、“车子”的时候,愿更多的人来读名著,谈阅读。对我的学生,我迫切希望,莫言获奖,能点燃他们对文学的热爱,眼睛不只盯住考试成绩,而是能下功夫阅读,让阅读伴随他们成长。
  高密一中一位老师说,莫言小学辍学,回家务农,但是他读了大量的书,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刻体验。试想,如果莫言按照常规,上完了小学、初中、高中,我们这一套标准化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会让他的灵性和个性受到禁锢,甚至扼杀。或许可以这样说,正是莫言没能有一个完整的上学经历,才让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悖论,值得教育管理者深思。
  张志升是高密一中语文高级教师,与莫言是同龄人,都属羊,执教已经30多年。他说:“文学的魅力在于作者用心灵向世人敞开愉悦和思考的大门。莫言用自己的作品和获奖证明了这一点。莫言对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等,都具有一定的符号意义。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1995年在高密一中推行‘语文实验室’计划,我曾参与其中。李希贵校长是真懂教育和语文教学的人。当时,在李校长的主持下,我们在语文课程设置上,拿出三分之一时间学习教科书,其余三分之二时间让学生到语文阅览室进行大阅读、写读书笔记、日记周记和开展社团活动,三年下来,学生的阅读量能达到中文系专科生的水平,比往届毕业生扩大了五六倍,写作量也扩大了不下五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修、自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高考的成绩也很突出。”《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任成琦也说,当年高密一中宽松的学习氛围,让自己可以有很多时间泡在阅览室里,用来组织文学社开展活动,自己受益匪浅。莫言的大哥管谟贤说,自己当年考大学,考语文主要考一篇作文,那时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不见得比现在的学生差。
  山东省作协会员、高密市教育局长杨宗荣说:莫言的成功启示我们,要保护、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宽容、包容孩子的好奇心和个性,发现、张扬孩子的亮点和长处,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他介绍,高密教育系统近年来启动读书工程,打造书香文化,每年都向师生推荐优秀书目,开展征文比赛,组织评选“读书大王”、“书香家庭”等,鼓励教师著书立说,读好书、好读书现已成为老师和学生的自觉行为,老师们出版个人专著及合集已达 52本。

    大家名片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檀香刑》获首届“鼎钧文学奖”;《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等。莫言的作品受到了世界上众多读者的喜爱,很多重要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莫言还获得很多国外重要奖项,曾获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第三十届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等。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颁奖词称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来源:联合日报 作者:张兴华 邱昭山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2084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