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0日23点30分,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在莫扎特D大调的音乐中,莫言和其他获奖者一起,身着黑色燕尾服步入会场。大约46分钟后,由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瓦斯特伯格致辞并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莫言获得。在稍后进行的诺奖晚宴上,莫言还发表了5分钟左右的获奖感言。
瓦斯特伯格在介绍莫言的致辞中说,“莫言的想象力超越了人类的存在,他是一位杰出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描述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显出来。”关于莫言的介绍词中还提到了他的《蛙》和《丰乳肥臀》等作品。莫言妻子杜勤兰与女儿管笑笑身着盛装坐在台下,见证他领奖的光荣时刻。
在现场直播视频中可以看到,莫言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手里接过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支票。他与国王握手后微笑表示感谢,并向各个方向鞠躬致意,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莫言领奖后,位于二楼的乐队开始演奏卡尔·尼尔森的阿拉丁组曲第四曲《中国舞曲》。
诺奖晚宴现场由17000朵鲜花装点,晚宴厅坐满1000多位来宾,被称为“世界上最拥挤的奢华晚宴”。按惯例,主办方还邀请顶级厨师、设计师和音乐家,一起来呈现这场盛宴。晚宴菜单是看点之一,围绕这些菜品,大约40名大厨将在后厨忙碌,倾尽心力锦上添花。晚宴对宾客着装有严格要求,男士为燕尾服,女士为礼服。餐桌举止同样不容忽视,比如瑞典式祝酒:举杯、与同桌宾客眼神接触,然后在空中轻晃玻璃杯、呷一小口酒,再次眼神接触,最后落杯。
莫言曾自陈,他从小爱说话,曾被母亲误以为“有病”,他曾答应母亲不再胡言乱语,于是他给自己取名“莫言”。但近几日,莫言抵达瑞典后相继在瑞典学院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做了两次演讲,每一次的亮相,都能收获现场的阵阵掌声他的演讲,生动有趣;答记者问时,幽默机敏。网友赞美,莫言其实特别会说话。
言重在幽默
善于自嘲永远从容
“很多人在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塑造着另一个莫言。所以我是跟大家一起来围观大家对莫言的批评与表扬。”
莫言答记者问
6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出席首场记者招待会,应对记者问,他总是能幽默对答。记者问,获奖后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莫言说:“对我个人来讲,最大的变化是我过去在北京街头骑自行车,没人来理我。前几天我骑着自行车在北京街头,好几个年轻姑娘追着我照相。我一下知道,哦!我成名人了。”比如让他说一下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的关系,莫言的形容更是巧妙,“我和马悦然就是三支烟的关系,他多收了我一支烟。”《收获》杂志副编审、《莫言评传》的作者叶开昨日在接受天府早报记者采访时说,莫言的语言一贯生动幽默,“莫言有一个很重要的语言特点,就是善于自嘲。”叶开说:“一个作家一旦有自我反讽的心态,那么他
的语言就特别有幽默感,就站在了从容
的角度,这与道貌岸然式的讲话相比,
宽度特别大,能够随时进入下一个语
境,根据不同情况调整叙述的方向和表
达的内容。”
言重在深度
小小故事暗藏玄机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莫言瑞典学院演讲
8日,莫言来到瑞典学院发表演说:《讲故事的人》。演说进行了45分钟,从回忆去世的母亲开始,谈及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关于得奖后的争议,幽默的同时也饱含深情。
著名评论家白烨昨日在接受天府早报记者采访时说,莫言在瑞典的演讲看似很乡土,但其实“暗含玄机”。在他看来,莫言在瑞典的演讲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他的演讲看起来是在说成长、说母亲,但其实背后是社会历史背景;他说的东西看起来很具体,很小,但其实很大。比如说饥饿,好像是他小时候的事情,但也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而他说到的"母亲",同时也是土地、故乡,这些都是凝结在一起的。”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也在微博中对莫言此次演讲做了解读,“他讲了母亲、故乡,讲了想象力和人性。他有对于生命的大关怀,对写作的大关怀,讲到了他和中国发展不可分的关系。”
言重在巧妙
越是为难时越机智
“我希望将来所有的国家都取消书报检查制度,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说的能算吗?我说了不算。”
莫言斯德哥尔摩大学演讲
9日,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举行演讲,期间与读者做了交流互动,其中不乏巧妙机智的对答。例如被问到对政治的看法,莫言回答说:“如果你是一个高明的读者就会发现,文学远远比政治要美好。政治是教人打架,勾心斗角,文学是教人恋爱,很多不恋爱的人看了小说之后会恋爱,所以我建议大家都多关心一点教人恋爱的文学,少关心一点让人打架的政治。”在网友们看来,莫言此言源自真心想让文学奖获得完全意义上的名实相符,“话中既有他的朴实、持重,也是他对文学的保卫和珍视”。
有趣的是,现场一位读者问,“莫言老师,你幸福吗?”莫言立即反问:“你是中央电视台的吗?我起码今天很幸福,因为有这么多的读者来听我讲话。”“他是一个越为难时越机智的作家。”白烨这样评价莫言,“我们一起参加活动,他应对媒体提问时就反应特别快,同时相当出色。”
@莫言
曹元勇(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有幸在现场见证莫言演讲《讲故事的人》,在我看来这既是他文学生涯渊源的总结,也是对各种问题和质疑的回答。最重要的起点是悲悯心,是包容。
葛红兵(新生代作家、批评家):莫言用中性语调,讲出来的故事,要比用革命、用解放、用开放等主题讲出来的故事更加感人,他讲出了文学和大地的根本关系。
周瑟瑟(小说家、诗人):
莫言是老实人,他的演讲不需要技巧。他昨晚又一次真实传达出了中国人的过去与心灵。莫言的批判性与寓言性从作品到演讲,无处不在。
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段祯 梁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