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
本周小说:莫言
德博拉·特瑞斯曼撰稿
与莫言作品的译者葛浩文的对话。
本周的主题是莫言的作品《野骡子》,节选自您即将面世的莫言长篇小说译作《四十一炮》。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他的母亲在父亲将他们抛弃后努力求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中国一个乡村的主要屠宰场。莫言是什么时候写的这本书?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他常常在他的脑子里“创作”他的小说,直到他酝酿成熟才拿笔写出来或用键盘敲出来,然后将手稿发给他的出版商,任何人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四十一炮》于2003年在中国出版,他发给我的副本上的签名是当年7月份。
莫言最著名的作品,至少对于美国读者来说,是他1987年的小说《红高粱》。对于这里节选的部分,《四十一炮》多少也有点超现实主义,并且也采用了反叙事手法,您觉得这部作品是他的其他作品中的代表作吗?
是的,引用诺贝尔委员会的评论,它结合了“魔幻”和“现实”两个方面。莫言作品的核心在于叙事的张力和成熟。他在虚构、联想、多重叙述和文体转换等多方面驾轻就熟,《四十一炮》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哪个地方?故事背景是中国东部的山东省吗,也就是莫言长大的地方? 这是我猜的,因为文中提到了第一次土地改革,这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事件,我说的对吗?
二十出头的叙述者“重塑他的青春岁月”,对莫言来说,应该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十年。文中背景是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那个时期,叙述者的父亲没有看到他所期待的第二次土地改革。几乎和莫言所有的作品一样,《四十一炮》的故事背景也是在山东高密的农村。
莫言对于牲畜和屠宰场再熟悉不过,他很小的时候就被迫辍学放牛。您觉得这本书是不是根据他个人的经历创作的?
他在小说的后记中写道,他想要“停止生命车轮的转动“,并表达了”害怕成长和又不得不长大之间的矛盾“。他在农村的童年对他的写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作品常常有点类似于自传。莫言写道,”我写这本小说的时候,主人公罗小通就是我,但如今再也不是了。“我们从来没有谈到过动物的屠宰,但他对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您翻译莫言的作品有多长时间了?您是怎么开始和他合作的?
我第一次翻译他的小说是《红高粱》,于1993年出版。在我读完他80年代的早期作品后,我出人意料地地给他写了一封信,征求他的许可对他的作品进行翻译,当时我住在哈尔滨。在开始的两三部小说的英译本面试之后,我们一起吃了餐饭。于是我们两人达成了一条君子协议,过去二十年一直维持着,贯穿我所有的书籍——一共包括7部小说、一本故事集和一部短回忆录。
今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他或对您来说意外吗?
我猜他感到非常意外,但当传言提到他的名字时还是觉得很有希望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那天凌晨5点我就接到来自NPR的一通电话(当时我在科罗拉多),于是开始了高兴而又繁忙的一天。那时候,我读了很多其他热门候选人的作品,我不得不说,莫言和他们一样重要。
来源:新浪读书 编译:新浪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