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莫言演讲感动听众,听众称喜欢听莫言“讲故事”
莫言演讲感动听众,听众称喜欢听莫言“讲故事”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2-12-9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了主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莫言准备了两天的演讲讲完后,听故事的人全体起立,用持续近3分钟的雷鸣掌声向莫言致敬。很多听故事的人表示,他们喜欢听莫言讲故事,“他的语言更接地气,乡土气息令人痴迷”。

  听故事的人 语言接地气令人痴迷

  北欧孔子学院院长罗多弼告诉记者,他看过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对莫言、王安忆、阿城等作家有一定的了解。他说:“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界来说,意味着很多。莫言的作品与中国的土地联系得相当紧密,他的语言更接地气,乡土气息令人痴迷。中国需要更多的像莫言一样的会讲故事的人。”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深深地为莫言与母亲的故事所感动。当莫言讲到自己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时,葛浩文不住地用手揉眼睛。莫言当时说,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葛浩文认为,莫言在演讲中把自己比作一位“讲故事的人”非常贴切。他说:“莫言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讲故事的人,这也是他得到诺奖的原因。”葛浩文曾翻译过《红高粱》等多部莫言的作品,对莫言相当了解。他承认自己非常喜欢莫言作品中无形中透出的那股乡土气息。

  来自日本的“中国通”吉田富夫对莫言最后讲到的三个故事印象深刻。在当晚演讲的末段,莫言又讲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莫言小学三年级时的故事、部队工作时的故事和许多年前爷爷讲给莫言听的故事。当晚听完莫言的故事,吉田富夫希望莫言能够打破“魔咒”,为世界奉献更多好的故事。在此前一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莫言曾提及作家得到诺奖之后水平下降的“魔咒”,吉田富夫说:“我希望莫言能够尽快地恢复到普通状态,这是最为关键的。”

  礼服设计师 通过瑞典行程表找创意

  莫言出发参加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之前,关于莫言“领奖穿什么”曾引发讨论话题。此次莫言准备了包括燕尾服、中山装、西装在内的5套服装,以备不同场合的需要,而这5套服装的设计师陈蓓也浮出水面。

  据了解,陈蓓来自西安,是自创品牌的服装设计师,曾为法国前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设计过服装,其服装最大的特点是把中国元素加入国际潮流,陈蓓现在北京继续自己的服装品牌事业。之所以有机会为莫言设计服装,是因两人共同的好友穿针引线。陈蓓说,设计服装之前,她仅跟莫言见过一次面,之后一起吃了顿饭。“我们的交流一直很放松,莫言老师没给太多意见,而且特别信任我,但我会把图片及时发给他看。”设计过程中,陈蓓仅通过莫言在瑞典的行程表来找创意,“莫言老师把流程给了我,我根据流程按照国际惯例的要求,设计了五套服装及所有的服饰搭配,以符合不同场合的着装要求。”

  陈蓓说,莫言参加颁奖礼的服装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会用到一点红。大家看到礼服时,一眼就会看到这个人是莫言,因为“莫言”两字也是服装元素。“颁奖礼那天莫言老师穿的燕尾服,在设计上尽量用简洁的、随意的线条,去体现中国文人的品位。其中,‘莫言’的名字会体现在每一套礼服上。当时,莫言老师在试穿服装时,就体会到了我想表达的语言,他非常满意。”

  除莫言的服装,此次随行的莫言夫人和女儿的服装也由陈蓓设计。陈蓓说,自己在莫言夫人的服装设计上,花的心思是最多的。据其介绍,莫言夫人相当朴实,如何将朴实的美升华,同时又能和莫言的每一套服装呼应,她费了不少苦心。

  莫言 带各种“礼物”去领奖

  莫言盛邀来自世界各地的译者会聚斯德哥尔摩,在北京,他就在琢磨给朋友带去什么礼物。出版社帮莫言连夜打包精装版新书,北京市旅游委也为莫言献策因为莫言的新头衔是“北京旅游形象大使”。北京市旅游委定制的“北京礼物”系列,全是莫言亲自挑选的,其中有中国特色的方巾、领带,选了传统正红色、蓝色带条纹、绿色等款式,都用礼包包装得很精致。10个蓝红颜色的祥云手包、20个“北京旅游”的徽章,也装入了行囊。莫言还准备一个很大的红雕漆天球瓶,这个沉甸甸的礼物应该会赠送给瑞典皇家科学院。新出版的中文版《莫言文集》不可或缺,要知道,在当地莫言的一本瑞典语小说都卖到了近170元人民币,不少人要将其作为圣诞礼物。记者获悉,新出版的《莫言文集》是要送给瑞典诺贝尔文学奖博物馆的礼物。 本报综合

  结尾的“三个故事”意味深长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 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了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倒塌。

  莫言感言

  “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

  “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不管小说起源于梦境或是发端于现实生活,但最终都必须和个人经验相结合。”

  “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588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