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月前开始,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莫言,他们曾为这位中国作家能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吵得喋喋不休。
当莫言以获奖者的姿态来到了瑞典时,他们又开始纷纷猜测这个乡土情结浓厚的山东高密人会说些什么。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晨,随着莫言三十七分钟持重而诚恳的演讲尘埃落定,全球的媒体都被他那简单而透彻心扉的故事所深深打动。
平凡小事渗入听者内心
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台一向是宣泄个性、挥洒激情的地方。一个个不同的故事,都彰显着获奖者的性情与傲骨。今天,莫言则用了一种最为平实的方式,叙述了自己成为"讲故事的人"的历程,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
El Colombiano(哥伦比亚新闻网站)
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故乡哥伦比亚,人们对莫言这位东方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不吝赞美之词:“文笔上如此浓墨重彩的莫言,却用质朴的有些让人意外的故事去讲述自己。但在这些平凡朴素的小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是他对这些年跌宕生活的感悟。”
巴基斯坦报纸《经济记录者》则认为,在莫言所讲述的平凡的故事背后,更多地蕴含着他成长的印迹以及为文的诚恳,“沉稳持重是他最大的标签。而他的演讲也是这样,不妄图谈论人生建树或是伟业蓝图,而选择一个个走入自己心灵的小故事,在感染自己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入了旁人的内心。”
莫言的演讲中,有着很多个关于人生成长与爱的故事,在外媒看来,这些故事也是奠定莫言文学基调的一个必要元素。
印度《标准经济》将莫言笔下的人物对情感和人生的追求,与莫言本身连接了起来,“不管是黑孩、还是"我父亲",都有着对生活和情感炽热的渴求。而莫言的演讲,乍看之下平淡无奇,但是联想到他作品中的浓墨重彩,不难发现在这些平凡故事之下,莫言把自己对生活的热切感悟,完全化为了文学的热忱,注入到了这些鲜活四射的文学人物之中。”
美国《赫芬顿邮报》也认为,“简单的背后,埋藏的是莫言对生活的理解,演讲里的点滴都能在其作品中寻觅到踪迹。”
大地母亲给予莫言养分
与当年打动众人的帕慕克一样,莫言文学之路最大的支持者来自于亲人。不同的是,帕慕克是在父亲的手提箱中汲取了人生的营养,莫言则是在母亲的关怀下吸收到成为"讲故事的人"的养分。他所讲述的关于自己母亲的小事,成为演讲最动人的部分。
《Nuova Ferrara》(意大利报纸)
“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莫言在演讲中如是说道。“这不是莫言第一次提到大地母亲,他曾经说《丰乳肥臀》是献给母亲与大地的书,在莫言心中,大地即是母亲,散发着母性的光辉,孕育着生命,对生命无所求的付出和牺牲。”瑞典《每日新闻报》在评论中解读道。
法国《世界报》也写道,莫言的笔下有很多的女人,无论是《欢乐》中为儿子攒学费的女人,还是《四十一炮》中独自艰苦创业的女人,母性让她们在面对困境时变得强大。莫言演讲中所选择的几件小事既是他心目中的母亲的剪影,也是他笔下所有女性角色都富有的母性特征。
亚洲作家故事值得期待
每个作家成长的大背景不同。莫言演讲中的每一个故事细节,都有着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变换的烙印。对不同环境、不同背景的文学解读,成为了莫言打动瑞典的关键所在。
《邮政卫报》(南非报纸)
从莫言的演讲里透露出的种种讯息,也让很多外媒开始关注亚洲新一代作家的成长。
巴西报纸《圣保罗之页》就认为,不管是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还是之前一度呼声很高的村上春树,都有着一种时代自身镌刻的标记,“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村上春树的东京,都是一种时代影响下的写照。而这种完全不同于西方主流思潮的东方特质,赋予了不少作家新的创作空间和灵感,亚洲作家们的故事值得期待。”
加拿大《埃德蒙顿邮报》则援引了莫言的话表达了对未来亚洲作家的期许:“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自己的生活,每一代人应该写自己的文学。现在的时代背景比起莫言成长的环境,有了许多的变化,而在现在的亚洲,也期待着能书写自己时代文学作家的诞生。”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 许思鉴 张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