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周折,《白鹿原》终于公映了。在各种评议中,其英文译名也成了关注点之一。
片名采取了直译方式,即“White Deer Plain”,质疑声不少。陈忠实的同名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反映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白和鹿是姓氏,跟白色的鹿没有关系,“原”在这里指的是村子,一定要直译,翻成“Bailu Village”似乎更好一些。
好莱坞有句话:给电影起个好名字就算成功了一半。《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刚刚上映的时候,因为名字太拗口,结果票房惨淡,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价值才体现出来。再比如这三部电影:Seven, Crash, Speed,直译过来就是:七、撞击、速度,简直让人不知所云。这与中国电影文化的传统恰好相反,我们喜欢明确、生动、带点剧透的电影名,上述三部电影,分别翻译成《七宗罪》、《撞车》、《生死时速》,就连《肖申克的救赎》也翻译成《刺激1995》,票房号召力就强多了。
当华语电影的片名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最简单的做法是按照中文名字直译。比如: 《千里走单骑》(Riding Alone for Thousands of Miles)、《天下无贼》(A World Without Thieves)、《夜宴》(The Banquet),最成功的一个例子是《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不但形象生动,也让这个成语在西方家喻户晓。
当然,大量华语电影名字采用意译。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让外国观众对电影的主题一目了然;第二,照应了西方文化;第三,不会给国内观众留下土得掉渣的感觉。采取意译法的影片名有很多神译。比如 《东邪西毒》(Ashes of Time),意思是“时间的灰烬”,传达了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荒诞感。而冯小刚每一部电影的英文名字都翻译得朴实准确,毫无雕琢和造作的痕迹。 《甲方乙方》翻译成The Dream Factory(梦工厂),《大腕》翻译成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明星的葬礼),《非诚勿扰》翻译成If You Are the One(如果你是那个人)。
要说片名翻译的经典之作,当属《无间道》。中文片名取自《涅盘经》:“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 ”之所以没有叫《无间地狱》,是因为 “地狱”二字易引发观众的恶感,影响票房。其英文片名Infernal Affairs有两层妙处:Infernal源自但丁诗歌《神曲》的地狱篇,西方人一看就懂,Infernal Affairs又与Internal Affairs谐音,《无间道》讲的不就是警察局的 “内部事务”吗?有趣的是,这部电影被好莱坞改编成美国版后,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认为Infernal容易让西方观众不适,于是从西方万灵节的The Departed Souls(意为“没能上天堂的灵魂”,暗示下地狱)得到启发,取名“The Departed”,深得香港原版的神韵。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说:“名字,名字里有什么?玫瑰不叫这个名字,还不一样芬芳? ”电影最重要的,还是故事本身。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王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