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曾这样介绍自己在外交部的工作状态:“有点上学时的感觉”。因为,每天要很早起床,晚上回去要做功课。
可见,高翻的成长之路,绝对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最好写照。
想成为一名高翻,如何过五关斩六将?需要付出哪些额外的努力?就业前景又如何?记者采访了北外高级翻译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他们的讲述,或许能帮你还原一名高翻的成长之路。
学习篇
每天进行魔鬼训练
英文杂志遭到疯抢
高级翻译,望文生义,应该是翻译里的“限量版”。“作为职业,对‘高级’这个前缀,其实没有特别的界定。”北外高翻学院老师徐冰说。
但从学历上看,高翻至少是硕士研究生起步。在国内高校中,北外、上外、外交学院、对外经贸大学等都设有高翻学院。
这之中,最老资格的就属北外高翻学院了。正在北外高翻学院读研二的王帅,攻克的证书已经不少:教育部颁发的翻译证、人事部颁发的翻译证,二级口译证书……最近她正在打算把一级口译证书也拿下。
王帅本科学的是英语教育,四年来都是好学生。但考上高翻学院后,她才发现天外有天。“我的那些口语水平,勉强应付日常交流还行,翻译根本不够用。”
当然,学院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强化训练,主要是笔译、视译、交传和同传四大块训练。
所谓笔译,就是书面中英互译;视译则是看一段文字或视频后迅速口头翻译;交传即交替传译,对方说一段,你翻一段,总理答记者问就是这种形式;而同传就是同声传译。
当然,翻译技巧过关并不等于就是一名优秀的翻译,翻译实战中会涉足太多未知的领域,翻译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争取做一个‘通才’,即便不是样样精通,至少什么都得略懂。”徐冰说。
比如在她的同声传译课上,她会源源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话题涉及金融、医疗、能源、银行、文化、气候等各个方面,“每两周一个话题,进行模拟现场发布会或论坛。”
这样的“魔鬼训练”,往往让王帅和同学们几乎耗尽业余时间,去探究一个陌生的世界。“我不是在资料室,就是在去训练室的路上。”这是王帅读研生活的自我写照。
但那 个百宝箱一样的资料室总能让她兴奋,里面中英文杂志报刊应有尽有,“《经济学家》、《时代周刊》、《先驱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这些以前根本买不到,有的只能在网上看,大家都抢疯了。但每天只能借一本,第二天必须归还。”
求职篇
外交部的翻译室
录取率不到4%
别看高翻都是金字塔尖的精英,但个人较高的职业期望值加上就业难的大环境,“就业压力还是挺大的。”王帅感叹。
她已经考取的这些翻译证书,也并不如精算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建筑师那般,直接意味着要职和高薪。“你去找工作,证书不过是简历里的一张纸,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面试表现,那都是动真格的。”正在迎接“求职实战”的王帅深有感触。
徐冰总结高翻硕士毕业后的3种出路:能力和运气特别好的,考公务员进外交部,“但并不是进了外交部就能像张璐那样成为领导人的贴身翻译,公务员已经够难考了,而要进外交部的翻译室,还需经过魔鬼式的‘观察培训’,只有不到4%被最终录用。”
“听考上外交部的学长说,即便进了翻译室,还要经过近6年的培训,才能有‘出镜’的机会。”王帅也深知个中曲折。
第二条出路,是使劲钻进各部委隶属的事业单位,收入相对低一点,图个安稳生活。
第三条出路就是进企业,那就很难做专职的翻译,还会兼顾很多杂事。这第三种出路是最常见的新人活法,只是很多学生心有不甘,心中始终存有成为专职高翻的念想。
“还有一种理想的职业状态,就是当自由翻译人。”徐冰说,这样就有了选择权和自主性,因为平均每小时2000元的同传“市场价”,绝对是笔客观的收入,“但前提是有丰富的客户资源,一般刚毕业的学生,很难有这样的人脉。”
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