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翻译《日瓦戈医生》小记
翻译《日瓦戈医生》小记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2-11-22
 
    我翻译《日瓦戈医生》纯属偶然,因为我从未想过翻译这本小说。我是1958年10月才从《人民日报》转载的苏联作协批判作者帕斯捷尔纳克的文章中知道这本小说的。那时我正在青岛市李村镇劳动锻炼。一天,劳动间歇,我坐在山坡上休息,公社通讯员送来报纸,我一打开就看到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说来惭愧,我这俄语系的毕业生,听过一年苏联专家讲文学史的人,竟不知苏联有个叫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家。给我们讲课的苏联专家严格按叶莫菲耶夫的《苏联文学史》讲授,不敢越雷池一步,讲的都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

  我看了《人民日报》转载的文章,很想读《日瓦戈医生》,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据《参考消息》报道,美国密西根大学出版了这本书。回北京休假时便给在联合国工作的叔叔写了封信,请他给我寄一本《日瓦戈医生》。这里得说几句题外话。我叔叔上世纪二十年代到法国留学,后来就留在法国。1945年考入联合国翻译处,做中译法和法译中的翻译。由于父亲的关系,1950年他回国看望长兄。那时中国与联合国没有任何关系,联合国里没有中国工作人员,叔叔自然受到有关部门的注意。他们请他吃饭,希望他能寄几本科技书来,他们付钱。我叔叔完全不懂政治,觉得寄几本书并非难事,不用付钱。有关部门对我说,书寄给我,我收到后给他们打电话,他们派人来取。他们已经同邮局打过招呼,寄给我的书不检查。叔叔收到我的信便买了一本密西根大学出版的原文本《日瓦戈医生》夹在科技书里寄来。我第二次回北京休假便收到他寄来的《日瓦戈医生》,取出后给有关部门打电话,让他们来取科技书。1958年我就有了俄文版的《日瓦戈医生》。

  我翻了一下,觉得难理解,便放下了。一放就放到“文化大革命”。“文革”一开始我就被揪出来,红卫兵抄家是迟早的事。其他书抄走就算了,可这本书可能是海内孤本,抄走了太可惜。可怎么隐藏呢?同其他书一起装入麻袋?整麻袋送进造纸厂怎么办?单独藏在别的地方,比如衣橱后面,也不行,搜出来必定引起警惕性高的红卫兵小将们的注意,会追查到底。最后我走了一着险棋:把《日瓦戈医生》插在最显眼的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当中,红卫兵胆子再大也不敢动列宁吧。其实我的顾虑完全多余,红卫兵根本不可能知道《日瓦戈医生》。如果找到,我可以说你们看封面,结满苹果的树下的熊熊烈火是革命的烈火,正在焚烧资产阶级腐朽的文化果实。红卫兵确实没动列宁著作,连看都没看。这样《日瓦戈医生》保存下来。

  我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过《滨河街公寓》、《阿列霞》等书后,与编辑交往多了。那时译者和编辑是朋友关系。路过上楼喝杯茶、聊聊天是平常的事。现在有的编辑就不那么好接近。1983年夏天,我路过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楼喝水。一位编辑正在发表宏论。他用肯定的口气说,世界上根本没有《日瓦戈医生》的原文本,英、德、法的译本都是从西班牙译本转译的。我说有原文本。编辑顶撞我:“你见过?”我有点火了,说道:“不止见过,我还有呢!”话一出口,大家惊讶得不说话了。蒋路先生说:“你真有?”我说:“明天我就拿来给你们看。”过了一天我把《日瓦戈医生》带到编辑部,蒋路先生看了扉页和页数,当场拍板:“由你翻译这本书!”我本来是和编辑打赌,没准备翻译,现在蒋路先生让我翻译,我连忙说:“书太难,我翻译不了。”蒋路先生说:“你可以再找个人嘛!这件事就这样定了。”我想得找个中俄文都好的人,想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张秉衡先生。我去找张先生,张先生知道《日瓦戈医生》是本名著,但并不知道它的难度,便欣然同意了。可这时我已经翻了一遍《日瓦戈医生》,知道第一部比第二部还难译,他俄文比我好,就请他译第一部,我译第二部。我们动手翻译了。我才知道诗人写的小说比作家写的难译得多。作家讲故事,诗人老忘不了抒怀。叙事抒怀糅在一起,可害苦了译者。

  中间因故我们搁笔了,两三个月后,一天出版社领导率领三个编辑来到我家,问我们的进度,说要尽快出版《日瓦戈医生》。我实话实说,我们停译两个多月了。出版社领导倒也没说什么,走到日历前,在一个日期上打了个钩,对我说这天必须交稿。我们没日没夜地干起来,有时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出版社每天下午派年轻的编辑取稿,终于按时译完了这部小说。以我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完成这部名著,翻译质量是可想而知的。出版社知道我们辛苦,特别提高稿费,千字十四元。以后《日瓦戈医生》还一再出版,每出版一次我就增加了一份对读者和作者的愧疚。

  今年我重新翻译《日瓦戈医生》,疏漏和生硬的地方实在不少。重译比旧译好多少呢?也许好一些,但也不见得好多少,只是愧疚少了一些。好在还有其他译本在,帕斯捷尔纳克先生终究会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

  补白:蓝英年先生已于五月中旬重新译完《日瓦戈医生》小说部分,书中的诗歌部分由谷羽先生承译。蓝先生说,此次重译时间充裕,第一次翻译时的吃力感减弱。

    来源:北青网 作者:蓝英年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2566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