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韩素音:用一生讲述一个世纪的传奇
韩素音:用一生讲述一个世纪的传奇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2-11-21
 

韩素音:用一生讲述一个世纪的传奇

 童年的韩素音(左一)

韩素音:用一生讲述一个世纪的传奇

  中年韩素音

韩素音:用一生讲述一个世纪的传奇

  韩素音与巴金在交谈

韩素音:用一生讲述一个世纪的传奇

 1950年代的韩素音

  韩素音

  著名华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本名周光瑚,韩素音是“汉属英”的音译,意即她这位汉人已入籍英国。

  1917年9月12日生于河南信阳,2012年11月2日在瑞士洛桑家中去世,享年96岁。

  世纪传奇女性韩素音当地时间11月2日中午于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 韩素音的一生也许可以用她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至少有一亿人听说过韩素音的名字。作为友好人士、采访作家,关于她的报道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照片不时出现在官方报纸上。韩素音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她是中国第一代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的女儿,比利时前国防大臣的外甥女,中国驻英武官的妻子,铁幕时期穿行于东西方世界的国际友好人士,以及毛泽东和周恩来传记的作者。 具有多重身份使韩素音及其家族得以有机会与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冯玉祥、戴笠、刘湘、李颉人、龚澎、冯亦代、叶君健、季羡林等人士交往。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本名周光瑚,韩素音是“汉属英”的音译,意即她这位汉人已入籍英国。韩素音祖籍广东五华县水寨镇,周氏仁德公第22世孙。父亲周映彤出生于成都郫县,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 两人的恋情遭到笃信天主教的玛格丽特家反对,不得已相偕私奔。韩素音的母亲本来也不让她读中文,可是生性倔强的她,偏偏爱读中文。1931年,还没满15岁时,周光瑚就开始在北京医院当打字员。1933年周光瑚入燕京大学学习, 1935年秋,她获得奖学金,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继续深造。在比利时留学期间,韩素音逐渐对文学产生兴趣。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韩素音决定回国。她写道:“中国,中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1938年她回到中国,同年和国民党军官唐保黄结婚。抗战期间,在成都的医院中,她在院长玛丽安女士的鼓励下,开始著述处女作《目的地重庆》。这部小说在英美世界发行后激怒了丈夫唐保黄,他认为女性不该如此抛头露面。之后,韩素音随丈夫来到英国,1945年唐回国时韩素音决定留在英国继续医科学业。1948年,韩素音毕业返回香港从医时,唐保黄已经于1947年战死东北战场。

  1952年韩素音嫁与出版商康柏(L.F.Comber),改名伊丽莎白·康柏。随后两人到马来西亚柔佛州,韩素音继续行医,并曾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创立而奔走 。两人离婚之后她又嫁与印度军队上校,曾在班加罗尔居住过一段时间。

  韩素音1949年前的经历,后来都写进了她的自传三部曲:《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和《无鸟的夏天》。在第一部《伤残的树》中,她写道,父亲周映彤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他们的相遇本应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惊艳碰撞,但在20世纪初期,这种交融却充满了苦涩与迷茫:玛格丽特对东方古国的浪漫幻想被乞丐、蝗虫、饥馑所取代,而心目中的“东方王子”,也成了无力保护妻子免受乡邻好奇目光及族间繁缛习俗纠缠的乡绅。韩素音和她的兄妹一出生就面临着血缘和文化的双重矛盾:他们在家讲中文,出外学英语;吃欧式早餐、中式午餐、混合式晚餐;上午穿着中式服装、带着毛笔和铜墨盒上中国学校,下午又去法国修道院学校。

  《凋谢的花朵》则记述了作者从12岁到22岁(1928年-1938年),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个人生活以及交往史:1931年从北京圣心中学毕业后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当秘书,其间她的初恋对象竟是执迷不悟的纳粹党徒;1933年在司徒雷登任校长期间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与龚澎、梁思懿成为同班同学;1935年取得庚款留学经费赴比利时求学;1938年,因挂念自己在抗战中的祖国,放弃了学业和爱情,回到满目疮痍的中国。

  《无鸟的夏天》讲述了1938年至1948年韩素音的个人生活,其间同样也穿插着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1938年,韩素音在马赛开往香港的海轮上邂逅了生命中的第一任丈夫唐保黄,国民党高级将领唐生智的侄子, 两人到达武汉后,很快结为夫妇。但韩素音被这场不幸福的婚姻折磨到近乎崩溃。1947年,唐在东北战场阵亡时,她在英国念书。

  对于自传三部曲的整个创作过程,韩素音介绍说:“我从1964年动笔写这部家史,一直到1979年才得以完成。全书共分四部。每一部里包含历史、传记和自传,里面记录了几十年间的社会情况和历史事件,以及这些情况和史实对我父亲、我的家庭和我自己的影响。” 对于这自传三部曲,韩素音自己说:“作为一段特殊历史的经历者和参与者,自然有与别人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感触,我希望把自己的感受奉献给读者,而并非要为人生一劳永逸地提供什么灵丹妙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要探究人的心灵,作者自己的心灵以及书中人物的心灵,用心灵与读者对话。我写作的目的是引入普世的人性,从而唤起人们美好的思想和感情,明辨是非,争取光明。”

  这套自传三部曲的译者孟军则说,“1980年代初,人们更多是站在意识形态立场上,赞赏这套书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的暴露和展现在书中的海外华人的爱国主义情怀;1990年代,人们更关注的是书中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冲突及身处文化夹缝中的欧亚混血儿灵魂中的矛盾与痛苦;而在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今天,这套书也会被重新发现和阐释,以独特的身份参与到人们关于现代化、现代性、后殖民话语、多元文化、边缘族群、跨文化交际等热门话题的讨论中。”

  1948年从英国返回中国后,韩素音有一段时间在香港行医。宴会上,她邂逅英国记者伊里奥·马克(Mark Eliot),两人一见钟情,但伊利奥已有妻室。为摆脱这段情感,韩素音回到重庆,不过时局动荡,她很快又回到香港。很快,朝鲜战争爆发,伊里奥·马克被派往战场并在朝鲜阵亡。韩素音的第二部作品《瑰宝》就写了这段情感经历,她用日记的方式袒露了自己与伊里奥的爱恋。这部作品奠定了韩素音在欧美文坛的地位,很快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生死恋》,1956年,电影《生死恋》获得3项奥斯卡奖。

  《瑰宝》在英国出版于1952年,但其中文版直到2007年才出版。韩素音作品的编辑陈蕾回忆:“2006年1月一个平常的下午,我和往常一样做着日常的编辑工作。收发电子邮件时,突然发现一封来自格非老师的邮件,标题栏写着:转发韩素音《瑰宝》。信只有一行字,大意是说,接到别人辗转发来的韩素音《瑰宝》译稿,觉得不错,转来一看。接到格非老师荐稿我格外高兴,韩素音的名字我当然也有印象,她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传记联系在一起,而韩素音本人作为中西混血儿、中国问题专家,其传奇经历及其别样人生,我也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联书店出的那套韩素音自传里读到过。”

  1956年1月,韩素音接受印度总督、前香港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去印度新德里度假。在印方提供参观的新项目中,有一项是参观尼印公路风光,这个项目的中方负责人陆文星是个皮肤黝黑、长相魁梧的印度人,他担任素音的向导。后来,陆文星成了韩素音的第三任丈夫。 在韩素音眼里,这位印度上校聪明、和蔼、宽容,并且热爱中国,这完全符合韩素音对于祖国的感情。 在前往孟买的时候,好消息传来了:大陆终于批准她回国访问、探亲。

  韩素音跟周恩来的助手龚澎(乔冠华夫人)是燕京大学同学。借助于龚澎的介绍,韩素音得以在1956年5月访问新中国。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陆文星还多次陪同韩素音来到中国,夫妇俩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1991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陆文星“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的光荣称号,并向他颁发了奖章,这也是友协的最高荣誉。 2003年1月,与韩素音相濡以沫四十多年的陆文星在洛桑去世。

  在中国的领导人中,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和韩素音关系最为密切,韩素音还曾担任过周总理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之间“特使”,为中法建交做出特殊贡献。 韩素音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1956年探亲回国,她曾回忆说:“那是1956年,我与周恩来谈了两个小时,这次谈话改变了我的一生”,“ 时至今日,想起他,想起当时我们会面的情景,我就感到无限哀伤,无比凄凉。听到他逝世的噩耗时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时刻,甚至超过了我父亲去世时我难过的心情。 ”

  1990年代,韩素音为周恩来写了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这是她在1956年到1974年之间对周恩来进行11次长时间的采访基础上创作的。韩素音在其他许多公开场合与周恩来有过无数次的见面与寒暄。但为什么几十年后才创作这部传记?韩素音的“跋”写道,在1980年代的中国,有一些年轻学者试图重新评价她撰写传记的功过。这显然是一种令她极为不安的“学术动态”。韩素音说:“他们中有一种倾向,蔑视历史,嘲笑英雄,怀疑周恩来在某些紧要关头所起的作用。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对过去一无所知,又乐意接受对中国的肤浅的指摘,特别是因为他们对西方的‘民主’充满幻想。 ”

  韩素音为毛泽东立传是在1972年,在这本《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中,她记述了毛泽东从出生到1952年的历史,同样,她对毛泽东的评价也非常高。江青曾要求韩素音也为自己立传,但遭到她的婉拒。

  1989年,在韩素音的资助下,中国翻译协会开始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此项大赛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界影响力最大的竞赛。1994年,韩素音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1997年之前,韩素音每年来中国一两次。自1997年后,因健康原因不能远行,她没能再回国,但一直在关注着中国的情况。

  2008年8月29日,瑞士瓦莱州州政府在圣彼埃尔·德·克拉日镇还为作家韩素音举行了隆重的胸像揭幕仪式,瓦莱州教育和文化部长克洛德·罗科在韩素音胸像揭幕仪式上致词。他赞誉韩素音是“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主要入门”,说瓦莱州给韩素音以特殊荣誉,正是“强调书籍是构成与他人深度会合的机缘”。

  90多岁的韩素音曾写道:“我虽客居烟波千顷的瑞士莱蒙湖畔,又因身体原因,已十余年没有回到中国看看了,但这丝毫不能冲淡我对她的感情,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生命。当年,正是这样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激励我,鼓舞我撰写了这样一部书,让那些对中国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

  “我作为一个中西合璧的混血儿,多年来一直介乎于两种文化之间。一方面,我始终为自己身上流有中国人的血液而感到骄傲;同时也认为,文化交融是重要的,不同的文化成就了今天的我。”

  除了自传三部曲和《瑰宝》,韩素音的其他作品包括《吾宅双门》、《再生凤凰》、《青山青》、《等到早晨来临》,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等。今年8月韩素音自传三部曲中文简体版由世纪文景出齐,她的《瑰宝》中文版也已经出版。

  在译者孟军看来,韩素音的自传不可简单地以回忆录视之。“这里面除了回忆自己的生活以外,还有回溯先辈、观察当下、追踪时变。在很多时候,时代的进程、作者的生活、作品的写作是保持同步的。在中国现当代的作家当中,韩素音是罕见地具有极强历史意识的一个,她自觉地用自己手中的笔跟踪时代的流向,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忠实的历史记录。”

  英国《观察家报》曾评价韩素音的个人历史写作:“把自传与现代中国历史融合起来”的写法“造就了一部杰作”。韩素音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私人叙事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体,既为20世纪的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道侧影,也记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西方,韩素音几部自传性质的作品已成为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经典读本。(早报记者 石剑锋)

  ◎ 评价

  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

  韩素音热爱父亲的祖国,也热爱母亲的故乡。西方知识阶层的读者非常喜欢她的作品。她写的关于中国的回忆录,已成为研究中国的必读书之一,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心中的那份中国情结。

  也许, 不久之后, 附近会冒出一家小店, 以韩素英的小说为名,卖的,是那个年代的传奇与爱情。

  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询问十名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不同的法国人,问他们读过哪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九人都肯定地回答:韩素音。

  ◎ 书籍

韩素音:用一生讲述一个世纪的传奇

小说《瑰宝》外文版书封

韩素音:用一生讲述一个世纪的传奇

1980年代三联书店出版的《伤残的树》

韩素音:用一生讲述一个世纪的传奇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无鸟的夏天》

  ◎ 部分作品列表

  《目的地:重庆》 (1942)

  《瑰宝》 (1952)

  《餐风沐雨》 (1956)

  《青山青》(1958)

  《伤残的树》(1965)

  《凋谢的花朵》(1966)

  《2001年的中国》(1967)

  《无鸟的夏天》(1968)

  《今日的亚洲: 两种观点》(1969)

  《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1972)

  《吾宅双门》(1980)

  《凤凰的收获》(1982)

  《周恩来传》(1994)

  ◎ 电影

  “爱情是多姿多彩的”

  根据韩素音自传体小说《瑰宝》改编的电影《生死恋》(又译《爱情是多姿多彩的》)1956年斩获三项奥斯卡提名。

  影片将故事背景设置在1949年的香港,威廉·霍尔登在片中饰演一位美国记者,朝鲜战争期间,他被派到香港采访新闻,跟欧亚混血的女医生坠入爱河,但两人无法真正结合在一起,唯有争取相聚的一分一秒,直到悲剧的发生。

  第28届奥斯卡金像奖(1956)

  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提名)

  巴迪·艾德勒(制作人)

  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珍妮弗·琼斯

  奥斯卡奖-最佳摄影(彩色)(提名)

  Leon Shamroy

  最佳服装设计(彩色)

  Charles Le Maire

  最佳原创歌曲

  Paul Francis Webster

  最佳艺术指导(彩色)(提名)

    来源:东方早报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648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