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双语作家熊式一背井离乡,西渡英伦。1934年,他改编的剧本《王宝川》在英国轰动一时。1943年,他凭借英文小说《天桥》,成为在海外与林语堂齐名的中国作家。日前,小说《天桥》简体版问世,这令熊式一的后人熊伟兴奋不已。因为他和许多读者一样,最早是通过作品了解祖父的。在熊伟看来,熊式一是令他骄傲的作家,更是一位人品与文品同样值得钦佩的长辈。
1978年熊伟才“认识”祖父
记忆
1978年熊伟才“认识”祖父
年幼时的熊伟,原本对祖父熊式一是一无所知的。“当时我和父母在国内,祖父在国外。因为种种原因,家里是从来不提他的。”长大后,熊伟才知道祖父熊式一是位作家,于是他找来英文版的《王宝川》、《天桥》、《大学教授》等书阅读,希望借此了解祖父。
1978年,在姑姑的帮助下,熊伟与熊式一取得了书信联系。“当时我经常给祖父写信,英文和中文的信件都有。我对文学和书法很感兴趣,祖父也乐于和我交流。”1981年,熊伟在熊式一的担保资助下,进入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学习。
“他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很深”
熊伟在美国读书的第一年,熊式一曾几次到学校看望他。令熊伟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和熊式一走在校园里,遇到的熟人和同学都对熊式一很感兴趣。“或许是因为他的中式穿着在外国人眼里很特别。他总是穿着款式差不多的中式长袍,只是颜色不一样。”
随后,熊伟向记者展示了他珍藏在家中的祖父晚年时的照片,照片上的熊式一一身暗红丝绸长衫,拄着拐杖,精神矍铄。“不管走到哪他几乎都是这样的打扮,很少穿西服。他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很深。”
对精准的文字表述非常执著
除了穿着之外,熊式一在文字表述上的认真与执著也令熊伟叹服。有一次,熊伟拿出自己之前写的英文作文给熊式一过目。熊式一看过之后,就认真地与他讨论该如何修改。“他改得非常仔细,而且他很看重文字的表述和用词的精准,比如不要重复使用一个词等等。他对我的这篇作文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
熊式一对英文纯熟的应用和细腻精准的表达,对熊伟也有很大的影响。熊伟说,自己最喜欢祖父的英文作品《天桥》。回国从事英文教育的他,一直都把《天桥》中最后的景色描写作为翻译课上中英文互译的例句和范本。
“和所有人都能谈得来”
性格
“和所有人都能谈得来”
和朋友提起自己的祖父,熊伟总是非常自豪。而当时只要是见过熊式一的熊伟的朋友和同学,也都对熊式一颇有好感。“无论是对谁,祖父都非常随和。他也很风趣,和所有人都能谈得来。”
熊伟回忆道,有一次熊式一来学校看他,在图书馆和那里的黑人保安聊了几句。从那以后,这位保安只要见到熊伟,就要问他祖父的近况。“他的亲切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83岁时,和我当时教的学生一起吃饭聊天,都完全没有长辈的架子。”
十分注重礼仪与细节
据熊伟回忆,熊式一在为人处世上,颇受中国传统教育与英国严谨之风的影响,他非常注重礼仪和细节。比如在雨天一起去图书馆时,熊式一就会让熊伟不要把伞带进图书馆,而是放在门口。“其实只要把伞收好是可以带进去的,但祖父非常在意这种细节。”
有一次,熊式一邀请一位教授吃饭,但时间临时有变动,就让熊伟打电话通知这位教授。“我打电话时,祖父就示意还是让他来说,他说我说话的方式不对,我又把电话交给了他。当时听到他的表述,我才明白了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说才最礼貌。”熊伟告诉记者。
熊式一妻子也是南昌名门之后
家庭
熊式一妻子也是南昌名门之后
在熊伟北京的家中,收藏了几十本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熊式一著作。这些年,只要看到与祖父有关的东西,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他的藏品里,还有一本他的祖母在国外出版的著作。
熊伟介绍说,熊式一的妻子蔡岱梅也是江西南昌人,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文理学院,她的父亲蔡敬襄是现代江西著名的教育家和收藏家。在熊式一创作《天桥》时,蔡岱梅也曾提出了许多意见。《天桥》英文版的书首,附有熊式写给妻子的献辞:“谨献给岱梅:有时是严厉的批评家;有时是热情的合作者;但永远是我的爱妻。”
3名子女同年考上英国牛津大学
熊式一与蔡岱梅育有6名子女,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非常看重。熊伟说,他的大姑、大伯和父亲,曾经在同一年考入英国牛津大学。“这事当时在英国成为了美谈,英国的QUEEN杂志还推出了专版报道。” 记者了解到,熊式一的子女在英文方面都颇有建树。比如熊伟的父亲熊德輗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资深教授。而熊式一的大女儿熊德兰,则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副教授、外交部负责英语教学的副教授,也曾出版过小说作品。
翻译家许渊冲是他表侄
熊式一的家族可谓人才辈出,他的表侄许渊冲也是著名的翻译家。1938年许渊冲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师从钱钟书、闻一多、冯友兰等学术大家。许渊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在许渊冲的回忆录中,曾提到他学英语也受到了熊式一的影响。“熊式一表叔写了一个英文剧本《王宝川》,得到英国大作家萧伯纳的赞赏,并在英美舞台上演,引起轰动。这更加强了我学英文的念头。”
曾与冰心轮流背诵曲牌
轶事
曾与冰心轮流背诵曲牌
熊伟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年近九十的熊式一曾回国省亲,并前去看望了老朋友冰心。
据当时在场的舒乙回忆,熊式一与冰心聊起了《西厢记》在国外的翻译。在熊式一之前,一位英国人曾翻译过《西厢记》,但他把当中的曲牌都当成了正文译出。说着,对传统文化颇为精通的两人就背起了《西厢记》中的曲牌,你一个我一个,最后也没分出个高下,令在场的人无不叹服。
来源:南昌新闻网-南昌晚报 记者 周西月 文 首席记者 万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