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作家莫言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当代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获得的承认。文学界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进入西方主流视野的标志性事件,西方翻译界和文学界将更关注中国的写作者。
莫言或许并非中国唯一有实力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家,他的得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译”和“影视”这两座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
莫言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笔下的“乡土魔幻中国”受到西方译者青睐,许多重要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瑞典文、韩文、日文、荷兰文等多国文字。尤其是在诺贝尔奖的所在地瑞典,瑞典汉学家陈安娜一人就翻译出版了莫言的三本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
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西方媒体评论称,莫言的小说能走进西方主流视野,跟张艺谋改编拍摄的电影《红高粱》有很大关系,“他在海外最有名的作品可能还是《红高粱家族》”。
在中国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之际,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应和翻译、影视、媒体宣传等共同形成跨文化传播的合力。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传播需要系统工程。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认为,很多像莫言一样优秀的中国作家因为翻译的原因无法被西方文坛和西方读者所熟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他指出,文学翻译要求很高,最好由外国译者以母语进行,才能保证信、雅、达的品质。
巴金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文学评论家周立民也认为,中国当代文学要拥抱世界,就必须抓紧时间、花大力气推动文学翻译工程。
史领空期待,通过整合文学创作、翻译出版、新闻媒体等文化传播各个环节,配套有力的政策措施,让中国当代文学真正走向世界。
来源:平顶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