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橱柜时偶然翻开了父母小时候用过的英文课本,一系列用中文谐音标注的“音标”吸引了我的注意。Good morning(顾得猫儿宁),Goodbye(顾得拜)……原来这就是父辈们学习英文可参照的发音标准。听一位80年代初毕业的学者说,他当年有幸说服父亲动用了家里最高级的家电收音机来学英语。由于信号不好,非得把天线拉至最长,爬上窗户将收音机伸出窗,这才可以收听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一个夏天的勤奋努力后,他的英语水平达到了全班第一。我瞬间对学习资源匮乏而外语高水平的前辈们肃然起敬。
前辈们既如此发奋,生活在互联网普及、各类英文语音文本资源泛滥时代的我辈实在没有理由不再学好英语。虽然我们重点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已经成果显著,但整体来看外语学习领域里铺天盖地而来的不仅是各种学习资料,更是各类外语补习信息。有不足才需要补习提高,眼下资源足了,不足的地方在哪儿呢?思来想去,我认为我们中国的外语学习者不缺单词、不缺语法,最需要提高的其实是语感。
教过英语的老师或许会有这样的感觉:孩子们课堂上兴冲冲地喊出些英文单词或短句,下课后与父母家人交流便必然说起普通话或家乡话,生活中若没有需要运用英文的地方,课本上的知识便无法活起来。不过,“没有语言环境”并不构成停止学习的理由,我们依然可以运用最简单的方法培养出良好的外语语感。
笔者以为,语感是一种能力,掌握了语感就如同学会了骑车、游泳,一朝学会便不会失去。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未必全在课堂,我对语感的掌握其实靠的是一种“笨方法”:自己学习外语时因为不喜欢死记语法和单词,便干脆把涵盖二者的整篇课文背诵下来。背诵时由于想省力不动脑子,便咬咬牙跟着录音反复大声重复二十次、三十次乃至五十次。这样一来,不仅掌握了所有的语法和单词,外语本身的韵律也深深地植入了脑海。放松大脑、劳动嘴巴和耳朵,婴儿般的牙牙学语不仅能带来好成绩,更能培养出母语般的沟通能力。
学贯中西的大师林语堂先生曾用英文撰写《吾国与吾民》、《生活的智慧》等多部大作。他的作品常一出版便登上《纽约时报》畅销图书排行榜,初读林先生文字的许多美国朋友都难以相信这样流畅、地道的语言是出自中国作家的笔下。此处摘录林先生总结的几条学习经验:读英文时须耳目口手并到。耳闻、目见、口讲、手抄,缺一不可。四者备,字句自然记得。“四到”中以口到为主要,英语便是英国话,如果不肯开口,如何学得说话?……口讲必须重叠练习,凡习一字一句必须反复习诵十数次至数十次,到口音纯熟为止。学外国语与学古文同一道理,须以背诵为入门捷径。每谋取一二句背诵之,日久必有大进。
对照大师“背诵捷径、以口为主、重叠练习”的经验,这种在课堂讲解外另辟蹊径的方式应可以助广大英语学习者顺利地掌握外语语感这把重要的“语言钥匙”了!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林舒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