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林语堂,隐居草山编辞典
林语堂,隐居草山编辞典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2-11-10
 

    从士林往阳明山上去的公交车都先路过东吴大学站,站名的括号里是“钱穆故居”,再向上到永福站时,站名下的括号里是“林语堂故居”。站名的这种标法给参观者带来很大方便,而且有利于故居的宣传。我们先到山腰的林语堂故居。大概在七八年前,采访著名作家龙应台时,就听她介绍过林语堂故居的改造工程,因此向往以久。

  先生亲手设计这座故居

  蓝瓦粉墙,林语堂故居非常醒目的就在公路一旁,蓝色的标牌上白色的“林语堂”和“故居”之间插着一个红色的像烟斗状的勾,如林语堂先生一样颇有几份幽默。

  故居门票是一枚精致的书签,图案是一个甲骨文的“凤”字旁有个小小的“林”字。林语堂先生与夫人廖翠凤,鹣鲽情深,林先生毕生唤夫人为“凤”,也以“凤”作为家徽,表现了先生对夫人的深情。

  这里的服务人员说:林语堂是著名幽默大师,国外有不少人因林语堂而认识中国文化,吸引许多外国旅客造访,每月约有1700人次参观,许多游客都慕名而来,近年来大陆的游客与日俱增。

  故居是林语堂先生在国外住了30多年后于1965年回台后所建,是他亲自设计。进了大门,穿过一个精致的小花园,可见一座融合西班牙和中式风格的四合院式建筑。蓝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粉墙,上嵌紫色圆角窗棂,意境雅致。回廊里西班牙式的螺旋廊柱,又呈现西式艺术风格。在绿树掩映下,清新典雅,融合了现代感和古典美。天井一角是翠竹、奇石、游鱼营造的小鱼池。 “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林语堂亲手设计的这座故居,成为他理想的现实版本,在台最后十年即定居于此。

  “从此我可以休息了”

  按照参观路线,先进入先生的书房。书桌上井然整洁,夹在台灯、放大镜和笔中间的还有一个分成三格的小碗。据介绍,当他写作时,这个碗里总摆放着牛肉干、花生与糖。抽屉也被拉开作为搁脚处。

  书桌右边放着一台英文打字机,先生晚年对外声称“隐居”,却是花了5年时间,在这台打字机上完成了他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全书共1700多页,由香港中文大学于1972年10月出版。当时已77岁高龄的林先生对女儿说:“我工作完毕了!从此我可以休息了!”

  旁边的书柜里,二十多包汉英词典的书稿摆放得整整齐齐。展框中与《京华烟云》小说人物表放在一起的是汉英词典手稿的一页“何”,稿纸上先生反复修改对“何”的各种解释,写得密密麻麻。

  特展“林语堂的发明”

  在书房还值得看的是一旁小小的特展“林语堂的发明”。事实上,林语堂不只是文学大师、英文教育专家及语言学博士,他自幼即对科学、机械充滿兴趣,也喜欢数学、自然科学及地理。

  这个特展充分展现林语堂科学的一面,展品包含“中文明快打字机”、“自来牙刷”、“自动打桥牌机”、“自动门锁”、“英文打字键盘”等模型,照片、设计手稿,以及申请专利的信函,由此可见林语堂先生的科学创意与发明巧思。展品中最令观众称奇的发明,是一台以“上下形检字法”为输入法的神通电脑终端机,它的“老祖宗”是林语堂发明的“明快打字机”。1947年,林语堂以他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设计键盘,花费12万美元请工程师制造出來的。“明快打字机”只有64个键,每字只须打三键,每分钟最快能打五十字,直行书写,能拼印出九万个汉字,而且不须训练即能操作,十分轻巧简便。可惜当时因中国遭逢內乱,厂商不愿生产,林语堂也因此濒临破产。后来,“明快打字机”的键盘曾授权使用于IBM的中译英机器,以及Itek公司的电子翻译机;林语堂过世后,神通电脑也以“上下形检字法”发明“简易输入法”,成为现代人常用的电脑中文输入法之一。

  文章都是尼古丁构成的

  推崇洒脱、淡泊、快乐、闲适的林语堂,直言不讳自己对生活乐趣的追求,说“人生一种最大的乐趣是蜷起腿卧在床上”。

  走进故居的卧室,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张普通的木床,床边是林语堂生前穿过的一袭布衫。原来舒适并非奢华,快乐来自寻找生活意趣的幽默个性。

  展柜中少不了的是林语堂先生的烟斗。先生烟不离手,喜欢用温热的烟斗摩擦鼻子。他说,“我所有的文章都是尼古丁构成的,我还知道书上的哪一页的尼古丁最浓。”

  利用走廊的一面墙布置成“生平略影”,用简洁的文字和照片介绍林语堂先生的一生。我注意到:“民国25年(1936年)与巴金、鲁迅等21人共同发表《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全家赴美,居于纽约。”

  两脚踏东西文化

  “有不为斋”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林先生和夫人在阳台上饮茶的巨幅照片。拍这张照片的位置就是推开门的阳台上,门的两边的一副写在红色洒金笺上的对联是林语堂先生亲自所拟:“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先生最喜欢坐在阳台的藤椅上,口含烟斗,欣赏夕照沉入在观音山际。他曾写道:“黄昏时候,工作完,饭罢,即吃西瓜,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现在,这里的藤椅空着的时候几乎没有。

  从故居的后面向下走十多个台阶,是青松环绕的林语堂先生的墓地,1976年3月26日,先生逝世于香港玛丽医院,同年4月1日长眠于此,享年82岁。据说之所以选择于此是因像极了故乡漳州的山水。卧地的墓碑上金色的“林语堂先生之墓”是他的好友钱穆先生所书。从这里看故居,则是一栋两层建筑,楼下(即地下室)现是管理人员办公所用。阳台上人们的喁喁私语还是高谈阔论,都不会使幽默大师感到寂寞。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楼乘震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519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