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杨振宁的“学问人生”大有学问
杨振宁的“学问人生”大有学问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2-11-10
 

    戴健做客安徽人文讲坛,讲述杨振宁的“学问人生”。

  安徽人文讲坛的听众在认真听讲。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合肥城内四古巷家宅,今年10月1日是这位学贯东西、名扬中外的大科学家90周年诞辰。近日,安徽人文讲坛嘉宾戴健在杨振宁的出生地合肥与观众畅谈了一回杨振宁的“学问人生”。 辗转多地艰苦求学

  戴健说,据杨振宁回忆,其头六年在合肥的生活,现在只依稀记得很少的一些情景。例如城池很小,有城墙和护城河,西北角荒芜等,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军阀混战,常常打到合肥来。6岁时,杨振宁随父母前往厦门读小学。杨振宁后来曾说,父亲把他带到厦门相当于把他从18世纪带到19世纪,他第一次见到了香蕉、第一次喝到了牛奶、第一次吃到了牛肉,也第一次用上了抽水马桶。

  1929年秋,杨振宁又随父母迁居北平。其父杨武之执教于清华大学。杨振宁在清华园内住了8年,先上校内的成志小学,1933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1937年7月初,15岁的杨振宁在这里上完中四,在升入中五即高中二年级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杨振宁一家又一次卷入"跑反"的队伍中。他们一次次倒车,日夜兼程返回合肥。9月初,杨振宁在庐州中学高二班借读。到11月上旬,学校迁往45公里外的合肥三河镇张家祠堂暂时上课,杨振宁在那里又读了七八个星期的书。”戴健说。

  此后,杨振宁在昆明昆华中学高二续读了一学期。随后,鉴于辗转流离内地的中学生非常多,有关部门临时宣布一项措施:所有学生不需文凭,可按同等学力报考大学。杨振宁遂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入校改上物理系。“西南联大本科4年、研究生2年,是杨振宁全面学习专业知识并确定物理学主攻方向的重要时期,尽管当时的教学和生活条件相当差。”戴健说,当时的教室是铁皮顶的平房,窗户没有玻璃,冬天又冷又透风,夏天顶棚烤得闷热难当,下雨天叮当之声又非常响。宿舍是茅草棚,坑坑洼洼的地上,支起20张上下铺,每间宿舍竟睡上40人。实验室设备少得可怜,较贵重的仪器往往要放在大口径的空汽油桶里,不用时放在地下掩体内,以避敌机轰炸。图书馆藏书有限,所订的杂志往往一两年以后才能收到。饭厅里没有桌椅,菜蔬奇缺,学生营养不良,日常使用的笔记本都是用未漂染的粗纸订的,厚薄不匀,很容易破。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同学们饱满的学习热情以及上下一致的爱国精神,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当时,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是国内一流的。杨振宁在这里先后受业于赵忠尧、吴有训、周培源等教授,直至1944年杨振宁西南联大研究院毕业。”戴健说。 获诺奖后名垂青史

  1945年夏,已考取“庚款留美生”的杨振宁从昆明乘DC3螺旋桨运输机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在那里等了两个半月后,搭上一艘美军运兵船,睡在四层铺的统舱里,熬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在1945年11月24日抵达纽约,又在圣诞节前夕赶到芝加哥大学。1946年1月,杨振宁在芝大注册,成为该校物理系的研究生。他先后师从物理学大师费米、狄拉克和泰勒,并取得了博士学位。

  上个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物理学发展了一个新领域——粒子物理学。杨振宁适时地站到了研究的前沿,他和他的合作者、同样是来自中国的李政道博士共同从分析宇称守恒定律方面突破。

  杨振宁和李政道在世界上首提“至少在弱相互作用的领域内,宇称并不守恒”的理论,一语既出,石破天惊。当然,有一些人对此理论持怀疑态度,这也难怪,宇称守恒定律毕竟已经根深蒂固。不久,在美国的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郑重宣布:她已观测到“弱相互作用下的空间宇称不守恒”,从而证明宇称守恒定律并不普遍适用。世界看好“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看好它的发现者。1957年10月3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当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博士。

  “在文化方面,杨振宁是将中西融会贯通的。”戴健说,杨振宁本身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对历史、诗词、摄影等都颇有研究。在中国、美国和欧洲诸国讲学和旅游时,他时有诗作问世。

  说到中文与英文在诗词组合上的长处、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点、甲骨文的新发现等,杨振宁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在美与物理学方面,他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用唐代高适的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的美是再好不过了。他认为,东方的传统价值观对一个在西方从事研究和行政工作的人是有帮助的。 两段感情都很美满

  陕西米脂人氏杜聿明、曹秀清的千金杜致礼1944~1945学年在西南联大附中就读时,其父正在中国远征军前线指挥抗日,她所在的中五班的教师中恰有杨振宁。“杨振宁当时利用等待出国的空暇时间兼课以贴补家用。想不到他俩几年后竟在异域邂逅并开始约会。随后,28岁的杨振宁和23岁的杜致礼举行了婚礼。”戴健说。

  他们的婚姻生活很美满,一起携手度过了53年,育有二子一女。杜致礼于2003年10月因病去世。而此前,一个女孩子进入他们的视线——在汕头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上,杨振宁等四位诺贝尔奖华裔得主一同出席,无疑是会议最精彩的一章。汕头大学特地派出一名女大学生给杨振宁夫妇做接待和生活服务,她的名字叫翁帆。

  此后,2004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杨翁之恋成了国内外各路媒体的关注焦点,“那天晚上,我经历了最忙的七个小时,直到凌晨一点多。本地媒体找我要杨振宁在北京的联系方式,外地媒体向我要杨振宁在合肥亲属的联系方式,各路媒体都要我在第一时间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都希望赶在第二天早上见报。”戴健说。

  杨翁之恋很快修成“正果”。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在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相差54岁的老夫少妻可谓“惊世骇俗”,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认为,不论是杨振宁抑或其他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戴健说,翁帆和杨振宁的家人相处很融洽,每当杨振宁的孩子从美国打电话过来,翁帆会接过话筒和他们聊上几句。杨振宁自己曾说,“ 我想大家觉得年龄差距这么大,毕竟是少有的,所以就发生兴趣了。不过我们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所以虽然有压力,我们觉得我们可以承受。确实也是有些人觉得这个跟一般的情形不一样,有些人很天然地就有一些反感。翁帆跟我这两天在看一个电视连续剧叫做《人间四月天》,是讲徐志摩的,那里面其实主要讲的就是一个新思潮之下的人跟许多旧时的人想法之间有许多很大的冲突,在那个情形之下发生的一些事情,也可以说是悲剧。我相信我们这次结合,最后大家会认为是绝对美好的。”戴健说,杨振宁和翁帆面对媒体的谈话后来出了一本访谈录,书名就叫《人间重晚晴》。

  嘉宾介绍
    戴健,合肥市政协副秘书长、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省文史馆馆员,兼任合肥市社科联副主席、安徽省文史资料学术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李鸿章研究会副会长、合肥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合肥学院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安徽地方史和人物研究,主持编辑或参与编辑文史资料书籍40本,独立编著或合著《锦绣安徽·合肥卷》《孙立人传》和《合肥历代名人》等。发表各类论文约300万字,曾获合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来源:新安晚报 记者:陶娜/文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504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