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钱钟书和杨绛:奇峰对峙的并蒂莲
钱钟书和杨绛:奇峰对峙的并蒂莲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2-11-5
 
    钱钟书先生去世后,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出版社就出版了一本内容齐备、装帧精美的纪念文集,书名《千思一泪》十分典雅。这样的速度,在出版界恐怕是罕有的。特别是作为封底的钱钟书、杨绛两位先生并肩缓行的背影照片,和书中插页的另一幅钱钟书一个人的半身正面照片,给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时隔多年,至今仍然印象深刻,经常浮现于眼前,联想不已。那幅两个人的背影照片,如是不认识的人,是不会辨认出是何人的。但凡认识钱钟书和杨绛夫妻的人,从那背影的轮廓,身姿步履,一眼就能辨认出是谁,似乎还能听到他们边走边谈的声音。

    当年我到文学所,第一次与他们夫妇不期相遇,就是这样的一次晚饭之前的散步途中。当时文学所还归属北大,在西郊中关村。那时的郊区是一片广阔空旷的田野,只有一条由城内通往颐和园的公共汽车大道。当时我家住城内,每天早晚都是乘这条路上的公共汽车来回。初遇上他们俩时,我迎上前去,主动作自我介绍,然后说出对钱先生大名的久闻,对其本人的久仰。他却有些狼狈地用他家乡无锡话连连说:“奴奴”(而不是用日常工作和与夫人、女儿交谈时夹杂的no,no)。杨先生马上仰着笑脸,前来助他解困,并催我赶快去公共汽车站候车。然后他们也就开始了黄昏时的散步。这几乎成了当年中关村黄昏一景。

    晚霞已经暗淡,天空依然晴朗,把他们边走边谈的背影轮廓、身姿都映衬得十分清晰。空旷的田野上,公共汽车的大道上空无一人,即使这样,他们也不走在大道中间,而是贴着路边。可以想象乃至听到他们的谈话,那不过是互相交换着一天工作的心得,趣事轶闻,断断续续的闲言碎语,用来消解一天的紧张劳累;同时蓄养夜间继续工作的精力。不知是哪位有心人,将此摄入镜头。这比那些正面像给人以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加耐人寻味的蕴涵。

    另一幅照片则是钱钟书先生个人的半身照片,这是应摄影者的要求,摆出来的姿势。他正伏案笔耕,却不像经常在报刊上看到的学者那样悠闲典雅,更不像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总是含笑流眄,幽默潇洒。而是左手按卷,右手执笔,那笔却像沉重的铁钎,作艰巨的开掘,脸上泛着带有汗水的反光,双唇微启,竭思尽虑,似笑非笑,一脸艰难劳作的苦相。这种神态使我想到钱先生常说的那句名言:“既然已经吃到了鸡蛋,又何必要识那下蛋的母鸡?”这句话意味深长,其实内涵心酸。都知道,产蛋要经过很长时间,产蛋后咯咯嗒嗒的鸣叫,在捡者听来是欢乐报喜,其实是完成一次生命的延续,经过长时间艰难过程后产痛的释放。养过鸡,捡过蛋的人都知道,新产的蛋壳上,常带有血丝……

    杨绛先生1935年与钱钟书先生在苏州结婚。钱先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教育部第三届庚款公费留学生,入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杨绛先生自费留学,同船赴英。她第一学年并未入学,而是在旅馆自修,系统阅读、研究了西欧近代小说的流变,作寻根溯源的探索。回国后,她于1958年10月翻译出版了法国作家勒萨日47万字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此书收入了“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该丛书编辑委员会有规定,译本前都必须有一篇高水平的研究性的译本序言,如果译者不能,则另请专家撰写。杨绛先生的“译本序”是一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对于作者和作品都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吉尔·布拉斯》是法国十八世纪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该书分四部出版,前后相隔二十年,“正是法王路易十四去世,路易十五即位的那一年”, “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社会的真相,就极生动地反映在《吉尔·布拉斯》这部书里。”“作者在作者声明里说,这书只求描写人生,贴合真相。”“他写的不仅是法国社会,是一切社会。我们可以修正一点,他写的是一切制度相似的社会。”“《吉尔·布拉斯》是一部风行的小说,当时深得读者的喜爱,后来小说家受它影响也很多……拜伦、狄更斯、萨克雷等有名作家都熟读这部小说。这些事实证明它不仅是法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著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译本序”长达一万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该书作者的身世经历、作品的主题风格影响。对于作品中一般读者罕知之处都一一作了详细的注释和评点。关于一般读者生疏的作者,在译本序言中,也作了必要的介绍。而关于该书是否勒萨日的创作,曾有争议,“竟成了文坛上一个争论之点”,“所谓吉尔·布拉斯问题”,虽然已断定不成问题,但都是约略提及,她却细加考订予以证实。这篇“译者序”实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探源,译本是其范例。

    杨先生已近晚年时,开始了《堂吉哥德》的翻译。《堂吉哥德》早有译本,而且广为流传,那是通过其他外文转译的,她是直接从原文翻译的,可以说是原汁原味。为此,她晚年还自学了西班牙语。这又是另一重要文学的探源和范本。翻译界公认,这是至今最好的译本。但是关于这部巨制的作者“一辈子只是个伤残的军士、潦倒的文人。后世对他的生平缺乏确切的资料”。“曾几度入狱,据说《堂吉哥德》的第一部就是在塞维利亚的监狱里动笔的。”死后葬在修道院的墓园里,但没有人知道他确切的墓址。杨先生则沿着作者历史年代对其身世及其亲属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重大历史事件,都作了详细的考查,在“译者序”中作了简明扼要的清晰介绍,使我们对这位巨制的作者的身世为人有了一个明确而生动的印象。

    《堂吉哥德》原文有多种不同的版本,其中有经作者本人修改的不同版本,对作者本人的修改,她都作了核对、比较,“细细斟酌”,选其中之优,即她翻译的版本。并且在译文注释中指出作者本人前后所写的不同之处,加以比较说明。

    译文的注释更是非同一般。除了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典故,对当时的民俗、民谣以及与本书有关的其他流行作者、作品,也都作了注释、介绍,使中国读者对这部巨制的丰富内容有了直观的了解。这是其他译文所没有的。

    西班牙政府为此授予杨先生该国家最高级别的奖赏,并一再邀请她到西班牙访问,也为中国赢得了声誉。

    杨绛先生同时还有关于小说创作方面的研究专著,《春泥集》即是。这“春泥”的书名,有些灵巧,似乎是散文随笔的书名,其实是一本缜密严谨的学术研究的结集。不过,因为作者本人就是著名的作家,是长篇小说《洗澡》、《干校六记》等著名作品的作者,在她的关于艺术创作的研究论文中,还包含了她本人的创作体会,格外细密真切。她对创作概念的结论是:“创作就是克服困难。”这与钱先生关于创作的鸡与蛋的比喻,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这使我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一共只有144个字,不是因为它短而流传至今,而是生动精炼的文字,形象地概括揭示了一种人生应有的精神境界,提升了人类自我完善的自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也”。用这来概括钱先生与杨先生的人品是适宜的。钱先生的窍天锥地的《管锥篇》,杨先生的探本溯源的译著,应该称之为奇峰对峙,他们结为伉俪,相伴终生,始终如一,是稀世罕有的并蒂莲。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朱寨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405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