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奖,举国震动。震动和内心酸楚最大的莫过于陕西。有人将中国的“诺奖情结”形容为一场长跑比赛,跑在第一集团军中不乏陕西选手,然而临门一脚却让山东选手捷足先登。有评论说,莫言获奖,翻译的作用功不可没。
陕西方言有很高的翻译难度
陕西作协文学翻译委员会副主任马可告诉记者,早在2007年第一届“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端论坛”上,有人问国际译联副主席、评奖委员会主席柯本迪女士,中国作家如何才能获奖,她答,将作品译入瑞典语,因为瑞典是诺奖的发源地。莫言获奖,她给中国译协发邮件祝贺,并指出,获奖的关键是配备了高质量的瑞典语译文。
文学评论家李星也指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主要还是要看翻译,莫言的创作叙述手法更接近西方,也更接近乡土。而陈忠实、贾平凹的作品却难翻译得多。因为他们的文中多家乡土话,村俗俚语,怎样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这对翻译家来说,太难了!
我省文学翻译力量亟须加强
马可介绍说,早在2008年9月,陕西作协就牵手陕西译协推出陕西文学作品海外推广计划,俗称SLOT计划。当时媒体称陕西在这个领域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但四年过去了,陕西尽管完成了“20部优秀短篇小说”和“青木川”的英文翻译出版,但均为国内出版社出版,海外影响力十分有限,与莫言十几本作品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相比形成巨大反差。
马可告诉记者,能做瑞典语翻译的译者多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一个都没有。他认为,陕西作品距离诺奖还有一定距离,要想急起直追,唯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在海外物色对陕西文化比较了解的汉学家或翻译家,二是重新整合陕西文学翻译力量,至少在英、法、德、意四个语种上物色译者,尽快落实翻译任务和海外出版机构。“要打造西部文化强省”,如果没有对翻译事业的投入,要完成陕西人的“诺奖情结”只能是美好的梦想。
来源:三秦都市报 记者:夏明勤